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本站不出售任何药品、器械,也不为任何药品、器械类厂家提供宣传服务。药品类信息为研究性资料,仅供专业人士参考,请不要依据本站信息自行用药。
3 注解
手阳明之别即手阳明络脉[1]。手阳明之别即手阳明络脉的原称[2]。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阳明络脉为十五络脉之一[3][1]。原称手阳明之别,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3]。《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人太阴;其别者,上循臂,乘肩髃,上曲颊偏齿;其别者,入耳,合于宗脉。”脉从腕上3寸的偏历穴处分出,走入手太阴肺经;它的支络,从偏历向上,沿臂膊经肩髎,到达下颌角,遍布于齿;它的另一条支路,从下颌角处进入耳部,与在耳部聚集的许多主要经脉(宗脉)相结合[1]。本脉发生病变,实则齿龋,耳聋;虚则齿冷,胸部痹闭膈塞不畅[1]。均可取手阳明络穴偏历治疗[3]。
手阳明络脉自腕关节后3寸处的偏历穴分出,向内侧汇入手太阴经脉以沟通表里两经;支脉向上沿臂经肩髃部上行至下颌角,遍布于牙根部;另一支脉进入耳中,与聚集在耳部的诸多经脉(宗脉)会合[3]。本络脉病变,实证见龋齿,耳聋;虚证可见齿冷,经气痹阻则胸膈痞闷[3]。
4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7.
-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36.
-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37.
古籍中的手阳明之别
- 《类经图翼》:[卷五经络(三)]诸部经络发明
系。(俱经络二。)手少阴合目内。(经络三。)手阳明之别者,合于宗脉。(经脉五。)足少阳别者系目系,...
- 《针灸逢源》:[卷一灵枢经文]灵枢经脉篇
目黄口干。衄喉痹。肩前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手阳明之别者。合于宗脉。敌目黄。其他诸病。皆本经之脉所...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二经脉第十]附任脉歌
。小者如指上之痂疥。即痤之类。气郁之所生也。手阳明之别。名曰偏历。去腕三寸。别入太阴。其别者。上循...
- 《黄帝素问直解》:[卷之五]缪刺论第六十三篇
一,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经脉》论云∶手阳明之别,别入太阴。太阴者,肺也。故邪客手阳明之络,...
- 《类经》:[二十一卷针刺类]四十四、刺头项七窍病
杂病篇》。足少阳之脉下耳后,支耳中,出耳前,手阳明之别者入耳,故当分痛与不痛而补泻之。)嗌干,口中...
- 更多古籍中的手阳明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