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比冀线虫病

目录

1 拼音

shòu bǐ jì xiàn chóng bìng

2 疾病分类

呼吸内科

3 疾病概述

兽比冀线虫为一类主要寄生于虎、猫、牛、羊、河马等哺乳动物、鸟类和禽类的气管、咽喉、中耳等部位的小杆科、比翼科、兽比翼线虫属线虫。本虫生活史过程尚未研究清楚。兽比翼线虫的致病作用,在早期,肺部短暂的浸润性炎症,随后比较为气管炎样的表现。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哮喘及咯血,伴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虫体排出或摘除后,病可自愈,重感染病例应及时确诊并用药物治疗。

4 疾病描述

兽比冀线虫为一类主要寄生于虎、猫、牛、羊、河马等哺乳动物、鸟类和禽类的气管、咽喉、中耳等部位的小杆科、比翼科、兽比翼线虫属线虫。现已知本属虫种共十余种,其中已发现只有喉兽比翼线虫和港归兽比翼线虫偶可在人体咽喉部、气管、支气管等部位寄生,引起人体兽比翼线虫病或比翼线虫病。全世界已有100多个病例报道。我国自瞿逢伊(1997)首次报道于1975年在上海发现首例人体感染喉兽比翼线虫病之后,又陆续报道了12例,其中1例为港归兽比翼线虫是首次确认和报道的新种。 喉兽比翼线虫成虫虫体为鲜红色,雌性体长8.7-23.5mm,口囊内具脊状齿8个,尾部末端尖削,雄虫体长3.0-6.3mm,交合伞宽短,交合刺1根。港归兽比翼线虫成虫的不同之处是:虫体前端具唇瓣6片;雄虫具交合伞外边缘带,缺交合刺。两种兽比翼线虫卵相似,呈椭圆形,无色透明,大小为75-80μm×45-60μm,内含多个胚细胞或幼胚。

5 症状体征

兽比翼线虫的致病作用,在早期,肺部短暂的浸润性炎症,随后比较为气管炎样的表现。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哮喘及咯学,伴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若虫体寄生咽喉部,可出现搔爬刺激感和阵发性干咳,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症状不能得到明显改善,有的患者可咳出带有色条状血样物(即虫体)的痰,有的经支气管内窥镜检可发现支气管壁上附有活动的血红色虫体或囊包块。

6 疾病病因

本虫生活史过程尚未研究清楚,根据已报道的临床病例,并结合同类寄生虫的生物学资料分析,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牛、羊或鸟类)的气道内,虫卵随口腔分泌物或粪便排出体外,发育为感染期虫卵,当人和动物误食被此期虫卵污染的水或食物时而获得感染。龟和鳖可能是其转续宿主或中间宿主,幼虫寄生在其肝胆、肌肉等部位。当人生食或半生食龟蛋及龟、鳖的肝、胆和血时亦可获得感染。被食入的感染期虫卵,卵内幼虫在消化道孵出,继而浸入肠粘膜,穿过肠壁,经血流到达肺部,穿过肺泡上行至气管,定居于支气管、气管和咽喉部发育为成虫。据分析自感染至发育成熟约需70天左右。

7 病理生理

兽比翼线虫的致病作用,在早期,肺部短暂的浸润性炎症,随后比较为气管炎样的表现。本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哮喘及咯血,伴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若虫体寄生咽喉部,可出现搔爬刺激感和阵发性干咳,用抗生素药物治疗,症状不能得到明显改善,有的患者可咳出带有色条状血样物(即虫体)的痰,有的经支气管内窥镜检可发现支气管壁上附有活动的血红色虫体或囊包块。

8 诊断检查

诊断本病依据是从患者痰液中或从支气管镜检物或肺泡罐洗液中发现虫体或虫卵。

9 治疗方案

虫体排出或摘除后,病可自愈,重感染病例应及时确诊并用阿苯达唑或甲苯咪唑治疗。

10 特别提示

本病属人兽共患病,食草动物是此病原的保虫宿主。本病大多发现于南美及加勒比地区。我国报道的13个病例分布广州、吉林和上海。在此13例患者中,3例因食入未煮熟的龟血而感染,3例在发病前20天有生吃鳖的肝或胆史。

鉴于本病的临床表现与一般呼吸道疾病的症状极易混淆,轻度感染又可自行排出虫体而痊愈,可能导致临床有不少漏诊或误诊,在有不良饮食习惯或处在不良生活环境的情况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