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阻病

目录

1 拼音

shī zǔ bìng

2 英文参考

damp obstruc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damp obstruction diseas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疾病科属

内科

4 疾病概述

湿阻(damp obstruction[1]、damp obstruction disease[2])为病名[3]。是指湿邪引起,以纳呆,脘闷,腹胀,头重,倦怠为主要表现的疾病[3][3][3]。多发生于夏令梅雨季节,南方或潮湿地方较为多见。

5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以全身困重乏力,胸闷腹胀,口淡纳呆等症状为特征。

2、舌苔为腻苔,脉象为濡脉,浮而细软。

3、发病多为夏令梅雨季节。

6 辨证分析

本证病因多由于湿邪阻滞中焦,使脾胃受病,以致精微不得输布,水湿停骤为患。若患者平时脾胃虚寒,则湿邪易从寒化,表现为湿困脾胃和脾虚湿阻,当以苦辛燥湿或健脾化湿治之;若平时胃肠积热,则湿邪易从热化,表现为湿热中阻,当以清热化湿治之。

7 辨证分型

7.1 湿阻·湿困脾胃证

湿阻·湿困脾胃证(damp obstruction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dampness retaining in spleen and stomach[3])是指湿邪困阻脾胃,以肢体困倦而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中黏淡无味,便溏,或有形寒,舌淡,苔白腻,脉濡滑等为常见症的湿阻证候[3]

7.2 湿阻·湿热中阻证

湿阻·湿热中阻证(damp obstruction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obstruction of middle jiao by damp-heat[3])是指湿热困阻中焦,以四肢困重,脘痞闷似痛,口中苦而黏腻,渴不欲饮,纳呆,尿黄短,大便不爽,或有发热,汗出而热不退,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为常见症的湿阻证候[3]

7.3 湿阻·脾虚湿困证

湿阻·脾虚湿困证(damp obstruction disease with syndrome of damp retention due to spleen deficiency[3])是指脾虚失运,水湿滞留,以四肢困乏,脘腹痞闷,喜揉按,大便溏薄,神疲乏力,厌食油腻,舌淡胖,苔薄腻,脉濡缓等为常见症的湿阻证候[3]

8 辨证论治

8.1 湿困脾胃

8.1.1 证见

8.1.2 治法

8.1.3 方药

1、主方:平胃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处方:苍术12克,厚朴10克,陈皮6克,藿香12克,法半夏12克,白芷10克,茯苓12克,谷芽30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藿香正气丸,每次1瓶,每日3次。

8.2 脾虚湿困

8.2.1 证见

8.2.2 治法

8.2.3 方药

1、主方:六君子汤(虞抟《医学正传》)加减处方:党参15克,茯苓12克,白术12克,法半夏12克,陈皮12克,砂仁6克(后下),藿香12克,炒扁豆12克,谷芽30克,甘草6克。水煎服。四肢困重,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脘闷腹胀,饮食无味,健脾化湿。厌食油腻,大便稀溏。舌质淡胖,苔腻,脉濡缓。肢体困倦乏力,头重如裹,胸闷腹胀,饮食不香,口淡或苦辛燥湿。有甜味。苔白腻,脉濡滑。

2、中成药香砂六君丸,每次9克,每日3次。

8.3 湿热中阻

8.3.1 证见

8.3.2 治法

8.3.3 方药

1、主方:甘露消毒丹(王孟英《温热经纬》)加减处方:绵茵陈20克,滑石18克,黄芩10克,石菖蒲6克,藿香12克,连翘12克,白蔻仁6克(后下),木通9克,布渣叶15克,射干10克,薄荷6克,金银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2、中成药五花茶,每次10克,每日2次,冲服。胸闷腹胀,口苦粘腻,不思饮食,口渴不欲饮,或有低清热化湿。热,尿黄。苔黄腻,脉濡数。

8.4 其他疗法

8.4.1 1、简便方

(1)藿香12克,茯苓15克,水煎服。适用于湿困脾胃。

(2)党参15克,白术12克,炒薏苡仁20克,水煎服。适用于脾虚湿阻。

(3)布渣叶30克,木棉花15克,水煎服。适用于湿热中阻。

8.4.2 2、预防调护

(1)脾胃素虚者,每逢夏令梅雨季节,切勿恣食生冷瓜果及油腻、肥甘之品,以防湿邪中阻。

(2)在夏令季节,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也可选用藿香、佩兰、荷叶及炒谷、麦芽,煎水作饮料。功效是芳香化湿,醒脾和中,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