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侍医 (最后修订于2009/1/6 15:29:13)[共50字]
摘要:侍医侍候帝王的医生。侍医之职始设于秦代,相当于后世的御医,其职责是侍奉皇帝并直接负责皇帝的医疗保健。......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侍医
侍医 侍候帝王的医生。侍医之职始设于秦代,相当于后世的御医,其职责是侍奉皇帝并直接负责皇帝的医疗保健。作者:
- 唐安
唐安 西汉医生。临菑(今山东淄博)人。淳于意之弟子,曾为齐王侍医。作者:
- 刘应泰
刘应泰 明代医家。其履贯不详。尝于鲁王府任侍医,故辑其秘传方剂,成《鲁府秘方》一书行世。作者:
- 《医说》:[卷一三皇历代名医]秦鸣鹤
秦鸣鹤不知何许人也为高宗侍医(并唐史)《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 《医说》:[卷一三皇历代名医]王遂
王遂不知何郡人少习经方工于理疗以艺业精博为齐王侍医《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 秦鸣鹤
秦鸣鹤 唐代医生。唐高宗侍医。精针术。高宗患头风,头眩,目不能视,诏鸣鹤诊视。鸣鹤曰:“风毒上攻,若刺头出少血可愈。”遂刺百会及脑户出血,获良效。作者:
- 周文采
周文采 明代医学家。世业医,幼承家业。弘治年间(1488-1505年)任明宪宗第四子兴献王之侍医。奉命选择古代方书与平日见闻及常用有效内科方剂,删繁就简,分门别类,编成《医方选要》十卷(1495年)。后又奉命集古名医外科证治方,而成《外科集验方》两卷(1498年)。此书选方精要,切于实用,后世外科医生多推崇之。作者:
- 秦鸣鹤
秦鸣鹤 唐代医生。唐高宗侍医。精针术。高宗患头风,头眩,目不能视,诏鸣鹤诊视。鸣鹤曰:“风毒上攻,若刺头出少血可愈。”遂刺百会及脑户出血,获良效。作者:
- 义姰
义姰 汉代女医生。河东(今山西永济、运城一带)人。医术颇高。汉武帝之母王太后闻其名而召之,并封为侍医,深得其宠。作者:
- 宇陀·元丹贡布(708-833年)
贡布,藏族,西藏堆龙给那(今西藏堆龙德庆)人。藏医世家出身,自幼在家庭环境薰陶下成长,曾于内地入藏汉族医生东松冈哇处受业,后又多次到天竺、尼泊尔及内地游学,学问大增。藏王赤松德赞尝召其至桑鸢寺与其他侍医答辨获胜,名噪遐迩。由赤松德赞聘为其王朝保健医生。他曾研读其前代存留下来的医著《医学大典》、《无畏的武器》、《月王药诊》及天竺的古印度吠陀医著。经廿多载研究及实践,广泛吸收汉族医学、印度医学及大食医
- 医工
医工 ①古代对医生的称谓。医工一词最早见于《内经》。西汉始设医工长,是主管医药的长官。东汉相沿不改。《百官志》曰:“王国官有礼乐长,主乐人;……医工长,主医药;……皆比四百石。”医工长之下还设有侍医、太医、尚方等医官。 ②隋唐太医署中医者名称。署内设有医工、针工等,职位在医师、针师之下,而在医生、针生之上。医工参与指导医生的医疗工作。作者:
- 中热
琇按:中字宜作平声为是,盖内热病即经云热中是也。中热多在盛夏,名曰中暍,其病甚暴。今以中为中,误列中热门。淳于意治齐王侍医遂病,自炼五石服之。臣意往过之,遂谓意曰:不肖有病,幸诊遂也。臣意即诊之,告曰:公病中热。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为药精悍,公服之,不得数溲,亟勿服。色将发痈。遂曰:扁鹊曰: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大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故中热即为阴石柔齐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齐
- 达磨曼然巴·洛桑曲札
达磨曼然巴·洛桑曲札(1638-?年) 清代藏医学家。系五世达赖之侍医,其学识渊博,其曼然巴乃藏文化中医学之最高学位。其平生著述颇丰,包括《医道训诫》、《论述医典题解格言金著》、《医宗补遗词解》等。其中还有《宇陀·元丹贡布传记》一书,记叙藏医医圣宇妥·元丹贡布之生平,是藏医学中颇有影响之传记式著作。门人甚多,梅毛哇·乐桑曲佩为其门人,清代著名藏医。作者:佚名
- 方技
》:“方技者,皆生生之具……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这四种方技包括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同书又载:“凡方技三十六家,八百六十八卷”,分别记述了医经七家,二百一十六卷;经方十一家,二百一十四卷;房中八家,一百八十六卷;神仙十家,二百零五卷。同书又有“侍医李柱国校方技”的记载,说明汉代所谓方技主要指医药技术知识及其著作。另外,《后汉书》、《新唐书》、《宋史》、《明史》中皆有方技传或方术传。作者:
- 影宋本备急千金要方序
,非偶然也,臣等不堪跃喜,敢忘驽钝勉竭涓埃,窃幸医学之日以益盛,人材之日以益长,人人循真人之津梁,究长沙之奥突,则凡在医官莫不钦赖,而在海内为医者,得由以各明其术,尊其道焉,则。大府。列代之深仁广泽,天下莫不沾濡。当代绍述之功,衣被于宇内者,尤将永世而无穷矣,嘉永二季二月十五日,侍医尚药医学教谕法印臣多纪元坚西城侍医医学教谕兼哗。务法眼臣多纪元昕内直医官医学教谕法眼。臣小岛尚质等谨序。作者:孙思邈
- 《验方新编》:张绍棠序
遂訾言古方不新病也。爰觅初雕善本重梓之,嘱幸舍诸贤任校仇之役,儿子席珍、士瑜、士珩左右襄蕲成善本。印墨散,诊籍流传,庶几僻陋传舍,荒寒乡邑,应病投药,易于施治。则一壶,向之殇子,今之寿民,其功用何渠不若古昔诸事乎?世有好方如国工圣儒者兴,青囊,以时参习,成仓公之艺。则异日谒者求书,侍医校录,此篇庶赖明哲而备秘府方采,以传视奕祀焉。光绪辛巳仲夏合肥张绍棠识《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素问识》:序
能精备焉。于是采择马莳吴昆张介宾等诸家之说。更根据朱氏之言。参之于经传百氏之书。以补其遗漏。正其纰缪。至文本同异。释言训义。凡可以阐发经旨者。简端行侧。细字标识。久之至侧理殆无余地矣。迨庚戌冬。擢于侍医。公私鞅掌。呼吸不遑。遂投之橱中。不复为意。辛酉秋。以忤旨被黜。而就外班。遽为闲散。是以再取而翻之。欲有所改补。奈何年逾半百。双眸昏涩。不能作蚕头书。因窃不量荒陋。别为缮录。厘成八卷。名曰素问识。如
- 《华佗神方》:[卷二十二]二二○二二·中热
齐王侍医遂(名也),中热,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性重腻,服之增闷),石之为药精悍,公服之不得数溲(便闭也)亟勿服,色将发痈。”遂曰∶“扁鹊曰∶‘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也。’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剂,故中热,即为阴石柔齐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齐治之。”意谓∶“扁鹊虽言若是,然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论曰∶“阳疾处内,阴
- 《先哲医话》:序
医林韩白,殆亦方家马班也。嗟夫!庸陋无识辈,炫奇斗异,辩给欺俗,苟以自售,此吾道之所以日萎HT不振也。则凡言之裨益治术,发挥真理者,虽出今人,亦宜记以广其传也。况先哲之遗范,垂法百世者耶。昔人有观楚汉战处,而叹时无英雄者,盖假刘项慨当时耳。使斯编所载诸豪俊出,今日则必将有雄论快辩,起吾道之衰者焉。是盖君撰述之意,余亦有感于此也久矣。及其命序,乃不辞而书。庆应二年丙寅三月笠间侍医棚谷善撰《先哲医话》
- 《医说》:[卷二针灸]针愈风眩
秦鸣鹤为侍医高宗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武后亦幸灾异逞其志至是疾甚召鸣鹤张文仲诊之鸣鹤曰风毒上攻若刺头出少血即愈矣天后自帘中怒曰此可斩也天子头上岂是试出血处耶上曰医之议病理不加罪且吾头重闷殆不能忍出血未必不佳命刺之鸣鹤刺百会及脑户出血上曰吾眼明矣言未毕后自帘中顶礼拜谢之曰此天赐我师也躬负缯宝以遗鸣鹤《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1279年
- 《医说》:[卷六痈疽]服石发疽
齐王侍医遂病自炼五石服之臣意往过之遂请意曰不肖有病幸诊遂也臣意即诊之告曰公病中热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为药精悍公服之不得数溲亟勿服色将发痈遂曰扁鹊曰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齐故中热即为阴石柔齐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齐治之臣意曰公所论远矣扁鹊虽言若是然必审诊处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与息相应乃可以论论曰阳疾处内阴形应外者不加悍药及石夫悍药入中则邪气辟
- 名医名方麻杏前胡饮
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四川省剑阁县中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四川省名中医,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陈天然1965年随叔父学医3年,后执医乡里和镇卫生院,1976年调剑阁县中医院,又拜师和侍医川北名中医王柄如先生,在县中医院一直从事临床和管理工作,曾先后担任副院长、院长、书记、县卫生局副局长。 陈天然从医46年,对四时疾病、脾胃病、肝胆病、老年病、小儿厌食,以及各种疑难病症有丰富的临床
- 针灸大成——中医古籍名著丛书
刊行以来,屡次重刊、重印,砚存版本约50余种。作者简介:杨继洲,名济时,三衢(今浙江衡县)人。出身于中医世家,祖父曾任明朝太医。继洲幼攻举子业,博学绩文,因一再厘于有司,遂而业医。于嘉靖年间选为仁宗侍医。隆庆、万历年(公元1568年,1620年)任太医院医官。万历年间,有山西监察史赵文炳患痹病,群医久治莫效,后延杨氏,至则三针而愈。杨氏乃出示其家传之书《卫生针灸玄机秘要》,欲托付印。将付梓之时,发
- 《医心方》:跋
间存殁之感。有不堪然者,(臣琰臣佶)自愿闻见陋,曾不足窥先业万一,独是数百年欲见而不得之珍,一朝发光,医方之传,可沿溯以得其津涯,则庶几乎医道之日以益明,盍不唯见二先人所以拳拳校刻是书之功之伟。抑亦昭代休明之运,举一世而跻之于仁寿,其所沾被者远矣。万延纪元岁次上章滩且月既望侍医医学教谕法眼(臣)多纪(元琰),侍医医学教谕兼督务法眠(臣)多纪(元佶)拜手同识。《医心方》北宋日本、丹波康赖公元984年
- 《经穴汇解》:叙
余重表弟山崎子政(善)世以针科仕。朝尤妙手爪之运见为侍医。兼医学教谕。尝语余曰。灵素之外。明堂尚矣。甲乙收而传焉。继之有徐叔向秦承祖甄权等书。俱系于亡佚。是可惜也。宋仁宗仿贞观故事命翰林医官王唯一撰定铜人针灸图经。于是三阴三阳合任督而为十四孔穴。三百六十五其义始备矣。元滑寿着发挥一根据忽公泰金兰循经云。忽氏之书此间无传。然考其文。正与铜人同。则循经全采之于铜人而滑氏不及。寓目于铜人也。自此而降。各
- 《太平广记》医药情节撷析
丸确实是杀虫良药。不过,其诊断用药的方法却非常奇妙,“读(《本草)),取不应者治之,令人拍案叫绝。秦鸣鹤《太平广记》中有“秦鸣鹤篇:“唐高宗苦风眩,头目不能视。召侍医秦鸣鹤诊之。秦日:‘风毒上攻,若刺头出少血,愈矣。’天后自帘中怒日:‘此可斩也。天子头上岂是出血处耶?’鸣鹤叩头请命。上日:‘医人议病,理
- 《外台秘要》:较正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序
唐历五代,传写其本,讹舛尤甚,虽鸿都秘府,亦无善本。国家诏儒臣较正医书,臣承命,以其书方证之重者,删去以从其简;经书之异者,注解以着其详,鲁鱼豕亥,焕然明白。臣谓三代而下,文物之盛者,必曰西汉,止以侍医李柱国较方技,亦未尝命儒臣也。臣虽滥吹儒学,但尽所闻见,以修正之,有所阙疑,以待来哲。总四十卷,并目录一卷。恭惟主上盛德承统,深仁流化,颁此方论,惠及区宇,赞天地之生育,正万物之性命,使岁无疵疠,人
- 《是斋百一选方》:奉敕校正百一选方表
邪者得解,伤之传不朽者也。逮汉医有张机字仲景者出,始造经方,处药剂以立则,其详悉精简弗可复加焉。自汉以降,方药之众多,浩如瀚海,纷如乱麻,譬之禾黍必刈稂莠,而后良苗始茂;必去糠秕,而后精米以得。汉以侍医李柱国较方技,宋命儒臣校正医书,犹有误谬。张机之后,能由古训,遵其规,济世妙术,经验良方,金玉烂然者;唐孙思邈《千金方》三十卷,方论五千三百首;宋许叔微《本事方》二十卷,正编方论四百四首,续编方论百
- 首风(附头晕、头痛)
翕发热,淅淅恶寒。医以为感冒,投辛甘发汗之剂,汗出不已,腹满作渴,谵语发癍。医继以为暑所中。祝曰:此非一时寒暑可致,乃积湿热在足阳明、太阴经,故疹乃见。投以除湿热,补脾胃,泻阴火之剂,寻愈。秦鸣鹤,侍医也。高宗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召鸣鹤诊之。鹤曰:风毒上攻,若刺头出少血即愈矣。(实。)太后自帘中怒曰:此贼可斩,天子头上,岂试出血处耶?上曰:医之议病,理也,不加罪。且吾头重闷,甚苦不堪,出血未必不
- 痈疽
齐王侍医遂病,自炼五石服之。臣意往过之,遂谓意曰:不肖有病,幸诊遂也。臣意即诊之,告曰:公病中热。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百。石之为药精悍,公服之,不得数溲,亟勿服,色将发痈。遂曰:扁鹊曰: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夫药石者,有阴阳水火之剂,故中热即为阴石柔剂治之。中寒,即为阳石刚剂治之。意曰:公所论远矣。扁鹊虽言若是,然必审诊起度量,立规矩,称权衡,合色脉表里,有余不足,顺逆之法,参其人动静
- 日本江户时期医家珍稀抄本三种概述
川游寄赠本、伊泽兰轩手稿本字样。伊泽兰轩(1777—1829),为日本江户时期医家,先后随目黑道琢、武田叔安习医学,随太田澄元、赤茯由仪学本草,随狩谷椰斋治考据之学,又旁通儒学,为福山侯侍医。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江户医学馆执教,疏于著述,故著作较少。目前所知其著作仅《兰轩遗稿》《兰轩医谈》《兰轩外台方标记》三种。伊泽兰轩弟子众多,其中涩江全善(抽斋)、森立之、冈西玄亭、清川玄道、山田广业
- 古代御医的惊险生活
在古代,专门给皇帝和皇宫里的皇家成员看病的医生称为“御医,也叫“侍医。同样是医生,但是因为服务对象的不同,御医的地位比其他医生的地位要高,而且,御医也比其他医生要特殊,就连皇帝有时也要对御医高看几分。古代的一些皇帝在治病方面是对御医言听计从的,比如,唐太宗的爱将徐茂功有病的时候,唐太宗让御医给徐茂功治病,御医在给徐茂功用药的时候,说是要用“龙须灰这味药,所谓的&
- 肿胀
贴而安。俞仁叔,年五十,患鼓胀,自制禹余粮丸服之,诊其脉,弦涩而数,曰:此丸新制。锻炼之火邪尚存,温热之药太多,宜有加减,不可徒执其方。(琇按:据脉乃阴虚内热加胀,误服燥石以死,与中热门内仓公论齐王侍医正同。)俞叹曰:今人不及古人,此方不可加减。服之一月,口鼻见血而死。(琇按:可为泥古之鉴。)项彦章治一女,腹痛,胀如鼓,四体骨立。众医或以为娠,为蛊,为瘵也。诊其脉,告曰:此气薄血室,其父曰:服芎、
- 《审视瑶函》:[卷首]前贤医案
、地骨皮为使,柴胡为肝窍之引,百剂而安。一妇人目翳绿色,从下而上,病自阳明来,绿非正色,殆肺合肾而为病,犹画家以黑调白,合成谛之象,乃用泻肺肾之药,而以入阳明之药为引使。唐高宗常苦头重,目不能视,召侍医秦鸣鹤诊之,请刺头出血可愈,太后不欲上疾愈,怒曰∶此可斩也,乃欲于天子头刺血。上曰∶但刺之,未必不佳。乃刺二穴。上曰∶吾目似明矣。后举手加额曰∶天赐也。自负彩缎百匹,以赐鸣鹤。安庆赵君玉,目暴赤肿,
- 刺血法简史
奇邪血络一篇,载述了奇邪留滞络脉、刺血络时引起的不同变化等。在各科疾病的取穴治疗部分,也记载了不少刺血内容。虽然其中多源于《内经》,但也表明其对刺血这一疗法的重视。唐代,刺血疗法在临床中多有应用。如侍医张文仲、秦鸣鹤,针刺百会及脑户出血,使唐高宗的头目眩晕之急症得到迅速缓解,《新唐书•则天武皇后传》曾作详细记述。唐代名医孙思邈还创制了一种刺血敷药法:“凡疗丁肿,皆刺中心至痛,
- 《先哲医话》:[卷上]荻野台洲
麻痹及于口唇者,其毒深也。积年患之者,固无论矣。香港脚烦躁者,宜粒甲丸。风湿香港脚者,以疼痛为辨。疼痛者,必不冲心。若将冲心者,宜唐侍中一方。但痛轻者,宜六物附子汤。云州侯(松江城主)患香港脚肿满,侍医与以鲤鱼汤,虽小便颇利。其痛不可堪。因请诊为风毒香港脚,服杜仲汤痛顿减,而小便日短少,其色渐赤浊。众以拟议仍连进前方,其病遂愈。凡水肿与鲤鱼汤者,以腹大满为主,若不腹满者无效,小林大陵(京师医师)鲤
- 《中国医籍考》:[卷十二]本草(四)
行矩诸药异名〕(新唐志。作僧行智。)隋志八卷。注曰。本十卷今阙佚〔王氏(方庆)新本草〕新唐志四十一卷佚旧唐书本传曰。王方庆。太原人也。雅有材度。博学多闻。笃好经方。精于药性。则天令监领尚药奉御张文仲侍医李虔纵光禄韦慈藏等。撰诸药方。方庆撰随身左右百发百中备急方十卷。大行于世。〔药性要诀〕新唐志五卷佚〔郑氏(虔)胡本草〕新唐志七卷佚新唐书本传曰。郑虔。郑州荥阳人。天宝初。为协律郎。集掇常世事。着书八
- 《中国医籍考》:[卷四十三]方论(二十一)
五代。传写其本。讹舛尤甚。虽鸿都秘府。亦无善本。国家诏儒臣。校正医书。臣承命。HT其书方证之重者删去。以从其简。经书之异者。注解以着其详。鲁鱼亥豕。焕然明白。臣谓三代而下。文物之盛者。必曰西汉。正以侍医李柱国较方伎。亦未尝命儒臣也。臣虽滥吹儒学。但尽所闻见。以修正之。有所阙疑。以待来哲。总四十卷。并目录一卷。恭惟主上盛德承统。深仁流化。颁此方论。惠及区宇。赞天地之生育。正万物之性命。使岁无疵疠。人
- 《中国医籍考》:[卷四十九]方论(二十七)
以自负。盖谓其能有所发明。而得其精微者。东仓曹比部用晦嘉其有益于世。因锓梓以广其传。而先生之孙太学生世昌请予序之。予观其书。皆先生手自缮写。笔画端楷。无一字潦草。叹其为之书不苟也。昔汉成帝河平中。命侍医李柱国。校医经七家。经方十有一家。后世其书益广。无虑数百家。今自神农黄帝经方。扁鹊八十一难经。及灵枢甲乙诸书。世多有存者。如六经未尝不行于世。顾学人得其精微为难耳。观先生之所自叙。则知其所自得。愈于
- 《中国医籍考》:[卷五十六]方论(三十四)
效。睿宗献皇帝命选经效奇方。编次成书。共损民瘼。世宗继念生民疾苦。复梓颁行天下。名医方选要。四库全书提要曰。医方选要十卷。周文采编。李时珍本草纲目引。作周良采。字之讹也。其里贯未详是书乃其为蜀献王椿侍医时。承献王之命所作。则洪武中人也。每门皆钞录古方。而各冠以论。嘉靖二十三年。通政使顾可学奏进。诏礼部重录付梓。仍行两京各省翻刻。前有献王序。及文采自序。并载礼部尚书费采题覆疏二篇。盖亦翻刻本也。按是
- 《中国医籍考》:[卷四十八]方论(二十六)
。盖何钜所分。第二卷中。太医习业一条。有五经二十一史之说。非南宋人所应见。然证以诸家所引。实为原书。其词气亦非近代所及。疑明代传录此书者。不学亡术。但闻有二十一史之说。遂妄改古书。不及核其时代也。按侍医河野君(通)所藏宋椠三因方。亦为十八卷。则知非后人所分。陈振孙以无择自序。有绍兴中集方六卷之语。误与是书相混。宋志遂承其谬也。宋本及通行本。太医习业条。作五经诸史。不载二十一史之语。〔王氏(硕)易简
- 《杂病广要》:[身体类]眩运
见痰涎,宜参。)紫金锭,治妇人男子苦头风作晕数年,用酒磨服一、二锭。吐痰碗许,遂不复发。(《粹言》)痰结胸中,眩晕恶心,牙皂末和盐汤探吐,吐定服导痰汤。(《汇补》)刺血(宜参前天麻半夏汤方)秦鸣鹤为侍医。高宗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召鸣鹤、张文仲诊之。鸣鹤曰∶风毒上攻,若刺头出少血,即愈矣。命刺之。鸣鹤刺百会及脑户出血。上曰∶吾眼明矣。(《医说》)(节录。出典当考。)灸法母氏随执中赴任,为江风所吹,
- 《经穴汇解》:[卷之一]头面部第一
治之。虢太子。尸厥。取外三阳五会者。岂止百会一穴。疑兼取此会之五处者。可知矣。然三阳五会之名。出甲乙经又肘后方。治尸厥方。针百会。针入三分。补之外台方。治尸厥。针百会。通鉴。唐高宗。苦头重不能视。召侍医秦鸣鹤。诊之。刺百会脑户二穴。胡三省曰。针灸经。百会。一名三阳五会。脑户一名合颅。是为百会一名者。尚矣。孙真人曰。香港脚旧法。多灸百会。风府。五脏六腑俞募。顷来。灸者。悉觉引气向上。慎不得灸。以上大
- 《中国医籍考》:[卷二十一]明堂经脉(一)
校刊。为第四卷。盖非宋板之旧也。〔王氏(唯一)明堂经〕宋志三卷佚〔亡名氏灸经背面相〕宋志二卷佚〔许氏(希)神应针经要诀〕宋志一卷未见宋史本传曰。许希。开封人。以医为业。补翰林医学。景元年。仁宗不豫。侍医数进药不效。人心忧恐。冀国大长公主荐希。希诊曰。针心下包络之间。可亟愈。左右争以为不可。诸黄门祈以身试。试之无所害。遂以针进。而帝疾愈。命为翰林医官。赐绯衣纸鱼及器币。希拜谢已。又西向拜。帝问其故。
- 《中国医籍考》:[卷七]医经(七)
吴吕广以下之说。得借以传之。要之医经之有注。当以此为最古也。又按杨康侯所着通神论。元符中。黄鲁直为序。与天圣四年。相距七十余年。王唯一决不得与康侯眉睫相接。则不知何由集入其说也。辛巳仲冬十八日。西城侍医野间君(成式)令嗣仁夫(成已)得皇国亡名氏难经俗解钞。持来见示。卷首称难经有十家补注。所谓十家。并越人而言之。曰。卢秦越人撰。吴太医令吕广注。济阳丁德用补注。前歙州歙县尉杨玄操演。巨宋陵阳草莱虞庶再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