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

目录

1 拼音

shì wǎng mó

2 英文参考

retin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视网膜(retina)中医称为视衣[1]。为眼球壁内层[1]。位于脉络膜与玻璃体之间,前止锯齿缘,后至视乳头[1]

中医将脉络膜和视网膜称为视衣[2]

4 视网膜的位置

视网膜位于脉络膜与玻璃体之间,前止锯齿缘,后至视乳头[2]

5 视网膜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

视网膜分为色素层和感光层。除色素层为色素上皮外,感光层为透明的薄膜。具有感光和传导神经冲动的重要作用。

锯齿缘乃视网膜前端的终止部位,形如锯齿状,故名。该处为视网膜血管的终末端,因而营养相对较差,易出现退行性改变。

在视网膜后极部,离视乳头颞侧约3毫米处,有一浅漏斗状小凹区,称为黄斑,范围约2毫米,此处无血管,中心有一凹,称中心凹,中心凹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此区色素上皮细胞含有较多色素,因此在检眼镜下颜色较暗。

黄斑鼻侧约3毫米处,有一直径约1.5毫米的圆盘形区,称视神经乳头,简称视乳头,又称视盘。它是视网膜神经纤维集中穿出眼球的部位,其中央呈漏斗状凹陷,称生理凹陷。

凹陷内有暗灰色小点,为视神经穿过巩膜处,名巩膜筛板,视乳头因仅有神经纤维,没有感光细胞,故无视觉,在视野中是一盲点,称生理盲点。

视乳头的颜色为淡红色,视乳头上有许多微血管,鼻侧较颞侧多一些,故鼻侧较颞侧稍红。视乳头边缘是清晰的,但上、下及鼻侧边缘因视神经纤维较为集中,故不如颞侧清晰。

有时视乳头边缘可见白色巩膜环,是脉络膜及色素上皮层未达到视乳头边缘的缘故。

视网膜组织由外向内可分为10层。即①色素上皮层;②视细胞层(杆体、椎体细胞层);③外界膜;④外颗粒层;⑤外丛状层;⑥内颗粒层;⑦内丛状层;⑧神经节细胞层;⑨神经纤维层;⑩内界膜。色素上皮与脉络膜紧密相连,不易脱离,临床上所出现的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与其本身的色素上皮层分离。

色素上皮为排列整齐的单层六角形细胞,黄斑部色素上皮较厚,周边变薄,具有多种复杂的生化功能以及支持光感受器活动的色素屏障作用;并具有传递脉络膜营养的作用和阻止脉络膜血管的正常漏出液进入视网膜,起到视网膜外屏障的作用。

视信息在视网膜内形成视觉神经冲动,以三个神经元传递,即光感受器-双极细胞—神经节细胞。神经节细胞轴突即神经纤维沿视路将视信息传递到视中枢形成视觉。

第一神经元为光感受器细胞,是一种特殊分化的神经上皮,由两种细胞组成,一种形状如圆锥状,称锥细胞,具有感受强光和辨别颜色的作用,,主要分布在黄斑部,故黄斑区的视力最为敏锐。另一种细胞形状如杆状,称为杆体细胞,具有感受弱光的作用,主要分布在视网膜周边,越近黄斑区越少,至黄斑中心凹时没有这种细胞。正常人在暗处有一定的视力,是这种杆体细胞的作用。但这种杆体细胞的感光色素为视紫红质,而视紫红质需要维生素A才能合成,当维生素A缺乏时,杆体细胞的作用减弱,至暗处看不见物体,称为夜盲。第二神经元与第三神经元主要是传导神经冲动,即光线达到视细胞后,经化学变化产生光冲动,传至双极细胞(第二神经元),再至节细胞(第三神经元),然后由节细胞节后纤维沿视路传达到大脑,产生视觉。

色觉是眼在明亮处视网膜锥细胞所产生的主要功能之一。明适应时,视网膜黄斑部的色觉敏感度最高,离黄斑部越远色觉敏感度越低,周边部视网膜则几乎无色觉存在,这和锥细胞的分布是一致的。

6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廖品正.中医眼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1.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