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粒细胞

目录

1 拼音

shì suān xìng lì xì bāo

2 英文参考

eosinophil

EOS

3 概述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是直径约10~15μm的圆形细胞,因其富含嗜酸性颗粒而得名。细胞的嗜酸性颗粒中含有多种酶类,如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磷脂酶D、血纤维蛋白溶酶等;还含有较多的碱性组蛋白,因此使颗粒呈嗜酸性。嗜酸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爱GM-CSF、IL-2和IL-3的诱导发育成熟。该细胞的寿命很短,在骨髓有2~6天的成熟期,在循环中的半寿期约6~12h,在结缔组织中可存活数日。

血循环中的嗜酸性粒细胞约占白细胞总数的3%,但这个数字只占嗜酸性粒细胞总数的一小部分。估计在骨髓和其他结缔组织中的成熟嗜酸性粒细胞约200倍和500倍于循环中的同类细胞。IgE型超敏反应和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并且可受趋化因子的作用向局部组织中集聚。

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目有明显的昼夜周期性波动,清晨细胞数减少,午夜时细胞数增多。这种细胞数的周期性变化是与肾上腺皮质释放糖皮质激素量的昼夜波动有关的。当血液中皮质激素浓度增高时,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而当皮质激素浓度降低时,细胞数增加。嗜酸性粒细胞的胞质内含有较大的、椭圆形的嗜酸性颗粒。这类白细胞也具有吞噬功能。

嗜酸性粒细胞表达低亲和性IgE受体FcεRⅡ,在正常血清IgE水平时有与IgE结合;约10%~30%的细胞表达FcγRⅢ或FcγRⅡ(表8-2);约40%50%的细胞表达补体受体。这些受体与带相应配体的抗原结合可使细胞活化,GM-CSF、IL-1、IL-2、IL-5和TNFα等细胞因子也可使细胞直接活化。活化的嗜酸性粒细胞主要表现下列生物活性:

表8-2炎症细胞的免疫球蛋白受体

受体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肥大细胞嗜碱粒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血小板
IgG
IgG1?
IgG2?
IgG3?
IgG4?
IgM
IgA?
IgD
IgE
FcRⅠ
FcRⅡ??

4 英文名

eosinophil

5 别名

嗜酸性粒细胞数,EOS

6 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内的作用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当嗜碱性粒细胞被激活时,释放出趋化因子,使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到同一局部,并从三个方面限制嗜碱性粒细胞的活性:一是嗜酸性粒细胞可产生前列腺素E使嗜碱性粒细胞合成释放生物活性物质的过程受到抑制;二是嗜酸性粒细胞可吞噬嗜碱性粒细胞所排出的颗粒,使其中含有生物活性物质不能发挥作用;三是嗜酸性粒细胞能释放组胺酶等酶类,破坏嗜碱性粒细胞所释放的组胺等活性物质。

6.1 趋化与吞噬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的趋化因子包括过敏反应中产生的ECF-A、补体活化过程中产生的ECF-C和T细胞来源的ECF-L等;受趋化因子作用后,嗜酸性粒细胞在体外对细菌、真菌和抗原抗体复合物等的吞噬能力已经得到证明,但在体内的吞噬作用尚需更确实的证据。

6.2 过敏反应调节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参与IgE型超敏反应的调节作用。当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的表面IgE与相应抗原结合诱发过敏反应时,会产生ECF-A吸引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并释放组胺酶分解组胺,释放芳基硫酸酯酶分解白三烯,消除过度的炎症反应。这样,嗜酸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之间形成一个反馈的调节机制,在过敏反应强烈时嗜酸性粒细胞的这种调节作用更加明显。

6.3 对寄生虫感染的应答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在对蠕虫的免疫反应中,嗜酸性粒细胞有重要的作用。这类粒细胞的细胞膜上分布有免疫球蛋白Fc片断和补体C3的受体。在已经对这种蠕虫具有免疫性的动物体内,产生了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IgE。蠕虫经过特异性IgE和C3的调理作用后,嗜酸性粒细胞可借助于细胞表现的Fc受体和C3受体粘着于蠕虫上,并且利用细胞溶酶体内所含的过多氧化物酶等酶类损伤蠕虫体。

在有寄生虫感染、过敏反应等情况时,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机体受寄生虫感染后,可产生相应的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可激活补体,形成ECF-C;另一方面,寄生虫抗原又使T细胞致敏,产生ECF-L。这些趋化因子可吸引许多嗜酸性粒细胞到寄生虫感染部位,并释放过氧酶等物质,对寄生虫发挥毒性杀伤作用。

6.4 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嗜酸性粒细胞能释放纤维蛋白溶酶;还可释放磷脂酶D,分解能引起血栓形成的血小板激活因子;因此,嗜酸性粒细胞参与防止血管内凝血,消除已形成的纤维蛋白。

7 嗜酸性粒细胞医学检查

7.1 正常值

血细胞自动计数仪:(50~300)×106/L (50~300/mm3)。

7.2 化验结果意义

(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①过敏性疾患: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结节性多动脉炎、药物过敏、血清病等。 ②皮肤病:天疱疮、疱疹性皮炎、痒疹、多形性渗出性红斑、湿疹等。 ③寄生虫病:蛔虫病、钩虫病、血吸虫病、肺吸虫病、囊虫病等。 ④感染症:猩红热、麻疹潜伏期、吕弗琉(L?ffler)综合征、感染性疾病恢复期等。 ⑤血液病:嗜酸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霍奇金病、恶性贫血、家族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热带性及非热带性嗜酸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⑥其他:放射线照射后、卵巢肿瘤、肉样瘤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①感染:伤寒、副伤寒、应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等。 ②药物:用ACTH、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 ③应激状态。

7.3 化验取材

血液

7.4 化验方法

血常规检查

7.5 化验类别

临床血液检查 > 血常规检查

7.6 参考资料

《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7.7 相关疾病

支气管哮喘

肉样瘤病

卵巢肿瘤

肺吸虫病

霍奇金病

药物过敏

副伤寒

钩虫病

蛔虫病

囊虫病

猩红热

血清病

天疱疮

湿疹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