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水丸

目录

1 拼音

shí shuǐ wán

2 处方

远志(去心)菖蒲(3.3厘米九节者)椒目(炒)肉豆蔻(面裹煨香)羌活(去芦)大戟各30克 猪苓(去皮)甜葶苈(炒)白牵牛(炒)泽泻各15克

3 制法

上药研为细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4 功能主治

治十种水气,四肢肿满,面目虚浮,以手按之,少时方起,喘急不得安卧,小便赤涩者。

5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腹时用米汤送下。

6 摘录

《奇效良方》卷四十

7 《医心方》卷十引《小品方》

7.1 组成

椒目、甘遂、大戟、芫花、玄参、赤小豆、桑根白皮、泽漆、巴豆、葶苈各等分。

7.2 主治

十种水肿。

7.3 用法用量

每服3丸。得下为度。不下,日3服亦可。亦可作散服,每用半钱匕。如大便利,明朝复服如法,再服病愈。

7.4 加减

肿从头起名白水,加椒目1分;从胸起名黄水,加甘遂1分;从面起名青水,加大戟1分;从腹起名气水,加芫花1分;从股起名黑水,加玄参1分;从面起至足名悬水,加赤小豆1分;从内起坚块四肢肿名石水,加桑根1分;从四肢起腹肿名风水,加泽漆1分;从腹起名冷水,加巴豆4分;从胸起名赤水,加葶苈1分。

7.5 制备方法

上10种,随其病始所在,增其所主药1分,巴豆4分(去心皮),为末,合下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8 《杨氏家藏方》卷十

8.1 组成

远志(去心)1两,石菖蒲(1寸9节者)1两,椒目(炒焦)1两,羌活(去芦头)1两,巴戟(去心)1两,肉豆蔻(面裹煨香)1两,泽泻半两,木猪苓(去皮)半两,甜葶苈(纸衬炒黄)半两,白牵牛(炒黄)半两.

8.2 主治

十种水气,四肢肿满,面目虚浮,以手按之,少时方起,喘急不得安卧,小便赤涩。

8.3 用法用量

每服20丸,加至30丸,空心、食前温米饮送下。

8.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8.5 附注

方中巴戟,《奇效良方》作“大戟”。

9 《医心方》卷十引《范汪方》

9.1 别名

十水丹

9.2 组成

大戟、葶苈、甘遂、藁本、连翘、芫花、泽漆、桑根白皮、巴豆、赤小豆各等分。

9.3 主治

水肿。

9.4 用法用量

上药随病形所主倍之,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先食服1丸,每日3次。欲下病,服3丸;人弱者,以意节之。

9.5 用药禁忌

忌盐120日,缘盐能化水故也。外忌鱼鲊、面食一切毒物及生冷等物。不得行房事。

9.6 附注

十水丹(《鸡峰》卷十九)。大戟主青水,先从面目肿遍一身,其根在肝;葶苈主赤水,先从心肿,其根在心;甘遂主黄水,先从腹肿,其根在脾;藁本主白水,先从脚肿,其根在肺;连翘主黑水,先从足肤肿,其根在肾;芫花主玄水,先从面肿至足,其根在胆;泽漆主风水,先从四肢起肿满,身尽肿,其根在胃;桑根白皮主石水,四肢小,其腹肿独大,其根在膀胱;巴豆主里水,水从肠满,其根在小肠;赤小豆主气水,乍盛乍虚,乍来乍去,其根在大肠。按:方中泽漆,《鸡峰》作“泽泻”。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