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呕·肝气犯胃证

目录

1 拼音

shí ǒu ·gān qì fàn wèi zhèng

2 英文参考

excessive vomiting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invading stomach[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实呕·肝气犯胃证(excessive vomiting with syndrome of liver qi invading stomach[1])是指肝气犯胃,胃气上逆,以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胀满,烦闷不舒,每因情志不遂而呕吐吞酸更甚,舌边红,苔薄腻,脉弦等为常见症的实呕证候[1]

4 实呕·肝气犯胃证的症状

实呕·肝气犯胃证患者呕吐吞酸,口苦,嗳气频繁,胸胁闷痛、嘈杂,舌边红,苔薄腻或微黄,脉弦[2][3][4]

5 证候分析

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肝气不舒,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因而呕吐泛酸、口苦嗳气、嘈杂。足厥阴肝经布两胁,肝气失于条达,阻于胸胁,故胸胁烦闷不适。舌边红、苔薄腻或微黄、脉弦,为气滞郁久化热之象。[4][4]

6 实呕·肝气犯胃证的治疗

6.1 治法

实呕·肝气犯胃证治宜舒肝和胃,降逆止呕[4]

实呕·肝气犯胃证治宜疏肝理气,和胃止呕[4]

6.2 方药治疗

实呕·肝气犯胃证可用半夏厚朴汤[备注]半夏厚朴汤(《金匮要略方论》):半夏、夏朴、紫苏、茯苓、生姜合左金丸[备注]左金丸(《丹溪心法》):黄连、吴茱萸加减治疗。前方中厚朴、紫苏理气宽中;半夏、生姜、茯苓降逆和胃止呕。后方中黄连、吴萸辛开苦降以止呕。如并见口苦嘈杂,大便秘结者,稍加大黄、枳实以通腑降浊。如热象较甚,可加竹茹、山栀以清肝降火。[4]

6.3 针灸治疗

6.3.1 方一

[4]

选穴:以任脉、足厥阴肝经穴为主。取上脘、阳陵泉、太冲、梁丘、神门。

随证配穴:泛酸干呕者,加内关、公孙。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上脘宽胸膈,配梁丘平胃止呕。太冲、阳陵泉疏肝解郁。神门宁心定志除烦。

6.3.2 方二

以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等穴为主[5]。饮食停滞者加下脘;肝气犯胃者加太冲;脾胃虚弱者加灸神阙[5]。如呕吐不止,可加金津、玉液点刺出血[5]

6.4 推拿治疗

[6]

选穴:肝俞、章门、脾俞、胃俞、膈俞。

操作方法:用一指禅推法沿背部膀胱经往返操作5~8遍。用指揉法在脾俞、胃俞、膈俞穴治疗,以有酸胀感为度。用手掌沿胸骨正中自上而下,向左右顺序推梳至胁肋部,往返操作15分钟,并按压掌门穴1~2分钟。

6.5 饮食疗法

6.5.1 推荐食材

实呕·肝气犯胃证患者建议食用佛手、香橼、橘皮、橙子、合欢花、玫瑰花等[6]

6.5.2 推荐食疗方

[6]

1.糖渍金橘(《随息居饮食谱》):金橘500g,白砂糖500g,水适量。金橘洗净放锅中,用勺将金橘压扁,去核,加白砂糖腌渍1日,待金橘浸透糖后,再以小火煨熬至汁液耗干,停火待冷。再拌入白砂糖,放盘中风干数日,装瓶备用。随时服用。

2.玫瑰烤羊心(《饮膳正要》):羊心1个,藏红花6g,鲜玫瑰花50g,食盐适量。羊心切片备用,鲜玫瑰花捣烂取汁,放入小锅中,加清水、藏红花,略煮取汁,加入食盐备用。羊心串在不锈钢针上,蘸玫瑰花汁在火上翻烤,反复数次至羊心熟透即成。佐餐食。

3.合欢花粥:干合欢花20g,粳米50g,红糖适量。水煎煮成粥,分次服用。

7 关于呕吐

呕吐(vomiting[6])为病证名[7]。出《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呕吐是一个症状,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的病证[7]。所以任何病变,有损于胃,皆可发生呕吐[7]。前人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其实呕与吐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一般并称为呕吐[7]。呕吐与干呕两者虽有区别,但在辨证治疗方面大致相同,所以合并在一起讨论[7]

实呕指外邪犯胃、痰饮停滞、宿食不消及气逆火郁所致的呕吐[8]。《景岳全书·实呕证治》:“凡实邪在胃而作呕者,必有所因,必有见证。若因寒滞者,必多疼痛;因食滞者,必多胀满;因气逆者,必痛胀连于胁肋;因火郁者,必烦热燥渴,脉洪而滑;因外感者,必头身发热,脉数而紧。”治宜祛邪和胃[8]

呕吐见于西医的多种疾病中,其中以胃肠道疾患最为常见,如急性胃肠炎、贲门痉挛、幽门痉挛、幽门梗阻、慢性胃炎、胃粘膜脱垂、食管癌、十二指肠壅滞症等,其他如神经性呕吐、内耳眩晕性呕吐,以及颅脑病变所致的呕吐,也均可参照辨证施治[8]

呕吐现常分为实呕(包括寒邪犯胃证、食积证、胃热证、外邪犯胃证、痰饮停胃证、肝气犯胃证、暑湿证等)、虚呕(包括脾胃气虚证、脾胃阳虚证、脾胃虚寒证、胃阴虚证等)进行辨治,详见呕吐条。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43-146.
  3. ^ [3]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56-59.
  4. ^ [4]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62-65.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21.
  6. ^ [6]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46.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3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