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淋·肾阴虚证

目录

1 拼音

shí lín ·shèn yīn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stony strangury with syndrome of kidney yin deficienc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定义

石淋·肾阴虚证(stony strangury with 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1])是指肾阴亏虚,虚火内生,以腰腹隐痛,排尿无力,头晕目眩,耳鸣,心烦咽燥,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石淋证候[2][2]

4 石淋·肾阴虚证的症状

石淋·肾阴虚证患者腰腹隐痛,排尿无力,头晕目眩,耳鸣,心烦咽燥,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2]

5 石淋·肾阴虚证的治疗

5.1 治法

清热利湿,通淋排石[3]

清热利尿,通淋排石[4]

5.2 方药治疗

5.2.1 方一

石淋可用石苇散[备注]石苇散(《证治汇补》):石苇、冬葵子、瞿麦、滑石、车前子作为主方进行治疗。石苇散有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的功效,并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等以加强排石消坚的作用。腰腹绞痛者,可加芍药、甘草以缓急止痛。如见尿中带血,可加小蓟草、生地、藕节以凉血止血。如兼有发热,可加蒲公英、黄柏、大黄,以清热泻火。如石淋日久,证见虚实夹杂,当标本兼顾,气血虚亏者,宜二神散[备注]二神散(《杂病源流犀烛》):海金砂、滑石合八珍汤[备注]八珍汤(《正体类要》):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药、川芎、熟地黄、生姜、大枣;阴液耗伤者,宜六味地黄丸[备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诳直诀》):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合石苇散[备注]石苇散(《证治汇补》):石苇、冬葵子、瞿麦、滑石、车前子[4]

5.2.2 方二

主方:石苇散(李用粹《证治汇补》)

加减处方:石苇、冬葵子、瞿麦、车前子各15克,金钱草、滑石各30克,海金砂、木通、鸡内金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尿血者,加小蓟、藕节各30克、生地黄15克。兼发热者,加蒲公英30克、黄柏、大黄各12克。病久气虚者,加黄芪20~30克。

5.2.3 中成药

石淋通片,每次5片,每日3次。

5.2.4 单方验方

金龙排石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鸡内金、生甘草梢各9克,金钱草、滑石、白芍各30克,怀牛膝、广地龙各12克,火硝6克(冲服),硼砂4克(冲服),茯苓15克,泽泻、车前子各10克。水煎服。

5.3 饮食疗法

5.3.1 推荐食材

石淋患者建议食用车前子、车前草、金钱草、鸡内金、蒲公英、槐花、茯苓、薏苡仁、赤小豆等[4]

5.3.2 推荐食疗方

1.通淋排石汤:车前子15~30g,小蓟16~30g,生甘草梢10g,鸡内金15~30g,藕节100g,冬瓜皮50g,将以上食物放人锅内煎煮30分钟以上,食用煎煮后的汁液。[4]

2.清热茶:金银花10g,槐花10g,泡水代茶饮。[4]

3. 金钱苡仁茶:金钱草50克,薏苡仁60克,鸡内金20克,水煎取汁,加适量白糖代茶饮用。

5.4 针灸治疗

5.4.1 方一

[5]

选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膀胱俞、中极、秩边透水道、委阳、然谷。淋证以膀胱气机不利为主,故取膀胱俞、中极以疏利膀胱气机。秩边透水道、委阳、然谷具有通淋排石止痛之功。

随证配穴:结石而致腰腹急痛甚者,加刺水沟。阴虚者,加刺肾俞、太溪。气虚者,加刺足三里、气海。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

5.4.2 方二

取膀胱俞、中极、阴陵泉、行间、太溪等穴为主[6]。石淋加委阳、三焦俞、然谷[6]

5.5 艾灸疗法

[7]

选穴:委阳、肾俞、膀胱俞、三焦俞、三阴交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5分钟,以局部红晕灼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平时可以配合排石药与针灸治疗。

6 关于石淋

石淋(stony strangury)为病名[8]。诸淋之一[8]。又称砂淋(《中藏经·论淋沥小便不利》)、沙石淋(见《世医得效方》卷第八)。是指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腰腹绞痛难忍为主要表现的为淋证[8]。多因下焦积热、煎熬水液所致[8]。湿热蕴结,酿而成石,故尿中带有砂石,排尿堵塞,刺痛难忍或少腹绞痛,或呈血尿[8]

《中藏经·论淋沥小便不利》:“砂淋者,腹脐中隐痛,小便难,其痛不可忍,须臾从小便中下如砂石之类,有大者如皂子,或赤或白(一作黄),色泽不定。”

石淋相当于西医的泌尿系结石[8]

详见石淋条。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3-238.
  4. ^ [4]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92-95.
  5. ^ [5]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0-103.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47.
  7. ^ [7]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