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厥

目录

1 拼音

shí jué

2 英文参考

crapulent syncope[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食厥(crapulent syncope[1][2])为病证名[3]。厥证之一[3]。指暴饮暴食而致食积内停气机阻塞引起的厥证[3]

《赤水玄珠·厥证门》:“有人醉饱之后,或感风寒,或着恼怒,忽然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举者,此食厥也。盖食滞胸中,阴阳痞隔升降不通,故生此症。若误作中风而用祛风散气之剂,则胃气重伤,死可立待。宜煎姜盐汤探吐其食,后以平胃散茯苓、白术、麦芽、半夏之类调理;若有风寒尚在者,以藿香正气散解之;气滞不行者,以八味顺气散调之。”

《明医杂著·风门》:“食厥者,过于饮食,胃气不能运行,故昏冒也,用六君子加木香。”

4 食厥的定义

《中医药学名词》(2004):食厥为暴饮暴食所致的厥证[3][3]

《中医药学名词》(2010):食厥是指暴饮暴食而致食积内停气机阻塞引起的厥证[3]

5 食厥的症状

暴饮过食之后,突然昏厥,气息窒塞,脘腹胀满,呕恶酸腐,头晕,苔厚腻,脉滑实[4][5]

6 证候分析

食滞中脘,胃气不降,气逆于上,清窍闭塞[5]:

由于暴饮多食,复遇恼怒,以致食填中脘。胃气不降,气逆于上,清窍闭塞,故突然昏厥。胃府浊气,壅于胸中,肺气不利,故气息窒塞,食滞内停,气与食并,则脘腹胀满。苔厚腻,脉滑实,为食滞不消,浊气不降之候。[5]

7 食厥的治疗

7.1 治法

食厥治宜和中消导[5]

7.2 方药治疗

昏厥时若在食后未久,应先用盐汤探吐以去实邪。再以神术散[备注]神术散(《医学心悟》):苍术、陈皮、厚朴、甘草、藿香、砂仁合保和丸[备注]保和丸(《丹溪心法》):神曲、山楂、茯苓、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加减治疗。方中以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藿香、苍术、厚朴、砂仁等理气化浊;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化湿。若腹胀而大便不通者,可用小承气汤[备注]天麻钩藤饮(《杂病诊治新义》):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导滞下行。[5]

7.3 饮食疗法

7.3.1 推荐食材

食厥患者建议食用山楂、胡萝卜、白萝卜、粳米、麦芽、青皮等[5]

7.3.2 推荐食疗方

[5]

1.山楂麦芽茶(《中国药膳学》):山楂20g.麦芽10g。山楂洗净,切成片,与麦芽同置锅中,放入清水煎煮15分钟后倒人茶杯,即可饮用,代茶饮。

2.大麦汤(《饮膳正要》):草果5个,羊肉500g,大麦仁500g,食盐适量。先将大麦仁用开水淘净,放入锅内加水煮熟,再将羊肉洗净与草果一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熬熟,取汤与大麦仁粥小火炖熟,最后加入切成小块的羊肉,并加少许盐即可。佐餐服食。

3.山楂粥(《中国药膳辨证治疗学》):山楂30g,神曲10g,粳米100g。先将神曲捣碎,与山楂同煮取药汁后,去渣,入粳米一同煮为稀粥即成。佐餐服食。

8 关于厥证

厥证(syncope[5][5])为病证名[6]。出《黄帝内经素问·厥论》等篇。厥证简称厥[6]。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6]。多因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致[7]。轻者昏厥时间较短,自会逐渐苏醒,清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㖞斜等后遗症[7]。严重的,则会一厥不醒而导致死亡[7]。《类经·厥逆》指出:“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者,手足逆冷是也。”《黄帝内经素问·厥论》有以六经形证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等,可供参考[7]。历代文献又有寒厥、热厥、蚘厥、尸厥、薄厥、煎厥、痰厥、食厥、气厥、血厥等名称[7]。现一般分为气厥、血厥、寒厥、热厥、痰厥等类型[7]

各种时行热病、中暑、中风、癫痫、脏躁、疫毒痢和消渴、癃闭、臌胀病后期,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昏厥。常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急性传染病、脑血管意外、煤气(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中毒性痢疾、糖尿病危象、肝昏迷、尿毒症、低血糖症、癔病性昏迷等[8]

现代医学中的休克、虚脱、昏厥、低血糖昏迷及癔病性昏迷等症多属厥证范畴[8]

详见厥证条。

9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72.
  4. ^ [4]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17-120.
  5. ^ [5]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53-56.
  6. ^ [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89.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66.
  8. ^ [8]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3-3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