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节刺

目录

1 拼音

shí èr jiē cì

2 概述

十二刺(twelve techniques of needling)为古刺法名[1]。又称十二节刺[1]。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篇。为偶刺、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输刺、短刺、浮刺、傍针刺、阴刺、赞刺十二种刺法的合称[2]

3 十二刺的内容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十二刺是把针刺的方法分为十二节要,以适应治疗十二经的不同病症[2]。即:偶刺(前后配刺)、报刺(刺而再刺)、恢刺(多向刺)、齐刺(三针同刺)、扬刺(五针同刺)、直针刺(沿皮刺)、输刺(提插深刺)、短刺(近骨刺)、浮刺(肌肉斜刺)、傍针刺(正刺傍刺两针同用)、阴刺(左右配刺)、赞刺(散针出血)[2]

3.1 偶刺

偶刺又称阴阳刺,为十二刺之一[3]。《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指治疗心气闭塞,如心胸痛一类疾病的针刺方法[4]。即直对病痛所在,一刺前,一刺后,于胸脘部及背部进行斜刺[5]。由于这种刺法是前后对偶,所以称为偶刺[5]。又因前胸属阴后背属阳,故名阴阳刺[5]。后世所称的前后配穴法即源于此[5]。临床脏腑病痛以胸腹部募穴和背俞穴相配同刺即属偶刺法。详见条。

3.2 报刺

报刺为十二刺之一[6]。是治疗游走性疼痛一类病证的针刺方法[7]。《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报刺者,刺痛无常处也。上下行者,直内无拔针,以左手随病所按之,乃出针,复刺之也。”指对游走性的病痛,可当其痛处下针,进针后不可立即拔针,再用左手随着疼痛的所在按其痛处,然后将针拔出,重刺另一处[7]。“报”作“复”解,刺而复刺,故名报刺[7][7]

操作方法是直刺痛处,并予留针,再以左手按其周围痛处乃出针再刺[7]。详见报刺条。

3.3 恢刺

恢刺为十二刺之一[8]。又称多向刺或放射刺[9]。《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指治疗筋肉挛急痹痛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9]。其法将针直刺在拘急筋肉之傍侧,并或前或后提插运针,以舒通经络,恢复拘急[9]。恢是宽廓、扩大的意思[9]。此法因使恢廓通畅,故名恢刺[9]。恢刺为一针多用的刺法。类似近代的多向透刺法。详见恢刺条。

3.4 齐刺

齐刺为十二刺之一。又称三刺[10][11]、集合刺[12]。《黄帝内经灵枢·官针》:“齐刺者,直入一,傍入二,以治寒气小深者,或日三刺。三刺者,治痹气小深者也。”指直刺一针,傍入二针,以治疗寒气稽留部位较小而较深的痹症[13]。因三针齐下,故名齐刺,或三刺[13]。详见齐刺条。

3.5 扬刺

扬刺为十二刺之一[14]。《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指治疗痹证寒邪稽留范围较大的针刺方法[14]。其法正中刺一针,四傍各刺一针,均用浅刺法[14]。这种刺法扬散浮浅,故名扬刺[14]。近代的皮肤针疗法、梅花针叩刺法,即扬刺法的演变[14][15]

3.6 直针刺

直针刺为十二刺之一[16]。《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直针刺者,引皮乃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指治疗寒邪痹症稽留于肌表的针刺方法[16]。其法用夹持押手,将患处皮肤提起,然后将针沿皮刺入,针可直入无避,故名直针刺[16]。近代所用的沿皮刺或横刺,即源于此[16][17]

3.7 输刺

输刺为古刺法名[18]。十二刺之一[18]。《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输刺者,直入直出,稀发针而深之,以治气盛而热者也。”这是指采用直入直出的提插法,针数少而刺得深,以治实证[18]。本法是从阴引阳,输泻热邪的一种手法,用以泻病邪。因其输泻邪热实邪,故名输刺[18]

3.8 短刺

短刺为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19]。见《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短刺者,刺骨痹,稍摇而深之,致针骨所,以上下摩骨也。”指治疗骨痹的针刺方法[20]。短是接近的意思,即深刺致骨,以治疗深部的病痛[20]。其法进针后稍许摇动针柄,逐渐深入至骨所,然后短促提插[20]。故名短刺[20]。近代皮内针法是本法的演变。浮刺和毛刺、扬刺同属浅刺法,但是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与本法均有所不同。

3.9 浮刺

浮刺为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21]。《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指治疗肌肉挛急而属于寒的一类病症的针刺方法[22]。浮是浮浅,当肌肉处斜向刺入,以治疗肌肉寒急等症[22]。其法斜针浅刺,故名浮刺[22]。近代临床上应用的斜刺法与此相仿[22]。近代皮内针法是本法的演变。浮刺和毛刺、扬刺同属浅刺法,但是毛刺为少针而浅刺,扬刺是多针而浅刺,与本法均有所不同。

3.10 阴刺

阴刺为古刺法名,十二刺之一[23]。《黄帝内经灵枢·官针》:“阴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踝后少阴也。”这是左右配穴的针刺法,如取足内踝后足少阴经的原穴太溪(左右均取),以治寒厥[23]。因其刺阴经之穴而治阴寒之病,故名阴刺[23]。 近代临床上,阴刺法的应用较为普遍。例如下肢寒厥的病证,可同时针刺左右两侧的足少阴经。

3.11 傍针刺

傍针刺为古刺法,十二刺之一[23]。《针灸甲乙经》称傍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傍针刺者,直刺,傍刺各一,以治留痹久居者也。”指治疗顽痹的针刺方法[24]。是在患处正中刺一针,旁边又加一针的两针同用刺法[24]。用以加强效果,治疗顽固的局部痹痛[24]。因其正傍配合而刺,故名傍针刺[24]。用以加强效果,治疗顽固的局部痹痛[24]

3.12 赞刺

赞刺为古刺法名,是十二刺之一[25]。《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赞刺者,直入直出,数发针而浅之出血,是谓治痈肿也。”指治疗痈肿的针刺方法[26]。赞刺法刺针要垂直浅刺,多针放血[26]。其法在患处将针直入直出,反复多次地浅刺,使之出血[26]。以其反复浅刺,后刺赞助前刺,故名赞刺[26]。多用于治疗局部红肿的外科病症,如临床上用三棱针散刺出血,治疗下肢丹毒[26]。赞刺与九刺中的络刺、五刺中的豹纹刺同是放血刺法[26]

4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96.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96.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36.
  6.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11.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26.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10.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43.
  10. ^ [10]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8.
  11. ^ [1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84.
  12. ^ [1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74.
  13. ^ [1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76.
  14. ^ [1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94.
  15. ^ [1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24.
  16. ^ [1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00.
  17. ^ [1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16.
  18. ^ [18]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05.
  19. ^ [1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72.
  20. ^ [2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32.
  21. ^ [2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3.
  22. ^ [2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95.
  23. ^ [2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98.
  24. ^ [2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40.
  25. ^ [2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57.
  26. ^ [26]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5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