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概述
湿疸为病证名[1]。黄疸二十八候之一[1]。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指黄疸之湿重于热者[1]。一名湿黄。其症色黄而晦,一身尽疼,四肢沉重,不欲饮水,小便不利,发热等[1]。治宜化湿利水,如茵陈五苓散、除湿丹之类[1]。如湿疸七八日后壮热,热在里,有血当下,其少腹满者,急下之(见《备急千金要方·伤寒发黄》论湿疸)[1]。
《万病回春》卷二:“湿疸病者,脾胃有热,与湿气相搏,故病苦身体疼,面目黄,小便不利,此为湿疸。”
阳黄·湿重于热证(yang jaundice with syndrome of dampness predominating over heat[2])是指湿热蕴结,湿邪偏重,以身目发黄如橘,无发热或身热不扬,头重身困,嗜卧乏力,胸脘痞闷,纳呆呕恶,厌食油腻,口黏不渴,小便不利,便稀不爽,舌苔厚腻微黄,脉濡数或弦滑等为常见症的阳黄证候[3]。
4 关于黄疸
黄疸(jaundice[2][4])为病名[5]。是指以面目发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表现的疾病[2][4]。古代亦称黄瘅[6][5]。目睛黄染尤为黄疸的主要特征[7]。主要由脾湿胃热、熏蒸肝胆、胆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所致[6]。黄疸有属阴属阳,在脏在腑之分[5]。《临证指南医案·疸》:“黄疸,身黄目黄溺黄之谓也,病以湿得之,有阴有阳,在腑在脏。阳黄之作,湿从火化,瘀热在里,胆热液泄……熏蒸遏郁,侵于肺则身目俱黄,热流膀胱,溺色为之变赤,黄如橘子色,阳主明,治在胃。阴黄之作,湿从寒水,脾阳不能化热,胆液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色如熏黄,阴主晦,治在脾。”一般把黄疸分成阳证和阴证两大类,称为阳黄和阴黄[6][5]。历代又有五疸、三十六黄、黄疸二十八候等分类法[5]。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
《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黄疸病应早发现,早治疗。《金匮要略·黄疸病》提出:“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这说明黄疸病经过妥善治疗,一般在短期内,黄疸即可消退。如果正不胜邪,病情反而加剧者,则较为难治。
针灸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有显著效果[8]。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效果较好;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针灸可作配合治疗。
黄疸可见于肝细胞损伤、坏死,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郁滞及溶血性黄疸等[5]。
胆源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等均属“黄疸”范畴。
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胆石症、肝硬化等疾病,伴有黄疸证候者,可参照治疗[8]。
详见黄疸条。
5 症状
身目俱黄,但不如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弦滑或濡缓[7]。
6 证候分析
湿遏热壅,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肤,故身目色黄。因湿重于热,湿为阴邪,故其色不如前者鲜明。头重身困,为湿邪内阻,清阳不得发越之故。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便溏,乃湿困脾胃,浊邪不化,脾胃运化功能减退所致。舌苔厚腻微黄,脉象弦滑或濡缓,均为湿重热轻之征。[7]
7 治法
8 湿疸的方药治疗
湿重于热者,可用茵陈五苓散等[9]。
可以茵陈五苓散[备注]茵陈五苓散(《金匮要略方论》):茵陈蒿、桂枝、茯苓、白术、泽泻、猪苓合甘露消毒丹[备注]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滑石、茵陈、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蔻仁加减。前方以茵陈为主药,配以五苓散化气利湿,使湿从小便而去。后方用黄芩、木通等之苦寒清热化湿及藿香、蔻仁等芳香化浊之品,以宣利气机而化湿浊。本证迁延日久,或用药过于苦寒,可转入阴黄,则按阴黄施治。[7]
阳黄初起见表证者,宜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备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伤寒论》):麻黄、杏仁、生梓白皮、连轺、赤小豆、甘草、生姜、大枣以解表清热利湿。如热留未退,乃因湿热未得透泄,可加用栀子柏皮汤[备注]栀子柏皮汤(《伤寒论》):栀子、甘草、黄柏以增强泄热利湿作用。在病程中如见阳明热盛,灼伤津液,积滞成实,大便不通,宜用大黄硝石汤[备注]大黄硝石汤(《金匮要略方论》):大黄、黄柏、硝石、栀子泻热去实,急下存阴。[7]
9 湿疸的针灸治疗
取阴陵泉、肝俞、胆俞、至阳、足三里、中封等穴为主[6]。阳黄加阳陵泉、太冲、建里;腹胀呕恶加内关、通谷。便溏加天枢、神阙[6]。
10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75.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25.
- ^ [6]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19.
- ^ [7]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2-186.
- ^ [8] 石学敏主编. 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71-73.
-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31.
治疗湿疸的穴位
- 辅穴
针灸治疗,一般取用肾俞、委中为主穴,配腰阳关以助阳散寒化湿,配阳陵泉舒筋,三阴交活血,太溪补肾等。...
- 膝内
治风湿痒疹、下部生疮。百虫窝穴主治风疹,荨麻疹,湿疹,下部生疮;虫积。膝内穴的配伍:配曲池、支沟、...
- 体骨
,鹤膝风,下肢痿痹,下肢瘫痪,脚痛,脚丫风痛,寒湿走注,白虎历节风痛等。代号:EX-LE1髋骨穴的...
- 膝关
故名膝关。膝关穴主治下肢部等疾患:如白虎历节,寒湿走注,下肢疼痛,腰腿不便,浑身风疹,透脑疽,膝髌...
- 足五里
阴疾患为主:如少腹胀满,小便不利,睾丸肿痛,阴囊湿痒,肠风下血,四肢倦怠,嗜卧,股内侧疼痛,小腹痛...
- 更多治疗湿疸的穴位
治疗湿疸的方剂
- 化脾积二圣丸
岁以上至7岁50-60丸,用作水,空心服之;若受湿黄肿腹胀者,用木瓜煎汤送下。注意:忌生冷、盐咸、...
- 二圣丸
丸,四岁至七岁50-60丸,用作水空心服之;若受湿黄肿腹胀者,用木瓜煎汤送下。注意:忌生冷、盐咸、海...
- 矾石散
别名:矾石滑石散组成:矾石5两,滑石5两。主治:湿疸之病,始得之,一身尽疼,发热,面色黑黄,7-8日...
- 青金丹
火养一复时,即以半斤火煅之,令通赤,渐渐退火,以湿黄泥罨之,待冷取出药,于地上出火毒,更以白僵蚕末、...
- 吴萸螵硫散
,海螵蛸24克,硫黄9克,冰片3克。功能主治:燥湿清热解毒。主湿热毒邪蕴蒸。(湿疹)用法用量:上药...
- 更多治疗湿疸的方剂
治疗湿疸的中成药
- 木香槟榔丸
膨胀,大小便结滞不快利者。肺痰喘嗽,胸膈不利,脾湿黄疸,宿食不消,一切杂症。用法用量:上药为细末,水...
- 风湿祛痛胶囊
、全蝎、蜈蚣、地龙等。风湿祛痛胶囊的功能主治:燥湿祛风,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于痹痛(风湿性关节炎...
- 风湿二十五味丸
拼音:fēngshīèrshíwǔwèiwán英文:风湿二十五味丸说明书:药品名称:风湿二十五味丸剂...
- 祛风湿药酒
shīyàojiǔ中药部颁标准:别名/通用名:风湿药酒拼音名:QufengshiYaojiu标准编...
- 湿热痹颗粒
拼音:shīrèbìkēlì英文:湿热痹颗粒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hirebiKeli处方:苍术忍...
- 更多治疗湿疸的中成药
湿疸相关药物
- 羌月乳膏
本品为湿毒疮类非处方药药品。【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止痒,消肿。适用于亚急性湿疹,慢性湿疹。【用法...
- 皮肤康洗液
毒疮类非处方药药品。【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除湿,杀虫止痒。主治湿热阻于皮肤所致湿疮,见有瘙痒、...
- 洁尔阴洗液
状】【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杀虫止痒。1.主治妇女湿热带下。症见阴部瘙痒红肿,带下量多,色黄或如豆渣...
- 水杨酸钠片
【药品名称】通用名:水杨酸钠片曾用名:商品名:英文名:SodiumSalicylateTablets...
- 水杨酸钠片
【药品名称】通用名:水杨酸钠片英文名:SodiumSalicylateTablets汉语拼音:Shu...
- 更多湿疸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湿疸
- 《高注金匮要略》:黄胆病脉证治第十五
、水因起。而后生热者。则湿水为本。而热为标。故名湿黄、水黄。先从阴虚病热。其后因热而生风聚湿。及积水...
- 《神农本草经读》:[卷之三中品]荆芥
辛温以达肝木之气,则病愈矣。其除湿疸者,以疸成于湿;荆芥温而兼辛,辛入肺而调水道,水道通则湿疸除矣...
- 《本草新编》:[卷之三(角集)]龙胆草
,未免耗气败血,水去血又去,湿消气又消。初起之水湿黄胆用之,不得不亟。久病之水湿黄胆用之,又不可不缓...
- 《本草新编》:[卷之三(角集)]茵陈
用附子数分以温补其命门之火,不须十剂,则全愈矣。湿黄之病,全是水湿之气也,虽黄症俱是水湿,而湿黄之水...
- 《医灯续焰》:[卷十]五疸脉证第六十九
,脉必洪数。涩微属虚,最忌发渴。疸者,黄胆也,谓湿疸、谷疸、女劳疸、酒疸及黄汗也。名虽分五,实脾胃为...
- 更多古籍中的湿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