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湿(匿^虫)(nǐ匿)疮 (最后修订于2009/1/6 15:29:56)[共119字]
摘要:湿(匿^虫)(nǐ匿)疮病名。出《儒门事亲》卷六。因水湿之毒久浸所致。多生于下肢,其疮大者如杏,小者如豆,痒如虫行,破流黄水,浸淫成疮,愈而复生。治宜逐水祛风之剂,可内服舟车丸或濬川丸,由于该方系逐水峻剂,若体弱者当慎用。相当于下肢湿疹。......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五诸疮肿门]一切恶疮
棕榈皮(一把)当归(切碎半两)上入栝蒌中。泥固济。烧细研为散三圣散(出儒门事亲)治疮、疔疮、搭手、背疽等恶疮。葱白(一斤)马苋(一斤)锻石上湿捣为团。阴干为细末。贴疮。有死肉更宜先用溃死肉治恶疮疥癣虫疽螫毒方用五谷和松脂、雄黄烧灰。热涂之。更良。治人体生恶疮似火自烂方(出肘后方)用胡粉熬黑。黄柏、黄连等分。下筛粉之疮上。雄黄散治恶疮蚀肉雄黄(六分)茹矾石(各二分)上为末敷疮中。日二次。治蛇头疮。
- 人体寄生虫学思考习题
说明:以下习题为贵阳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编写的《人体寄生虫学习题库》中部分习题!一、总论(一)选择题1.寄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的利害关系是: A.一方受益,另一方无害 B.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 C.双方都有利 D.双方都无利 E.双方无利也无害2.中间宿主是指: A.寄生虫的成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B.寄生虫的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C.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
- 湿(匿^虫)(nǐ匿)疮
湿(匿^虫)(nǐ匿)疮 病名。出《儒门事亲》卷六。因水湿之毒久浸所致。多生于下肢,其疮大者如杏,小者如豆,痒如虫行,破流黄水,浸淫成疮,愈而复生。治宜逐水祛风之剂,可内服舟车丸或濬川丸,由于该方系逐水峻剂,若体弱者当慎用。相当于下肢湿疹。作者:
-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四春集·外科钤古方]外科
减八味丸也,方在补阵一二三。加味地黄丸(三九)治肝肾阴虚,疮毒,或耳内痒痛出水,或眼昏,痰气喘嗽,或作渴发热,小便赤涩等证。熟地山药山茱萸白茯苓泽泻牡丹皮柴胡北五味(各为末,等分)上将地黄掐碎,酒拌湿蒸烂杵膏,入诸药和匀,加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百丸,空心白汤送下。如不应,用加减八味丸。当归川芎散(四十)治手、足少阳经血虚疮证,或风热耳内痒痛,生疮出水,或头目不情,寒热少食,或妇女经水不调,胸膈
- 《普济方》:[卷二百九十九上部疮门]口疮
黄柏(两指大一片以蜜慢火炙令紫色)诃子(一枚烧过盏内盖少时)麝香(少许)腻粉(少黄连散治口疮。绝妙。黄连朴硝白矾(各半两)薄荷(一两)上为粗末。于腊月将黄牛胆。将药入胆内。风头胜金散治一切身体头面。湿流黄水等口疮。久不愈者。神效不能尽述。黄柏(四两)甘草(炙二两)密陀僧(研二两)青黛(二两)上为细末。入研药匀。每用。误咽不妨。地黄散(出海上方)治口疮。黄柏(二两)升麻(三两)生地黄(五两)蔷薇根
- 第七节 血吸虫
第七节 血吸虫 血吸虫也称裂体吸虫(Schistosoma)。寄生于人体的血吸虫种类较多,主要有三种,即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曼氏血吸虫(S.mansoni)和埃及血吸虫(S.haematobium)。此外,在某些局部地区尚有间插血吸虫(S.intercalatum),湄公血吸虫(S.mekongi)和马来血吸虫(S.malayensis)寄生在人体的病例报告。 血吸虫分布于
-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诸疮肿门]诸疥
(附论)夫疮疥之为病。虽苦不害人。然而至难可者多矣。素问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多由心气一。水浸淫。治之内当理心血。祛散风热。外则加以敷洗。理无不愈。字书、以疥有介守之义。言疥虽微小。然守形体而难治也。是以疥有五名。皆因风气邪气客根或方神仙疥药硫黄(六两)雄黄(三两)雌黄(三两)天仙子(三两)芫青(二两)红娘(二两)寒水石(三两)大黄(三两)斑蝥毒(八两)川乌(八两)藜芦(一两)汁。搽鼻间立效。
- 第三篇 医学蠕虫--第十四章 吸虫--第一节 概论
第三篇 医学蠕虫 蠕虫(helminth)为多细胞无脊椎动物,藉身体的肌肉收缩而作蠕形运动,故通称为蠕虫。在动物分类学史上,蠕虫曾被认为是独立的,具有特殊性的一类动物。但在分类学研究不断发展之后,人们发现蠕虫,实际上与人体有关系的包括扁形动物门(Phylum Platyhelminthes)、线形动物门(Phylum Nemathelminthes)和棘头动物门(Phylum Acanthoc
- 《本草纲目》:[主治第三卷百病主治药]诸虫
(有蛔、白、蛲、伏、肉、肺、胃、弱、赤九种。又有尸虫、劳虫、疳虫、瘕虫)【杀虫】〔草部〕术(嗜生米有虫,蒸饼丸服。)蓝叶(杀虫。应声虫及鳖汁。)马蓼(去肠中蛭虫。)鹤虱(杀蛔、蛲及五脏虫,肉汁服末;心痛,醋服。)野狼毒野狼牙藜芦(并杀腹脏一切虫。)草(杀九虫。)龙胆(去肠中小虫及蛔痛,煎服。)白芷(浴身。)黄精(并去三尸。)杜衡贯众蘼芜紫河车云实白菖百部天门冬赭魁石长生(并杀蛔、蛲、寸白诸虫。)
- 第四节 血吸虫病
变较为常见,其它部位的异位损害则为罕见。脑损害时可有脑炎表现或以局限性癫痫反复发作为主,肺部损害轻者可无呼吸道症状,重者类似粟粒性肺结核或支气管炎,咳嗽最为常见,大都干咳少痰,胸部检查偶可闻及干性或湿性罗音。胸部X线片检查大多数有明显的肺实质病变,早期见两侧肺纹增加,继而肺出现散在性点状浸润,边缘模糊,以中下部为多。病变一般在3~6个月后逐渐消失。偶见虫卵沉积胃幽门部或胃底部粘膜下层,可见组织增
- 《张聿青医案》:[卷二]湿温
杨(左)湿温已届三候,不特汗均不获畅,而且四肢背脊尚觉恶寒,阳气不能敷布,与阳气之衰微者,大相悬殊也。阳何以不布,湿阻之也。湿何以不化,饮食水谷资之助之也。为敌助粮,引虎自卫,非计也。拟开展气化。使湿随气行,则白及汗,可以通畅。光杏仁郁金桔梗霍香滑石生米仁制半夏通草此症经陈医屡投浓朴佛手花茵陈等,致有棘手之象,先生嘱以勿妄食。勿进补,一以宣化气湿法治之,果获渐瘳。案语卓然名论,不易多得。(文涵志)
- 《普济方》:[卷二百三十九诸虫门]寸白虫附论
夫寸白虫。乃九虫之一种也。状似绢边葫芦子。因脏气虚。风寒湿冷。伏于肠胃。又好食生皆缘方槟榔散治蛔虫。寸白虫蛔虫。槟榔(锉一两半)当归(切焙)鹤虱(各二分)贯众(锉)雷丸(炮各半两)芜荑仁(微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三分)上捣罗为散。每服二钱。空心煎枣汤调下。至晚再服。渐加锡灰丸(出直指方)取寸白诸虫。锡灰(研细末一两)鸡心槟榔贯众(各半两)木香(二钱半)轻粉黄丹(为末各二钱)上为细末。酒醋煮面糊
- 《普济方》:[卷三百十四]膏药门
溃。恶疮疾出。新肉早生。白芨膏治蝼蛄疮。良姜白芨沥青(各等分)上为细末。嚼芝麻水同熬为膏。入冷水共淀。用绯绢一片。火上摊作膏。贴疮上。乌麻膏治诸恶疮。一十三般疔肿。五色游肿。痈疖毒热。狐刺蛇毒。狂犬虫野狼六畜所伤不可识者。二十年漏。金疮中风。皆以此膏贴之。恶脓尽即瘥。止痛生肌。一贴不换。唯一日一度拭去膏上脓再贴。生乌麻油(一斤)黄丹(四两)蜡(四分皆大斤大两)上以腊日前一日。从午内油铜器中。微火
- 《鸡峰普济方》:[卷第十八]疮肿
(痈疽附)王连治一切疮肿白芨白蔹密陀僧(研)代赭石(研)糯米粉绿豆粉上为细末以水调得所看疮大小剪纸子将摊在上贴疮一日一换半夏散治诸疮肿结实不散或有脓出半夏天南星(各半两)朱砂乳香滑石(各一分)五灵脂(二钱)上六味为细末先将温浆水洗净疮令软看有欲破处以白丁香蚀之成用熟针子探作孔子用纸捻子松脂膏治诸般肿疼疮疖(灸疮不宜用此般膏)熨金黄柏黄连(各半两)巴豆(十五个)沥青(六两)清油(一两)上四味为粗末
- 第九节 其他人体寄生线虫
宿主的管理及防治、搞好环境卫生,防蝇灭蝇;注意个人卫生,特别注意儿童眼部的卫生,即可防止本病的传播。主要治疗方法是摘除虫体、对症治疗,症状多能很快消失。可用0.5%~2%地卡因滴眼3次,用眼科镊子或湿棉球取出。然后滴入消毒眼药水和涂眼药膏。由于本虫常可有多条寄生,一次不易取尽,故须加强预防。 四、广州管圆线虫 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Chen,
- 《丁甘仁医案》:[卷一]湿温案
荷叶(一角)又服三剂,加炒淮药(三钱)。原按∶此症骤见似难着手,然既泻而腹仍膨,则非实胀,已可概见。苔灰淡黄,脉象濡数,俱是假热,所谓不从脉而从症也。费左湿温三候,初病足背湿热结毒起见,腐溃不得脓,疮旁四周肿红痛,寒热晚甚,梦语如谵。前医叠投寒凉解毒,外疡虽见轻减,而加呃逆频频,胸痞泛恶,口有酸甜之味,不能饮食,渴不欲饮,口舌糜腐,小溲短赤,脉象濡滑而数。良由寒凉太过,湿遏热伏,热处湿中,胃阳被
- 《普济方》:[卷三百三金疮门]金疮止痛生肌
(附论)夫金疮者。乃肌肤之损。要害甚重。不可不疗。若不急治。敛合疮口。溃去脓血。以生肌肉方龙骨散治金疮刀箭伤。生肌长肉。定痛止血。诸疮敛口。龙骨寒水石滑石枯矾乳香没药轻粉(些少)黄丹(炒各半分)上为细末。每要止血生肌方。蘩蒌葛叶鹿活草槲叶芍药地黄苍耳青蒿以五月五日采取。合锻石为丸。曝金伤散治刀镰斧伤。辟风止痛生肌。白芨(二两)龙骨白附子天南星(各一两)黄丹桑白皮(各二两)陈锻石(二两风化)地黄膏(
- 第二节 疟疾
第二节 疟疾 疟疾(malaria)又名打摆子,是由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的污染病。临床上以周期性定时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出汗退热,以及贫血和脾大为特点。因原虫株、感染程度、免疫状况和机体反应性等差异,临床症状和发作规律表现不一。 疟疾是一很古老的疾病,远在公元2000年前《黄帝内经·素问》中即有《疟论篇》和《刺论篇》等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并从发作规律上分为“日作”、“间日作”与“三
- 心(匿^虫)
心(匿^虫) 病证名。因脏气虚弱,肠虫攻蚀于心所致心烦闷而痛,手足冷的病证。《诸病源候论·湿(匿^虫)病诸候》:“心(匿^虫)者,由脏虚诸虫在肠胃间,因虚而动,攻食心,谓之心(匿^虫)。初不觉他病,忽忽嗜睡,四支沉重。此(匿^虫)或食心,则心烦闷懊痛,后乃侵食余处。诊其脉沉而细,手足冷内湿,(匿^虫)在心也。”参见湿(匿^虫)、疳(匿^虫)条。作者:
- 我国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概况及防治对策
战国楚墓古尸及荆门古尸体内均有华支睾吸虫虫卵,证明华支睾吸虫病在我国流行至少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5]。 1.1地理分布1988~1992年首次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简称“首次寄调)结果显示,华支睾吸虫感染呈现随水系流域分布的规律,我国华支睾吸虫病主要分布于外流区域的太平洋流域,以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及五大淡水湖泊为主,而印度洋流域和北冰洋流域则无感染[6~9]。在我
- 山阴县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寄生虫感染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碘液直接涂片法,主要查肠道原虫包囊;(2)改良加藤涂片法,查各种蠕虫卵;(3)试管滤纸培养法,查其他线虫幼虫和区别钩虫虫种。凡检出包囊、虫卵或幼虫者判为感染。对12岁以下儿童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结果调查2231人,阳性者1241例,感染率为55.63%。男1175例,感染率为53.87%,女1056例,感染率为57.58%,
- 《素问经注节解》:[外篇卷之四]六元正纪大论
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太阴湿土在泉,地气正也,故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情喜阳恶阴,故惨凄。以湿令而寒风至,风能胜湿,故曰反。反者孕乃死,所以然者,人为虫,从土化也,风木非时相加,故土化者当不育也。”按∶原本此下有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九字,新校正云∶详此当在避虚邪以安其正之下。今改从之。)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折其郁气,泻有余也;资其化源,补不足
- 第五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第五节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 钩虫(hookworm)是钩口科线虫的统称,发达的口囊是其形态学的特征。在寄生人体消化道的线虫中,钩虫的危害性最严重,由于钩虫的寄生,可使人体长期慢性失血,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贫血及与贫血相关的症状。钩虫呈世界性分布,尤其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据估计,目前,全世界钩虫感染人数达9亿左右。在我国,钩虫病仍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 寄
- 《普济方》:[卷三百二金疮门]金刃所伤
(附论)夫金刃所伤。疮有微甚。生死所系。要在原经络所在。观变动之形。察微妙之脉。昔人谓天不可手妄血。反此夫金疮有久不瘥。脓汁不绝。肌肉不生者。其疮内有碎骨、断筋、伏血、腐肉、缺刃、竹刺治金疮者。无大小冬夏。及始初伤血出。便以锻石浓敷裹之。既止痛又速愈。无锻石。灰亦方治金疮白药黄皮黄芩赤芍药甘草木鳖(去壳)当归生地黄黄黄连牡丹地骨皮桑少停。用疏乳香、没药盛清水八分常以清水浸取一块填钱同煎。龙骨之剂治
- 广州管圆线虫对淡水螺感染性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研究广州管圆线虫对褐云玛瑙螺、福寿螺、中国圆田螺三种食用淡水螺感染性。方法在相同的条件下,用广州管圆线虫I期幼虫感染三种螺2、4、8、12及24h后,随机抽样各20只,分别饲养于置有滤水器、水温(24±1)℃的玻璃缸内:记录感染2周内各组螺死亡数。第15d开始解剖,记录螺软体重量和感染虫数。同时设不感染螺对照组。结果三种螺感染后均有死亡,第5d死亡数达高峰。三种螺的感染率和死亡率与
- 我国大陆沿海海鱼感染异尖线虫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摘要】 目的了解我国海鱼异尖线虫调查情况及该类线虫感染海鱼的情况。方法收集已公开发表的国内所有海鱼异尖线虫专项调查报告,建立EXCEL数据库,整理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结果发现20多年来共有14次海鱼异尖线虫专项调查,调查剖检200余种4000余尾海鱼类,其中鱼种名称及剖检数据明确者177种3951尾;鱼种感染率为85.31%(151/177),海鱼类总的感染率为47.10%(1861/3951
- 《普济方》:[卷二百九十痈疽门]诸疮生肌肉
(附论)疮毒能化脓血。而按之内虚。肌肉不平者。热气虽尽。寒气不除。经络不足以温之故也。若不速治。则复生恶肉。变为冷疮。此宜内温其气血。外温其皮肉。内外得温。则新肌自生。恶液尽去。无不瘥矣。方黄膏疗痈疽疮生肉。黄细辛生地黄蜀椒当归芍药薤白白芷芎丹参(各一两)猪膏(一升半腊月者)甘草苁蓉独活黄芩(各一两)上以苦酒一升二合。夏月渍一宿。冬月二宿。微火煎三沸。煮酒气尽成。敷之。忌海藻、菘菜、生葱、菜、芜荑
- 第二十章 昆虫纲--第一节 概述
第二十章 昆虫纲第一节 概述 昆虫纲是动物界种类最多(75万种以上)、数量最大的一个纲。与人类经济和健康有极密切的关系,是医学节肢动物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昆虫纲的主要特征是:成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触角1对,胸部有足3对(图20-1)。图20-1昆虫外部形态模式图(雌) 形态 1.头部 头部有触角1对,为感觉器官,司嗅觉和触觉;复眼1对,由许多蜂房状小眼面(facet)组成
- 《张聿青医案》:[卷十一]肿胀
冯(右)面浮足肿,朝则面甚,晚则足甚。产后营虚,阳气挟湿上行也。先治其标。炒苏子(三钱)杏仁泥(三钱)炒枳壳(一钱)粉归身(二钱)羌活(一钱)磨沉香(三分冲)云茯苓(三钱)炒于潜术(二钱)青防风(一钱)越鞠丸(三钱开水先服)储(左)胀势既松之后,适交春令,肝藏之气,勃然升发。流行之机,皆为之阻。大腹仍胀,寅卯木旺,气觉攻撑。脉细而弦。恐成气胀大症。酒炒白当归(二钱)广皮(一钱)土炒东白芍(二钱)
-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二]疮疡部一百
一切肿毒(葱二百二十一,验方二十一。)肿毒初起(白芥二百二十四,验方六。又松香二百七十四,诸方二。)一切痈肿(白芥二百二十四,验方十七。)痈肿热毒(白芥二百二十四,验方十八。)一切肿毒(蔓荆二百二十五,验方三。)热毒疮肿(茄根二百三十六,验方四。)一切痈疽(胡桃二百五十四,验方八。)一切肿毒(松香二百七十四,验方一。)痈疽乳发(黄柏二百九十四,验方十六。)痈疽便毒(皂角三百零四,验方十一。)一切
- 《幼幼新书》:[卷第六]虫胞第九
(谓胎中头生疮,其疮有虫)《巢氏病源》虫胞候∶小儿初生,头即患疮,乃至遍身,其疮有虫,故因名虫胞也。固堤张先生论小儿虫胞∶《巢源》徒有其证,而后世不见其方。大抵是小儿初生,头上便即有疮,迤逦侵淫,生至身体。又其疮有虫,似从胞中有虫也,故谓之虫胞。治之之法,服去蛲虫等药,又洗贴头疮药中药虫之药,可以为效矣。《子母秘录》∶小儿头身诸疮有虫,烧鸡卵壳研和猪脂敷之。《千金》治小儿头疮方。(此以下数方,皆
- 医院人体肠道寄生虫虫种及感染率的调查
【摘要】目的了解近年来医院病人肠道寄生虫分布情况。方法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粪便的显微镜检查中直接涂片法进行。结果在46339例粪检中,感染虫种有华支睾吸虫、蛔虫、钩虫、鞭虫、蛲虫、绦虫、痢疾阿米巴原虫7种;总感染率0.311%,其中华支睾吸虫最高,达0.214%;男性感染率0.517%明显高于女性0.133%;门诊病人检出率0.411%高于住院病人检出率0.275%;近3年感染率
- 海南省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
多1人感染5种肠道蠕虫。调查结果表明在海南省是以同时感染2种及2种以上的虫者为主的混合感染流行区,多重感染情况仍比较严重。 2.8钩虫幼虫培养结果1449份钩虫虫卵阳性粪便培养结果:单纯美洲钩虫(N.a.)感染者1365例,占94.20%;单纯十二指肠钩虫(A.d.)感染者12例,占0.83%;美洲钩虫与十二指肠钩虫混合感染者72例,占4.97%。N.a:A.d=17.11:1。 表明本省系
- 《张聿青医案》:[卷十]痢
沈(右)痛泄者久。今年风木在泉,秋冬以来,正当旺气在木,痛痢日剧。自夏徂冬,泄痢辄带鲜血,五日来腹痛尤甚,痛起之时,竟有不能支撑之势。饮食入胃,上则痞阻,下则欲泄,心中怔悸,有难以名言之苦,其尤甚之时,似觉心神蒙混,耳鸣头晕。其痛于少腹为重。脉细而两关俱弦。按少腹两旁属肝,居中为冲脉。今冲气不和,肝木偏亢,其横暴之气,郁怒冲突于中,所以一痛而其重若此也。夫抑而下者为气,升而上者为阳,阳气鼓荡,则
- 《证治准绳·疡医》:[卷之三项部(五)]瘰马刀
(结核连续者,为瘰。形长如蛤者,为马刀。一云,瘰者,结核是也。或在耳后耳前,或在耳下连及颐颔,或在颈下连缺盆,皆谓之瘰。或在胸及胸之侧,或在两胁,皆谓之马刀。手足少阳主之。)《集验》云∶夫瘰疮者,有风毒、热毒、气毒之异;瘰、结核,寒热之殊。其证皆由忿怒、气逆、忧思过甚,风热邪气内搏于肝经。盖怒伤肝,肝主筋,故令筋缩结蓄而肿也。其候多生于颈项、胸腋之间,结聚成核,初如豆粒,后若梅李,累累相连,大小无
- 第八章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寄生虫病能在一个地区流行,该地区必须具备完成寄生虫发育所需的各种条件,也就是存在寄生虫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此外,尚受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当这三方面因素有利于寄生虫病传播时,在此地区才可有相当数量的人获得感染,而引起寄生虫病的流行。 一、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 (一)传染源 人体寄生虫病的传染源是指有人体寄生虫寄生的人和动物,包括病
-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十三]诸虫论
经言人脏腑中有九虫。内三虫偏能发动为病。人脏腑实强。则不能为害。若脏腑虚弱。则随虫所动而生焉。故经亦别立三虫之名。一曰蛔虫。(又曰长虫)居胃脘之间。动则令儿吐青白沫。或吐青水。心腹刺痛。若虫贯心者即死。二曰蛲虫。居洞肠之间。多则发动为痔蚀。疮疥痂癞。三曰寸白虫。居肠胃之间。动则损人精气。令腰脚痛弱。更有一虫。形若细丝。或如马尾。故俗呼谓之马尾虫。此虫不拘九虫之数。或云。饮食中误咽油发所变。亦居胃
- 《外科医镜》:痈疽真假例论
梢(一钱能缓茎中痛)扁蓄(四钱)水煎服。五宝散(新方)治同前证。橄榄核(二钱)寒水石(二钱)上冰片(一分)西牛黄(一分)廉珠(三分无则用石决明代之)上共研匀,收储瓷瓶,弗令泄气。临时用麻油调搽,(如湿处则干掺)神效无比。暗治饮(新方)治妇人阴蚀。(又名疮)当归(五钱)白芍(三钱)茯苓(三钱)炒栀子(钱半)柴胡(八分)海螵蛸(二钱即乌贼骨)水煎服。逍遥八物汤(新方)治同前证。人参(二钱)柴胡(一钱
- 《人体寄生虫学》习题
一、总论(一)名词解释1.自然疫源性2.机会致病3.消除性免疫4.带虫免疫5.世代交替6.异位寄生7.寄生8.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9.寄生虫10.转续宿主11.储蓄宿主(保虫宿主)(二)问答题1.研究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有何意义?2.什么叫寄生虫生活史?其生活史分哪两种类型?举例说明。3.寄生虫能对人体造成哪些损害?4.寄生虫病传播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举例说明。5.寄生虫病的流行应具备哪些基
- 上海市蛔虫病住院病例调查
病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在全市范围内对各级医疗部门确诊的蛔虫病住院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上海市19个区县提供1991~2001年间蛔虫病例共1790例,其中肠道蛔虫病、胆道蛔虫病分别占28.38%和69.83%。2001年的住院病例数(94例)较1991年(175例)下降了46.29%,总体呈下降趋势。患者男女之比为1:1.36,平均住院年龄为32.71岁,1~9岁年龄段以肠蛔虫病为主
- 山东大学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试题
人体寄生虫学试题(A卷)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4分)1.中间宿主:2.土源性蠕虫:3.全变态:4.感染阶段:5.疟疾再燃:6.生活史:二、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共10分)1.蛔虫所致并发症中最常见是:A.肠穿孔B.肠梗阻C.胆道蛔虫症D.阑尾炎E..胰腺炎2.最常见的肠外阿米巴病是:A.肝脓肿B.脑脓肿C.肺脓肿D.脾脓肿E.皮肤脓肿3.钩虫对人体危害中最常见是:A.消化不
- 《普济方》:[卷三百一下部疮门]湿阴疮
一对。蘸药嚼之。以元煮酒送下。用蒸饼干吃压之。频卷柏散(出诜方)治阴湿生疮。出汗痒甚。服前药去肾脏风。此作洗药。卷柏荆芥蕙川乌大艾叶升麻(去下根节)露蜂房晚蚕沙本头(各一两)上为汤浴治阴上生疮。似吃虫所食。连年不效。(出护命方)上以糊粉一件。食刀上令通赤。与椒末相衮。生油调涂之。频涂必效。治阴肿痛(出永类钤方)苦楝根白杨根木香吴茱萸槟榔(各等分)上为末、敷。一方(出永类钤方)密陀僧黄连朱砂上为末
- 八 祛湿药和方剂
胱湿热,小便短赤、淋沥涩痛及血淋、石淋等,可单独使用,或与滑石、石苇、甘草梢等配伍使用。 海金沙藤为海金沙的全草,具有孢子的同样作用外,更长于清热解毒,除用于热淋、石淋外,尚可用于黄疸、痄腮、痈肿疮毒等。 用量:孢子6~12克,全草15~30克。 注意:虚淋、肾阴不足而无湿热者慎用。 参考资料; 海金沙子富含脂肪,叶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抑菌试验证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对绿脓杆菌
- 《普济方》:[卷一百五十时气门]时气下部疮
(附论)夫时气下部疮者。由毒热结在腹内。谷气衰。毒瓦斯盛。三虫动作常食人五脏。多冷泄痢。下部生疮。痒不暂止。若唇内生疮。但欲寤者。此虫蚀下部也。重者则肚肠烂伤于五脏。其人即死。方雄黄散(出圣惠方)治时气蚀下部生疮。宜服。雄黄(五钱细研一方用醋炙)青葙子(三两)苦参(三两锉)黄连(三两去须微炒)杏仁(一两五钱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外一方用桃仁)上为散。每服食前粥饮调下二钱。外台秘要方。捣筛。绵裹如半
- 四种免疫学检查在脑囊虫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4种免疫学检查在脑囊虫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确诊的脑囊虫病病人治疗前后血清及脑脊液进行间接血凝试验(IHA)、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囊虫循环抗原(CAg)以及短程抗体(IgG4)检测,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前脑囊虫病人血清IHA、ELISA、CAg、IgG4阳性率分别是68.28%、65.19%、51.54%和63.84%。脑脊液IHA、ELI
- 《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下)
蝌蚪(活东玄鱼水仙子活师悬针虾蟆台)(长股青鸡蛤鱼田鸡坐鱼)马陆(百足百节马马轴飞虫蛩千足马马蠲马刀环虫)蚓蚯(蚕曲地龙子寒蚓歌女朐蜿土龙寒附蚓土)蜗牛(蠡牛蝓蜗蠃蜒蚰蠃蠃山蜗土牛儿)鼠妇(鼠负鼠姑湿生虫地鸡负蟠鼠粘地虱)蝼蛄(蟪蛄仙姑梧鼠天蝼蝼蝈石鼠土狗)萤火(夜光夜救火挟火丹鸟熠耀景天据火宵烛郎)田父()蜈蚣(天龙蛆)缘桑蠃(桑牛天螺)蛞蝓(陵蠡土蜗鼻涕虫附蜗托胎虫蜒蚰螺)沙虱(地牌蓬活)水
- 第三节眼科常用中药
瘀药、温里药、补益药、退翳障药及外用药等简述于后。一、祛风药凡具有辛散疏风作用,能疏散皮肤腠理、骨肉、经络,关节间滞留风邪的药物,称为祛风药。(一)祛风散寒药1.功效:祛风胜湿,除痒止痛,散头目滞气。应用:(1)本品广泛用于风邪外袭所致头目疼痛、眼睑生疮、椒疮、迎风流泪、暴风客热、黑睛生翳等。常与荆芥,羌活配伍,祛风散邪,如羌活胜风汤。若用于风邪化热,或风热所致目病,常与连翘,黄芩配伍,祛风清热,
-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诸虫伤
(蛇虺蜈蚣蜂虿蜘蛛蠼蚕蚯蚓蜗牛射工沙虱蛭蝼蚁蝇蚰蜒辟除诸虫)【蛇、虺伤】〔内治〕贝母(酒服至醉,毒水自出。)丝瓜根(擂生酒饮醉,立愈。)白芷(水伤人,目黑口噤,毒瓦斯入腹,同白矾末,冷水服二钱。)蒜(一升,乳二升,煮食;仍煮童尿热渍之。)麻油米醋(并急饮二碗,毒即散。)兔葵荠长松恶实辟虺雷草犀白兔藿黄药子荷地榆鬼臼决明叶蛇莓冬葵根、叶海根苋菜(并主蛇、虫、虺、蝮伤,捣汁,或为末服。)五叶藤茴香半边
- 《普济方》:[卷三百三金疮门]金疮血不止
草)以地菘敷之。治刀箭伤止血。(出本草)用白梅研。敷之。芎散治一切出血过多。金疮疼痛欲倒者。川芎(好者)当归(酒浸各等分)上咀。白水煎服。救生丹(出卫生家宝方)治刀刃所伤。出血不止。及打扑伤损。及恶虫所伤。及发背疮疽等寒食面(四两及寒食日用水搜竹饼阴干)千口土(四两蚁蜕土)土马鬃(四两乃墙上长须青苔)莴苣心(四十九个)荆芥心(四十九个若嫩者小则添一握)纥勒蔓心(四十九个)雄黄(一两水研飞过)乳香
- 《普济方》:[卷二百七十六诸疮肿门]下注疮
(附论)夫足三阴之脉。脾肾肝之三经也。并起于足大小趾之内。循足附内踝前膝胫中。若风热不绝下终方治疮方鼠粪杉树刺鸡子壳苦参桃枝柳枝(五条)松枝麸浆皂角雀粪松明(不拘俱晒干即将汁隔膏(出经验良方)治内及外疮。当归白芷五倍子黄连雄黄(各半两)乳香(三钱末)没药海螵蛸血竭黄柏轻粉。如此数熨洗蒴汤(出圣惠方)治脚疮久伤风毒。攻冲肿。脓水不止。蒴(一两)藜芦(一两去苗头)郁金(一两)苦参(一两)白芷(一两)水
- 中医药治疗妇科炎件疾病的方法初探
妇科炎性疾病主要指女性生殖器炎症,属于中医妇科的带下病、阴部疮疡等范畴。临床以带下异常,生殖器官的不适或疼痛为特征。致病之因有内外之别,感湿、热、虫毒之邪是为外因,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之内湿、内热、瘀血秽浊为内因。制定祛湿、清热、杀虫、祛瘀、扶正等治法,以清理疾病赖以生存的环境。现将治疗妇科炎性疾病的思路与方法浅述如下。 1祛湿法 祛湿法是运用利水化湿、通淋泄浊的药物祛除湿邪,该法在妇科炎性疾病的治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