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岩

目录

1 拼音

shèn yán

2 英文参考

carcinoma of pen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enis carcinom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肾岩(penis carcinoma)为病名[1]。又名肾岩翻花(《疡科心得集》)。是指好发于阴茎冠状沟及外尿道口边缘的岩[2]。以阴茎头部表面有丘疹、结节、疣状坚硬物等,溃后如翻花为主要表现[2][3]

《疡科心得集》谓:“夫肾岩翻花者,……初起马口之内,生肉一粒,如竖肉之状,坚硬而痒,即有脂水,延至一二年或五六载时,觉疼痛应心,玉茎渐渐肿胀,其马口之竖肉处,翻花若榴子样,此肾岩已成也。”

肾岩相当于西医的阴茎癌[3]

4 肾岩的病因病机

由于肝主筋,阴茎为宗筋所聚之处,为肾之外窍,因此阴茎和肝肾有密切关系。

肾岩的发生多因肝肾阴虚,忧思郁虑,相火内灼,水不涵木,肝经血少,经络空虚,虚火痰浊侵袭,导致经络阻塞,积聚阴茎而成。再则包茎或包皮过长,以致秽毒积聚,与本病的发生亦有密切关系。

5 肾岩的诊断

5.1 典型临床表现

肾岩好发于阴茎冠状沟及外尿道口边缘,多发生于40~60岁的男子。

开始在阴茎头局部出现硬块或红斑,突起小肿物或经久不愈的溃疡,由于包皮掩盖未引起足够重视,以后有血性分泌物自包皮口流出,肿瘤可突出包皮口或穿破包皮呈菜花样,表面糜烂,渗出物恶臭,多不妨碍排尿。晚期癌肿可侵及阴茎的全部、耻骨部及阴囊,局部失去正常形态而在耻骨部形成一巨大的癌性溃疡。并可出现消瘦、贫血、无力、食欲不振等恶病质。

5.2 辅助检查

行病理切片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6 需要与肾岩相鉴别的疾病

6.1 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可见于阴茎头、冠状沟及包皮内板,病变突起呈菜花状、乳头状、颗粒状或结节状,色紫红,大小和数目不定,也可有蒂,表面可糜烂。

6.2 阴茎结核

阴茎结核病变亦可发生在阴茎头、阴茎系带处。最初为结核性红色脓疱,脓疱破溃后呈浅在溃疡。其周围较硬,基底为肉芽组织。如溃疡继续发展扩大,可累及阴茎海绵体,严重的可破坏阴茎头,有的可产生尿道瘘。溃疡分泌物涂片检查如能找到结核杆菌可以确诊,必要时可作活体组织检查以资鉴别。

7 肾岩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7.1.1 肝郁痰凝

肾岩·湿浊瘀结证(penis carcinoma with pattern of intermingled dampness- turbidity and stasis)是指湿浊瘀结,以阴茎龟头或冠状沟出现丘疹或菜花状结节,逐渐增大,痒痛不休,溃后渗流血水,有的可发生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伴畏寒,乏力,小便不畅,尿道涩痛,舌质暗红,舌苔白微腻,脉沉弦为常见症的肾岩证候[3]

7.1.1.1 症状

阴茎、冠状沟附近有丘疹、结节、疣状肿物,逐渐肿大,溃后渗流滋水或血水,或有痛痒;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滑。

7.1.1.2 辨证分析

忧郁思虑,肝脾两伤,肝气郁结,痰浊内生,肝郁痰凝,结聚阴茎,故阴茎冠状沟附近有丘疹、结节、疣状肿物;聚久化热,热毒伤及血络,故肿块溃后渗流滋水或血水;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滑为肝郁痰凝之象。

7.1.1.3 治法

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7.1.1.4 方药治疗

散肿溃坚汤加减。

7.1.2 肝经湿毒

肾岩·火毒炽盛证(penis carcinoma with blazing fire-toxin pattern)是指火毒炽盛,以阴茎赘生结节,红肿胀痛,溃烂后状如翻花,渗出物腐臭难闻,伴发热,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为常见症的肾岩证候[3]

7.1.2.1 症状

阴茎部溃疡,肿胀疼痛,翻花如石榴状,有血样渗出物,味臭难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7.1.2.2 辨证分析

肝郁痰凝,蕴成湿毒,下注阴茎,蕴郁化热,湿热毒结,热盛肉腐,故阴茎部溃疡,肿胀疼痛,翻花如石榴状;热毒伤络,故有血性分泌物,味臭难闻;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热毒蕴之象。

7.1.2.3 治法

清利湿热,泻火解毒。

7.1.2.4 方药治疗

龙胆泻肝汤加减。

7.1.3 阴虚火旺

肾岩·阴虚火旺证(penis carcinoma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fire effulgence)是指阴虚火旺,以阴茎溃烂脱落,伴口渴咽干,疲乏无力,五心烦热,身体消瘦,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为常见症的肾岩证候[3]

7.1.3.1 症状

阴茎部溃烂,仅流黑暗血水,难腐难脱;伴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口燥咽干;舌红而无苔,脉沉细弦。

7.1.3.2 辨证分析

肝肾阴虚,相火内灼,水不涵木,肝经血少,虚火侵袭,伤络腐肉,故阴茎部溃烂,仅流血水,难腐难脱;阴虚血少,筋肉失养,故腰酸腿软;肝阳上亢,故头晕耳鸣;阴血亏虚,故口燥咽干;舌红无苔、脉沉细弦均为阴虚之象。

7.1.3.3 治法

滋阴降火。

7.1.3.4 方药治疗

知柏地黄汤加减。

7.1.4 气血两虚

7.1.4.1 症状

阴茎癌晚期,烂通尿道,甚则阴茎溃烂脱落;伴身体瘦弱,不思饮食;舌淡红,脉沉细无力。

7.1.4.2 辨证分析

病延日久,气血不足,脏腑衰败,毒邪不能外出,伤络腐肉,故烂通尿道,甚至阴茎溃烂脱落;气血俱亏,故身体瘦弱;脾胃衰败,故不思饮食;舌淡、脉沉细无力为气血两虚之象。

7.1.4.3 治法

补益气血,和胃健脾。

7.1.4.4 方药治疗

当归补血汤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7.2 外治法

不适宜或不愿接受手术者,初起外敷千金散、红油膏,1天或隔天1次;溃后外敷皮癌净、藤黄膏,每天或隔天1次;肉芽新鲜,改敷生肌散、生肌玉红膏,2—3天1次。

7.3 其他疗法

7.3.1 手术治疗

肾岩以手术治疗为主,确诊后,宜尽早手术。

7.3.2 放射治疗

早期和中青年人阴茎癌可行放射治疗。但放射治疗疗效不理想。

7.3.3 化学疗法

对本病有良好的疗效。亦可用于配合手术和放射治疗。

8 肾岩的预防

1.开展卫生宣传教育,经常将包皮上翻洗涤,避免积垢。

2.有包茎、包皮过长者,宜尽早施行包皮环切术。

3.阴茎发生赘瘤、白斑或不明原因的肿物、结节,应及早治疗,以防癌变。

9 关于岩

岩(cancer[3])为病名[4]。是指以肿块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为主要表现的恶性肿瘤[4]。即癌[4]

岩是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物的统称,为外科疾病中最凶险者。因其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而得名。古代“癌”、“岩”等字义相同且通用: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老年人,局部肿块坚硬,高低不平,皮色不变,推之不移,溃烂后如翻花石榴子,色紫恶臭,疼痛剧烈,难于治愈,预后不良,故有绝症之称。本章所讨论的舌菌、茧唇、失荣、乳岩、肾岩是属于外科范畴的岩病,属西医恶性肿瘤范畴。

关于本类疾病的记述,远在隋唐以前的文献就已出现,如《肘后备急方》云:“若发肿至坚而有根者名曰石痈。”《小品方》也有“痈结肿,坚如石,或如大核,色不变,或作石痈”等记载,不过多以“石痈”称之。岩作为病名,始见于宋代文献,如《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云:“癌或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赘,……毒根深藏,穿孔透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症令人昏迷。”古代医籍中,除少数称本病为“癌”外,宋元以来,多以“岩”立名,如“乳岩”、“肾岩”、“舌岩”等。此外尚有不以“癌”、“岩”命名者,如“失荣”、“茧唇”、“石疽”等。总之,历代医家对本病有诸多的描述与论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详见岩条。

10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27.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4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