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献:
- 盛血
盛血 瘀积的血。《素问·离合真邪论》:“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作者:
- 《冯氏锦囊秘录》:[痘疹全集卷三十五(痘疹补遗)]论血热血盛血虚有异用药宜凉宜治宜补不同
血热一症,须分虚实。有血虚之血热,宜凉宜补。血盛之血热,宜凉宜治。古人未之悉,何也?凡痘初见点,内热殊甚,脉息洪数,而痘色则白,不知者认为气虚则误矣。此乃气盛血虚血热,故不能华色,以同毒出外,气余而血不足,故形起而色白也。然血虚则热,故发至血入痘窠,三四朝来,皆变紫色黑色,或见黑斑,方知血热,欲治何及!故不可不知,及不可不预为地步。惟血旺者,则起势便紫,了然血热之症分明,然治血虚之血热症,大宜凉血
- 口菌
口菌 病名。 ①系指口内或牙龈上肿起色紫黑其形如菌者,多由火盛血热并兼气滞所致。治宜泻火解毒,消肿散结。可用赤芍、黄芩、乳香、没药等煎服。或可外吹冰硼散。参见牙菌条。 ②生于舌上者,也称口菌。《喉科明辨》卷三:“心火炽,生舌上。”作者:
- 月经总是早报到中药帮你解决
中药处方(一) 辨证阳盛血热。 治法清热凉血,养血调经。 方名芩术四物汤。 组成熟地6克,川芎3克,当归6克,黄芩6克,白术6克,白芍(炒)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中药处方(二) 辨证肝郁血热。 治法养血和营,疏肝健脾,兼清郁热。 方名加味逍遥散。 组成当归3克,芍药3克,茯苓3克,炒白术3克,柴胡3克,牡丹皮1.5克,炒山栀1.
- 牙菌
牙菌 病名。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四。系指牙根龈肉肿起,色紫,因其形似菌者故名。多由阳明火炽,血热气滞所致。《咽喉经验秘传》:“牙菌生于牙根,其状紫黑色如菌,此系火盛血热而兼气滞。”治宜清热凉血。可选用犀角地黄汤、清胃散、黄连解毒汤等加减。作者:
- 《尤氏喉科秘书》:[口牙舌颈面腮门]牙菌并荏
生于牙根,其状紫黑色,高低如菌状。此系火盛血热,而兼气滞。《尤氏喉科秘书》清王士雄公元1644-1911年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上舌部]紫舌胀
【方歌】紫舌胀属心经火,热盛血壅肿硬疼,舌肿满口宜针刺,血色紫重色红轻。【注】此证由心经火盛血壅,以致舌肿满口,坚硬疼痛。宜用衣针扎箸头上,露锋分许,当舌刺数十刺,令血出,红色者轻,紫色者重。随以温水漱口,搽冰硼散,内用凉膈散去朴硝、大黄,加牛蒡子、荆芥,倍用栀子,服之甚效。方剂:冰硼散(见口部鹅口疮)凉膈散(见面部面发毒)《医宗金鉴》清吴谦公元1742年
- 《外科心法要诀》:[卷六舌部]紫舌胀
紫舌胀属心经火,热盛血壅肿硬疼,舌肿满口宜针刺,血色紫重色红轻。【注】此证由心经火盛血壅,以致舌肿满口,坚硬疼痛。宜用衣针扎箸头上,露锋分许,当舌刺数十刺,令血出,红色者轻,紫色者重。随以温水漱口,搽冰硼散,内用凉膈散去朴硝、大黄,加牛蒡子、荆芥,倍用栀子,服之甚效。冰硼散(见口部鹅口疮)凉膈散(见面部面发毒)《外科心法要诀》清吴谦等公元1742年
- 《张氏妇科》:妇人月水
经水或一、二月一至,或期年一至,不甚瘦弱者,此气盛血衰也。慎勿作血隔治,当补血为主∶当归(三钱)川芎(二钱)芍药生地丹参玄胡小茴牛膝苏梗圆眼肉(各一钱)妇人如同前病,身体瘦弱,或发寒热,此气血两虚,血枯经闭。宜大补气血为主∶人参(五分)茯苓白术归身芍药圆眼肉(各二钱)沙参丹参生地木通(各一钱)妇人败血不日而至,此非败血,气虚故也。宜补气为主∶人参(五分)甘草(五分)白术黄茯苓阿胶(各二钱)木通(八
- 皴痛
皴痛 病名。肌肤受冻而坼裂为皴,兼痛者皴痛。出《外科正宗》卷四。多因风寒外侵,风盛血燥,寒滞血脉,手足肌肤失濡养所致。症见患处皮肤枯燥,干裂疼痛,甚则皮脱。可用葱汤外洗,涂润肌膏。作者:
- 因他症
因他症 眼科病证名。指因其他病患而引致目疾者。出《杂病·证治准绳》。《审视瑶函》:“此症专言因害别病而累及目也”。如伤寒阳症热郁蒸损瞳神,或热盛血滞,赤痛泪涩;阴证脱阳而目盲,或服姜附温热之剂多而火燥赤涩等,继发于其他疾病的眼疾均属此例。本症不宜局限于眼科论治,须看因何症而起,验其标而治其本。作者:
- 婴幼儿浅静脉采血术的应用与体会
部位深,穿刺后压迫不得当易造成局部血肿或深部感染。颈外静脉穿刺需待患儿啼哭静脉怒张时才有把握穿刺成功,不适用于危重患儿的抢救。笔者2002年1月开始试用头皮针做皮下浅静脉采血,现将方法及体会介绍如下。 1观察对象 328例采血患儿均为住院病例,其中男196例,女132例。 2材料与方法 准备1支头皮静脉穿刺针(512~612号最适用),拔去塑料管备用。盛血试管1~2个。选择头部、手背、足背
- 血液制备过程中破袋原因分析
005年下半年破袋就达12袋。 2.2热合破袋由于热合机或人为的原因,造成热合不严、热合过度以及剪口边缘太小,经离心或冰箱贮存后,热合口出现破漏。 2.3锐器划伤采血过程中,针头等锐器划伤血袋;盛血容器不光滑、有破损等,都对血袋安全造成影响。 3预防 血袋破损不但造成血液浪费,还会造成血液污染,因此,减少破袋发生,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预防措施:(1)适当减低离心速度,特别是日立
- 怀胎说
胆经接班。此论实在无情无理,儿在母腹,全赖母血而成,一言可了,何必图取虚名,故作欺人之论?又如子啼门云,儿在母腹,口含脐带疙瘩,吮血养生。请问初结胎无口时,又以何物吮血养生?既不明白,何不归而谋诸妇,访问收主婆?访问的确再下笔,断不致遗笑后人。岂知结胎一月之内,并无胎衣。 一月后两月内,始生胎衣。胎衣即成,儿体已定,胎衣分丙段,一段厚,是双层,其内盛血;一段薄,是单层,其内存胎,厚薄之间,夹缝中
- 鼻出血的点穴疗法
穴位:合谷手三里委中脾俞肝俞等操作步骤:火盛血热,泻合谷、手三里穴,并辅助以循按法(由肩髃穴至合谷穴,或循按曲池穴至合谷穴)8-9次。取上星穴,用压穴法。取补委中穴,引血下行。再由承扶至承山穴,辅助以循按法8-9次。如病情重,前法无效时,加泻膈俞、脾俞、肝俞;补隐白等穴。每穴平揉、压放各50-100次。委中穴次数,可酌情加多。隐白穴须另加点打法100次。一侧鼻孔出血,取对侧合谷、手三里穴。高血压引
- 《医宗金鉴》:[卷三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薏苡附子败酱散方
排脓破血利,结热毒气,故以为臣;附子导热行结,故为反佐。@@@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注】此承上条,详发其证,以明其治也。肠痈者,其证则少腹肿硬,按之即痛,可知痈在内也;溺时如淋,尿色自调,可知肿碍之也。时时发热,汗出恶寒,似有表病,而实非表病也。其脉迟紧,则阴盛血未化,
- 活血化瘀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18例
,最短者同时发生,平均20天,其中合并消化道症状者5例,关节肿痛者4例。 1.2方法(1)中药组18例,分为热盛血瘀型和瘀血阻络型。起病较急,皮肤紫癜紫红或鲜红,大小不等,出没较快,身红面赤,咽喉肿痛,尿赤便干,舌质多红,苔黄,脉数有力伴心烦、口渴和腹痛者为热盛血瘀型,共11例,治疗宜凉血活血,清热解毒。方选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加减:水牛角、生地、金银花、连翘、黄芩、丹皮各9g,赤芍15g、龙骨、牡
- 《疡医大全》:[卷十六龈齿部]牙菌门主论
奎光曰∶牙菌生于牙龈,其形状紫黑色,高低如菌,此属火盛血热而兼气郁而生。宜吹口疳药。(方载咽喉门)并服煎剂。《疡医大全》清顾世澄公元1644-1911年
- 《理虚元鉴》:[卷上]咳嗽痰中带血珠血丝
此症大约皆从郁火伤肺,肺金受邪,不能生水,水火不相济,则阴火亢阳,而为痰血凝结,而成。若不早治,肺金受伤之至,火盛血逆,成块成片,夹痰而出,有时无痰而出,轻则见于清晨,甚则时时频见,或拂郁愤怒,则随触随见,即煎厥也。不急治,则为薄厥,而病笃矣。《理虚元鉴》明汪绮石公元1368-1644年
- 《形色外诊简摩》:[卷下色诊舌色应病类]伤寒舌苔辨证篇一
日,虽不治,亦疏散也。脉左寸浮,右关滑,气口大。无有正伤寒也。故太阳经虽病不病,此阳明之正病也,谓之阳明太阳。舌苔白,一日不口渴,二日不大便,至三四五六日,大便解,则腠理开。汗出而解。如阳明第四日,血热成毒,不能发越,毒郁在中,腠理不开,郁遏邪热,则传入少阳。一日口渴,左关洪大,右关洪滑,右寸气口闭遏,此肺经热邪冲遏,气道不舒,斑在肌腠,血凝在皮,少阴虽然受热,而未尝着病。二日目赤,舌苔红,耳鸣
- 标本同治斑秃愈
斑秃,中医名为“油风”。油者,毛发脱落部皮色光亮如涂油然;风乃点明病因病机,毛孔开张,邪风乘机袭入,以至风盛血燥,不能荣养毛发,或干焦成片,或纷纷脱落,或痒如虫行。 本病起病突然,合“风者善行而数变”的特点,皮肤油光,发脱成片,甚至累及眉、须、腋毛,风淫有肃杀之气,如秋冬树叶之凋零;肤痒如虫蠕蠕然,血虚风动之象,凡痒处多有即将暴落之势,一如枯叶风吹瑟瑟飘落。究其病根,属血虚腠理失密,风邪客乘,加
- 逆经
逆经 病名。见《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卷四十六。亦名经从上逆、经从口鼻出、经行吐衄、倒经等。是指行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的口鼻出血。多因肝郁化火,经期冲脉气盛血动,血随气火上逆;若阴虚肺热,热伤肺络,血随冲脉之气上逆所致。如口鼻周期性出血发生在经前或行经期间,属迫血上行之实热证,治宜泻热凉血。方用三黄四物汤、顺经汤等。经后口鼻出血者,属血虚,为阴虚虚热内扰之证,治宜养阴清热,用犀角地黄汤、
- 油风
油风 病名。头发成片脱落的一种病证。出《外科正宗》卷四。又名鬼舐头、鬼剃头、油风毒、鬼薙刺、梅衣秃。多因血虚生风,风盛血燥,发失所养而致。证见发病突然,多发于夜间,次晨梳洗时始见,但见毛发干枯,呈圆形成片脱落,脱发之头皮色红光亮,或自觉痒如虫行,或不痒。严重者,可见头发全脱。偶见身体其他部位之毛亦见脱落。治宜滋补肝肾,祛风养血。内服神应养真丹。外用可选鲜姜切片于脱发处摩擦,或可用艾叶煎汤擦洗。斑
- 自拟通络活血汤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疼痛
岁。2003年7月16日来院,其从1月底始出现左侧背腰部带状疱疹,疱疹明显,疼痛剧烈,经外院治疗后,疱疹消退,但疼痛不减,皮肤留有轻微瘢痕,触之痛更甚。口干便燥,小便短赤,脉弦,舌红苔黄。诊为热毒壅盛血络,治宜通络活血、凉血解毒。方用大黄12g,当归12g,葛根15g,柴胡10g,桃仁12g,红花12g,元胡12g,生地30g,双花15g,连翘12g,川楝子12g,甘草6g,上方连用9剂后,疼痛明
- 鬓疽
薛立斋治侍御朱南皋患鬓疽,肿痛发热,日晡尤甚。此肝胆二经血虚火燥。用四物加元参、柴胡、桔梗、炙草而愈。又因劳役,发热畏寒,作渴自汗,用参、芪、归、术、炙草、陈皮、五味、麦冬、炮姜而痊。州守胡廷器,年七十,有少妾,患前症,肿焮作痛,头目俱胀。此肾水不足,肝胆火盛血燥。用六味丸料四剂,疮头出水而愈。二年后,七情失宜,饮食劳役,仍肿痛,烦热喘渴,脉洪大而虚,用补中益气以补脾胃,用六味地黄以补肾肝而愈。
- 史月君教授治疗银屑病的经验
疗银屑病的经验归纳如下,以飨同道。1病因病机银屑病,中医学称之为“白疙。近代众医家多认为血热是重要原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把寻常型银屑病分为血热、血燥、血瘀证三型。史老师认为,在本病的发生中血热是内在因素,是发病的主要根据,血热则灼血络,血溢脉外,壅于皮肤,发为红斑:热盛血燥,肌肤失养,则皮肤脱屑、瘙痒。血热的形成,或因外感风湿热毒之邪,致肺热炽盛,热伤营血;或因肝郁气滞
- 大力推广应用真空采血技术
年代方开始引进使用该项技术,但是推广应用该技术的医疗单位却不多。传统的血样采集是先连接针头和针筒,然后刺入静脉,利用往后拉动针芯时形成的负压,使血液流入针筒。采血完毕,再将注射器内的血液转注到试管(盛血容器)中。 真空采血技术的创造发明是建立在传统的采血方法基础之上的,它将针头、针筒和试管重新设计组合巧妙地形成全封闭的真空采血系统。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1)由采血针、穿刺针和软管组成的双向无菌针
- 《医方集宜》:[卷之九痘疹门]观形色
毒瓦斯大盛血弱错经妄行或吐或便皆不能治独鼻出传注督脉不犯其内为无害若阳疮痘毒间出者则为走泄走泄多肉分空虚毒无定位矣其发水泡者血有不足不能载毒归附致气毒盛有过本位津液随之发为水泡宜保元汤加白术山楂少润水气以平之水泡一症最难治原其放苗之初根脚嫩红而血散乱痘顶皮白最薄光亮如水晶易于长大若此水泡稀少根红活顶润泽或头面背胸亦有正痘或在后发些少正痘如粟米大者犹有生意可照前用参芎归加甘草肉桂糯米为使磨木香酒乳服
- 《太平圣惠方》:[卷第一]平尺脉法
者。筋挛痹不能行。尺脉大者。热在腹中。小便赤痛。尺脉按之不绝。若与关脉相应和滑者。男子气盛血实。妇人即为妊娠。尺中来而断绝者。男子小腹有滞气。妇人月水不利。尺脉浮。下焦热。大小便难。尺脉坚。脐下及小腹结痛。尺脉微。厥逆。小腹有寒气。尺脉数。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尺脉缓。脚弱下肿。小便难。有余沥。尺脉滑。血气寒。经络不利。尺脉弦。小腹疼。腹中拘急。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频。尺脉芤。下焦虚。小便
- 《玉机微义》:[卷十三燥门(结燥附)]内经论燥为诸证
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按此河间论治已详然当分大便结或消渴之类为里证皮肤燥涩干疥爪枯之类为表证而于阳结阴结气盛血少痰郁风热可得而悉《玉机微义》元明徐彦纯公元1271-1644年
- 《眼科阐微》:[卷之一·元集]辨治年久眼病先补气血论
经云目得血而能视,是血之精粹上注于目而为明也。病久,过用寒凉,伤其脾胃;过于发散,耗其精华。以致气血不能流通,云翳遂不能去。治年老或日久云翳,必先补气养血。气血足,云翳自然活动易退。血不足,固是目不得血也;火盛血耗,亦是目不得血也。不宜点。《眼科阐微》
- 《验方新编》:[卷十小儿科痘症]黑痘
与各前篇参看施治为要。痘毒随血而出,毒盛血热亦盛,故其痘乃黑也。此必死之痘,古方虽有数条,总以凉血解毒为主,姑载于后,以备参用。初见黑点在皮肤之间者,用朱砂、冰片、牛黄,或用猪尾血调入牙散,好酒同服。初出点便黑者,用紫草茸二三钱,好酒调服。又,皮肤发青紫纹者,川紫草一钱,红花、荆芥、防风、牛蒡、生各八分,木香、甘草各三分,升麻五分。又,黑痕并黑靥者,用蝉蜕五个,紫草茸一钱。又,黑如煤炭,血不红活
- 《外科启玄》:[卷之六]赤炎疮
\r赤炎疮\p04-a55a78.bmp\r是手太阴肺经。受风热。肺主皮毛。其经多气少血。故发于遍身。红疮点子。又名赤炎风。乃心火盛血热也。有赤点或有或无。久而不愈。变为厉风。宜消风退热。防风通圣散类治之。《外科启玄》明申斗垣公元1604年
- 漫谈消经散
的常用方。月经先期属于周期异常为主的月经病,一般指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者,常与月经过多并见,严重的可发展成崩漏,应及时治疗。月经先期的病机,主要是气虚和血热。气虚又包括脾气虚和肾气虚两种病理;血热则包括阳盛血热、阴虚血热、肝郁血热等不同的类型。清经散所治疗的月经先期,属于阳盛血热所致的证候类型。临床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经量多,色深红或紫红,质黏稠;可伴有心烦、面红口干、小便黄短、大便秘结,舌质红
- 《医林改错》:[卷下]怀胎说
胆经交棒,此论实在无情无理。儿在母腹,全赖母血而成,一言可了,何必图取虚名,故作欺人之论。又如子啼门云∶儿在母腹,口含脐带疙瘩,吮血养生。请问初结胎无口时,又以何物吮血养生?既不明白,何不归而谋诸妇,访问收生婆,访问的确再下笔,断不致遗笑后人。岂知结胎一月之内,并无胎衣。一月后,两月内,始生胎衣。胎衣既成。儿体已定。胎衣分两段,一段浓,是双层,其内盛血;一段薄,是单层,其内存胎。浓薄之间,夹缝中
- 疮血
疮者,血所凝结而成者也,或是寒凝,或是热结,或是风肿,或是湿郁,总是凝聚其血而成,初起总宜散血,血散则寒热风湿,均无遗留之?矣,其继则调浓化毒,此即吐脓条内所言,瘀血化脓之义,治宜托里,使气达疮,所以蒸血成脓,盖疮之成,由于血结,脓之成亦由血化,血何以能化成脓,得气之蒸,而腐化成脓也,气即是水,吾已论之屡矣,惟其气即是水,故血随气化,亦变为水,不名为水而名脓,以其由血所化,较水更浓耳,毒既化浓,
- 自血光量子疗法治疗脑血管病有效吗?
所谓自血光量子疗法是指将自体的静脉血或同型新鲜血,在体外经紫外线照射充氧后,再从静脉输回体内的方法。具体方法:采静脉血100~200毫升,置于含抗凝剂的无菌石英瓶内,再将盛血的石英瓶直接放在自动摇晃的辅射仪内,给氧并连续紫外线照射10分钟,单独给氧5分钟后,立即给患者从静脉输入。该疗法本世纪20年代曾风行于欧美各国。主要用于各类细菌和病毒感染性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对治疗脑血管病也有独特疗效。据报
- 秃发都需要补益肝肾吗?
丹“、“神应养真丸“,还有不断新出的产品,如“生发膏“、“生发丸“等,看看说明,大都是补益肝肾的方法,的确,这些药物对某些人确实有效,但却不能包治所有耐悍ⅲ幸?认为此病系风邪袭肤,毛孔张开,血虚不荣,风盛血燥,毛发失养,发枯而脱,或情志抑郁,内伤七情,过分劳作,伤及心脾,生发少源,发失所濡,或病久耗损,肝肾两亏,发为血之余,发为肾之荣,导致毛落难生。因此根据证候的不同将此病分为早、中、晚期:
- 《汤头歌诀》:[润燥之剂]韭汁牛乳
)反胃滋,养荣散瘀润肠奇。五汁安中(饮,张任候)姜梨藉,三般加入用随宜。(牛乳半斤,韭菜汁少许,滚汤顿服,名韭汁牛乳饮。牛乳六分,韭汁、姜汁、藕汁、梨汁各一分,和服名五汁安中饮,并治噎膈。反胃噎膈,由火盛血枯,或有瘀血寒痰,阻滞胃口,故食入反出也。牛乳润燥养血为君,韭汁、藕汁消瘀益胃,姜汁温胃散痰,梨汁消痰降火,要审症用之。或加陈酒亦佳,以酒乃米成也。)《汤头歌诀》清汪昂公元1644-1911年
- 《张氏医通》:[卷十二婴儿门下]发泡
发泡为气盛血虚之候。盖肺火动而皮毛伤。前聚而为泡。小者如水珠。大者如葡萄。色白而空。或有清水者。气虚有火也。治之当补脾肺。顺水道而虚自实矣。钱氏异功散加车前、泽泻之类。紫而空者。血虚有热也。清肺汤加当归、芍药、茯苓、车前。使小便下行。则气平血和。其泡自敛。若薄如竹膜燎浆泡者。必待浆臭而后可治。泡碎则亡矣。《张氏医通》清·康熙三十四年张璐公元1695年
- 《外科大成》:[卷三分治部下(小疵)]舌部
紫舌胀者。舌胀满口。坚硬疼痛。由火盛血壅所致。又云。脾热则肿满。用衣针扎箸头上。露锋分许。于舌上刺数十刺。令其血出。红色者轻。紫色者重。以温汤漱口。搽冰硼散。服凉膈散加牛蒡子、荆芥。倍栀子。栀子泻火之要药也。或去硝、黄。一用番木鳖刮去壳。咀片含少许。即消。一用蓖麻子仁研纸捻。烧烟熏舌。入口即消。一云。舌长过寸。研冰片敷之。即收。一灸少冲穴。《外科大成》清祁坤公元1665年
- 《医学摘粹》:[杂病证方歌括表证类]脚气
外邪侵,香港脚发时痛不禁,初病无非从足起,渐由小腹上攻心。鸡鸣散(证附)脚肿如因湿气伤,浸淫滋水或生疮,木瓜苏叶吴萸用,桔梗槟榔合橘姜。四物加味证香港脚属干不肿时,顽麻挛急总非宜,或兼纵缓情尤重,湿盛血虚治莫迟。四物加味汤地芍芎归四物汤,再加膝泽佐偏良,更增独活兼苍术,香港脚能医是妙方。乌头汤(证附)香港脚攻心不得安,再加疼痛屈伸难,乌头麻芍兼草,纳蜜同煎是妙丹。八味肾气证小腹居然觉不仁,喘兼上气
- 《本草从新》:[卷三草部]王不留行
通行血。甘苦而平。其性行而不住。(虽有王命、不能留行、故名。)能走血分。通血脉。乃阳明冲任之药。(阳明多气多血。)除风去痹。止血定痛。利便通经。催生下乳。(气盛血滞者、可暂用以行之、否则宜慎。)治金疮。(止血。)痈疮疔疮。(散血。)出竹木刺。失血后、崩漏家及孕妇。并忌之。花如铃铎。实如灯笼。子壳五棱。取苗子蒸。浆水浸。《本草从新》清·公元1644-1911年吴仪洛
- 《目经大成》:[卷之二似因非症]怕热羞明一
目开羞涩极,俯首复低眉,向日诚然也,当炉亦有之。心肝脾上辨,风火血中推,病退犹如此,斯为荣卫亏。此目于明亮之处,则痛涩畏避而不能开。凡病初得势颇重,皆如是。常有月夜不篝灯、落日闭户牖,犹不敢稍视者。病原在手少阴、足太阴、厥阴三经。总而言之,不过气盛血热,邪在阳分。亢阳侮阴,得凉而解。譬夏日当午,人望而畏,更与火灶相近,孰能耐其炎酷。是以阴黑空旷之所则清爽。然又有一说∶暴发而怕热为有余,羞明与久患为
- 《本草求真》:[上编卷五血剂]凉血
蒲公英(专入胃肝)。即黄花地丁草也。味甘性平。能入阳明胃厥阴肝凉血解热。故乳痈乳岩为首重焉!且能通淋。(淋症多属热结。用此可以通解。)擦牙染须涂刺。(茎断有白汁。凡螳螂诸虫游诸物上。必遗精汁。干久则有毒。人手触之成疾。名狐尿刺。惨痛不眠。百疗难效。取汁浓涂即愈。千金方极言其功。)及解食毒疔毒。缘乳头属肝。乳房属胃。乳痈乳岩。多因热盛血滞。用此直入二经。外敷散肿臻效。(同忍冬煎入少酒服。捣敷亦良。)
- 《张氏医通》:[卷八七窍门上]因风证
因风者。谓患风人病目也。风在五行为木。在脏为肝在窍为目。本乎一气。故患风人。未有目不病者。然必因其故而发。有日浅而郁未深。为偏歪斜者。有入脾而睥反湿胜赤烂者。有血虚筋弱而振搐者。有不禁而反伤精神。及恣燥嗜热。蕴郁而为内障者。有风盛血滞。结为外障。如肉等证者。各因其证而伐其本。内外治法不同。大抵风病目者。当去风为先。风不去。目病终无不发之理。《张氏医通》清·康熙三十四年张璐公元1695年
- 浅谈同病异治
同病异治这一治疗原则,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对此有三处论述。《素问·病能论》[1]说:“有病颈痈者,或石治之,或针灸治之而皆已,其真安在?曰:此同各异等者也。夫痈气之息者,宜以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素问·异法方宜论》中说:“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得治之大
- 第四节化学性眼外伤
数。[证候分析]酸碱人眼,热邪犯目,故见畏光流泪,灼热疼痛,白睛混赤等症。热邪引动肝火,上犯于目,热盛血壅,黄仁展而不缩,故瞳神紧缩变小。舌红脉数为热邪之象。[治法]平肝清热,明目退翳。[方药]石决明散加减。大黄勿久用,中病即止。平素脾胃虚寒者,去大黄、草决明。目赤甚者,可选加生地、丹皮、茺蔚子凉血活血之品。边界不清,甚则黄液上冲者,则可参照凝脂翳治疗。(二)阴亏翳留[主证]伤已初愈,仍自觉视物昏
- 《伤寒指掌》:[卷一]阳明新法
只宜清解毒火。微兼养阴。柴葛升提之品。俱不可投。宜连翘、赤芍、元参、花粉、知母、黄芩、银花、鲜生地、人中黄之类。毒自化矣。邵评∶余毒未清。禁用升提。若见舌绛如朱。目赤如火。口燥唇裂。汗出津津。此阳明血热。邪从内发。已遍三焦。即阳明热病也。切忌风药升散。宜凉膈散。去芒硝、大黄。加石膏、牛蒡、赤芍、鲜生地、牡丹皮主之。大便秘者。去硝留黄。(阳明血分热病)邵评∶阳明血分热病。忌用升提。若见发热自汗。舌
- 《医述》:[卷十三·女科原旨]崩漏
宜通。(《临证指南》)治崩之法∶有消逐污血者;有寒凉降火者;有收涩固脱者;有大升大降者;有扶脾健胃者;有补气补血者;有温暖下焦者。种种不一。(萧慎斋)崩为急证,漏是缓病。崩是大怒伤肝,冲动血海,或火盛血热沸腾;漏则房劳过度,损伤冲任,气虚不能约制经血,或多火而血不安。崩宜理气降火,兼佐升提;漏宜滋阴,培养气血,兼佐制火。(李太素)血属阴,静则循经荣内,动则错经妄行,故七情过极,则五志亢甚。经血暴下
- 《明医指掌》:[卷八外科]痈疽证六
【歌】疽发恶深其状小,浅而大者是为痈。要看部位分虚实,薄处尤当大补荣。【论】《原病式》云∶痈者,浅而大者也。疽者,深而恶者也。热盛血则为痈疽。丹溪云∶痈疽须看六阳经、六阴经,有多气少血者,有多血少气者,有血气俱多者,不可以一概论。若夫要害处,近虚怯处,如少阴、厥阴经生痈,以其气多血少,恐肌肉难长,疮口未合,必成大害。所以戒用驱毒利药以伐其阴分之血,当大补气血,方可收功。又如中年人生痈疽,才有痛处,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