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麻散

目录

1 拼音

shēng má sǎn

2 概述

升麻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六十三首。

3 《严氏济生方》卷五方之升麻散

3.1 组成

升麻、赤芍药、人参、桔梗、葛根各一两,生甘草半两[1]

升麻1两,赤芍药1两,人参(洗)1两,桔梗(去芦)1两,干葛1两,甘草(生用)半两。

3.2 制法

上药为粗末[1]

3.3 功能主治

《严氏济生方》卷五方之升麻散主治膈上壅毒,口舌生疮,咽喉肿痛[1]

3.4 用法用量

每服四钱,加生姜五片,水煎,不拘时服[1]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5 附注

本方方名,《医方类聚》引作“升麻饮”。

4 《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之升麻散

4.1 组成

升麻、黄芩、炒大黄、朴硝各一分,麦门冬、葛根各三分[1]

4.2 制法

上药为粗末[1]

4.3 用法用量

每服一钱,水煎服[1]

4.4 功能主治

《证治准绳·幼科》集三方之升麻散主治小儿丹毒,遍身壮热烦渴者[1]

5 《太平圣惠方》卷十方之升麻散

5.1 处方

川升麻22克 葛根30克(锉)前胡30克(去芦头)马牙消30克 子芩15克 知母15克 赤芍药15克 犀角屑1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玄参15克 麦门冬30克(去心)大腹皮30克(锉)

5.2 制法

上药捣粗罗为散。

5.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十方之升麻散主治伤寒,身体疼痛,头面如火,心胸烦躁,背膊壅闷,不思饮食。

5.4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350毫升,煎至175毫升,去滓,不计时候温服。

5.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十

6 《杨氏家藏方》卷十一方之升麻散

6.1 处方

升麻 细辛(去叶、土)荜茇 胡椒 川芎 川椒 甘松(洗去土)香白芷各等分

6.2 制法

上药为细末。

6.3 功能主治

《杨氏家藏方》卷十一方之升麻散主治风虫牙痛,齿根动摇。

6.4 用法用量

每用少许掺患处,良久漱去。若痛甚,用沸汤调药6克,乘热盥漱,涎出立愈。

6.5 摘录

《杨氏家藏方》卷十一

7 《赤水玄珠》卷三方之升麻散

7.1 处方

升麻45克 赤芍药 人参 桔梗 葛根 薄荷 防风各3克 甘草1.5克 姜1片

7.2 功能主治

《赤水玄珠》卷三方之升麻散主治上膈热壅,口舌生疮。

7.3 用法用量

水煎,食后服。

7.4 摘录

《赤水玄珠》卷三

8 《太平圣惠方》卷五方之升麻散

8.1 组成

川升麻1两,射干1两,羚羊角屑半两,木通半两(锉),赤芍药半两,络石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川大黄1两(锉碎,微炙),川芒消1两,黄芩3分。

8.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五方之升麻散主治脾实热,喉中肿痛,热塞不通。

8.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地黄1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8.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9 《太平圣惠方》卷十一方之升麻散

9.1 组成

川升麻1两,当归半两(锉,微炒),黄芩3分,犀角屑半两,射干1两,黄连3分(去须),地骨皮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9.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十一方之升麻散主治伤寒1日,便成阳毒;或服药发汗吐下之后,毒气不解,身重背强烦闷,狂言,或走或见鬼神,面赤斑斑,状如锦文,咽喉痛,及下脓血。

9.3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9.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0 《太平圣惠方》卷十五方之升麻散

10.1 组成

川升麻1两,犀角屑1两,玄参1两,秦艽(去苗)1两,子芩1两,柴胡(去苗)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

10.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十五方之升麻散主治时气表里不解,热毒在脏,致发斑疮。

10.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10.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1 《太平圣惠方》卷九方之升麻散

11.1 组成

川升麻1两,黄连1两(去须),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地骨皮1两,黄芩1两,大青1两。

11.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九方之升麻散主治伤寒5日,阳气攻胃,大肠结涩,但通体热,面如桃花,皮肤干燥,无润泽,口干渴。

11.3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淡竹叶3-7片,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11.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2 《太平圣惠方》卷十三方之升麻散

12.1 组成

栀子仁3分,川升麻3分,黄芩1两,石膏1两,干姜半两(炮裂,锉)。

12.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十三方之升麻散主治坏伤寒,经数日未解,潮热时时,烦躁面赤。

12.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加生地黄汁,更煎1-2沸,不拘时候,分为2服。

12.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3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方之升麻散

13.1 组成

川升麻1两,白蔹3分,玄参3分,木通3分(锉),羚羊角屑3分,漏芦3分,射干3分,木香3分,犀角屑3分,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黄耆3分(锉),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13.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方之升麻散主治风热在脾胃,唇生肿核,结聚不散。

13.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13.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4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升麻散

14.1 组成

川升麻2两,乌梅肉10枚(微炒),黄芩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黄药1两,栀子仁1两,黄连1两(去须),栝楼根1两,甘草1两(生锉)。

14.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升麻散主治乳石发动,心神烦闷,四肢拘急,口舌生疮。

14.3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竹叶2-7片,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14.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5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方之升麻散

15.1 组成

川升麻1两,防风半两(去芦头),黄耆半两(锉),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细辛1分,黄芩3分,杏仁3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羚羊角屑半两,羌活半两。

15.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五方之升麻散主治咽喉闭塞,疼痛口噤。

15.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温即灌之。

15.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6 《外台秘要》卷二十八引《广济方》之升麻散

16.1 别名

升麻汤

16.2 组成

升麻5两,桔梗5两,栝楼5两。

16.3 主治

《外台秘要》卷二十八引《广济方》之升麻散主治蛊毒。

16.4 用法用量

以熟汤洗所患人阴中,再以浓汁服方寸匕,1日2次。渐加至2匕。

16.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6.6 用药禁忌

忌粘食、猪肉。

16.7 附注

升麻汤(《圣济总录》卷一七七)。

17 方出《肘后方》卷七,名见《普济方》卷三○八方之升麻散

17.1 别名

升麻汤、犀角散

17.2 组成

升麻2两,乌翣2两,犀角2两。

17.3 主治

方出《肘后方》卷七,名见《普济方》卷三○八方之升麻散主治卒中射工水弩毒。

17.4 用法用量

水3升,煮取1升,尽服之。滓敷疮上,不愈更作。

17.5 附注

升麻汤(《圣济总录》卷一四九)、犀角散(《普济方》卷三○八)。

18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方之升麻散

18.1 组成

川升麻1两,当归半两,防风半两(去芦头),藁本半两,杏仁1分(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酸枣仁1分,细辛1分,白芷1分,芎1分。

18.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方之升麻散主治风邪客于牙车,睡中齘齿。

18.3 用法用量

每用1钱,以绵裹,常含咽津。

18.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9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二方之升麻散

19.1 组成

川升麻1两,赤芍药1两,秦皮1两,枳壳(麸炒微黄,去瓤)1两,前胡(去芦头)1两,黄连(去须)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1两,川芒消1两,决明子1两,栀子仁3分。

19.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二方之升麻散主治肝脏热毒冲眼,生赤脉肿,或生白翳,或涩痛,视物不明。

19.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淡竹叶2-7片,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后温服。

19.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20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一方之升麻散

20.1 组成

川升麻1两,黄连1两(去须),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栀子仁3分,生干地黄1两半,赤芍药1两,地骨皮3分,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0.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一方之升麻散主治骨蒸,五心烦热,眼目昏涩,肢节痠疼,不能饮食。

20.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后温服。

20.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21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七方之升麻散

21.1 组成

川升麻2两,麦门冬2两(去心),射干1两,羚羊角屑1两,赤芍药2两,芦根3两(锉)。

21.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七方之升麻散主治虚劳,口舌干燥。

21.3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21.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2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方之升麻散

22.1 组成

川升麻1两,射干1两,犀角屑1两,人参1两(去芦头),赤小豆1合(炒熟),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葳蕤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生干地黄1两。

22.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方之升麻散主治脉极,风热邪气感于心,面色赤,无润泽,唇口干焦。

22.3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淡竹叶2-7片,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后温服。

22.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23 《太平圣惠方》卷十八方之升麻散

23.1 组成

川升麻1两,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地榆半两(锉),当归3分,赤芍药半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黄芩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23.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十八方之升麻散主治热病,毒气攻肠胃,大便或时泻血,烦闷妄语。

23.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23.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24 《太平圣惠方》卷四方之升麻散

24.1 组成

川升麻半两,朱砂3分(细研如粉),犀角屑3分,茯神3分,甘草3分(炙微赤,锉),龙胆3分(去芦头),人参3分(去芦头),麦门冬3分(去心,焙),寒水石3分,天竺黄3分(细研),牛黄1分(细研)。

24.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四方之升麻散主治心风热狂言,神思不定,口干烦闷。

24.3 用法用量

入研了药,都研令匀。每服1钱,食后以薄荷汤调下。

24.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25 《太平圣惠方》卷十六方之升麻散

25.1 组成

川升麻3分,知母3分,甘草3分(炙微赤,锉),石膏1两半,葛根1两(锉)。

25.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十六方之升麻散主治时气下后,烦渴不止。

25.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竹叶2-7片,粳米100粒,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25.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6 《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引《古今录验方》之升麻散

26.1 组成

升麻6分,黄柏。

26.2 主治

《外台秘要》卷二十二引《古今录验方》之升麻散主治口疮。

26.3 用法用量

上为末。以绵裹含之。

26.4 附注

方中黄柏用量原缺。

27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三○八方之升麻散

27.1 组成

吴茱萸1升,生姜(切)1升半,犀角2两,升麻2两,橘皮2两,乌梅14枚。

27.2 主治

方出《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三○八方之升麻散主治人忽中水毒,手足指冷,或至肘膝者。

27.3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2升,分2次服。

28 方出《外台秘要》卷八引《广利方》,名见《普济方》卷二○五方之升麻散

28.1 组成

吴射干6分,升麻4分,桔梗4分,木通12分,赤茯苓8分,百合8分,紫菀头21枚。

28.2 主治

方出《外台秘要》卷八引《广利方》,名见《普济方》卷二○五方之升麻散主治因食即噎塞,如炙肉脔在咽喉中不下。

28.3 用法用量

以水2大升,煎取九合,去滓,食后良久温服,1日3次。

28.4 制备方法

上切。

28.5 用药禁忌

忌猪肉、酢物。

29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二四五方之升麻散

29.1 组成

川升麻1两,犀角屑3分,石膏2两,木香3分,独活3分,防风3分(去芦头),红雪1两半,黄芩3分。

29.2 主治

方出《太平圣惠方》卷四十五。名见《普济方》卷二四五方之升麻散主治风毒脚气,忽发不觉,心闷语涩或失音。

29.3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加竹沥半合,生地黄汁半合,更煎1-2沸,不拘时候温服。

29.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0 《医方类聚》卷六引《五脏六腑图》方之升麻散

30.1 组成

升麻8分,栀子10分,决明子10分,苦瓠5分,车前子10分,黄芩8分,茺蔚子8分,干姜10分,龙胆5分。

30.2 主治

《医方类聚》卷六引《五脏六腑图》方之升麻散主治肝有病,惛惛饶睡,眼膜膜视物不明,飞蝇上下,胬肉漫睛,或生晕映,冷泪下,两角赤痒。

30.3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暖浆水调下,1日2次。

30.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1 《御药院方》卷九方之升麻散

31.1 组成

升麻、香附子、细辛、莽草各等分。

31.2 主治

《御药院方》卷九方之升麻散主治阳明经受风邪入齿,牵引牙槽,疼痛不止。

31.3 用法用量

每用3钱,水1盏,煎至7分,去滓,热漱冷吐,1日用3-4次。

31.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32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方之升麻散

32.1 别名

升麻汤

32.2 组成

川升麻半两,射干半两,连翘半两,犀角屑半两,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川朴消半两。

32.3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方之升麻散主治小儿项生恶核,壮热不止。

32.4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放温,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32.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32.6 用药禁忌

忌酒面、炙煿。

32.7 附注

升麻汤(《证治准绳·幼科》卷三)。

33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一方之升麻散

33.1 别名

升麻汤

33.2 组成

川升麻半两,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犀角屑1分,黄芩1分,川朴消半两,栀子仁1分,木通1分(锉),玄参半两,甘草1分(炙微赤,锉)。

33.3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一方之升麻散主治小儿心热,身上赤流,色如胭脂,皮肤壮热。

33.4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放温,不拘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33.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33.6 附注

升麻汤(《证治准绳·幼科》卷三)。

34 《圣济总录》卷一○○方之升麻散

34.1 组成

升麻半两,独活(去芦头)半两,桂(去粗皮)半两,一方无独活有大黄。

34.2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方之升麻散主治卒得鬼击如刀刺,胸胁腹内急痛,不可按抑,或即吐血,或鼻中出血,或下血。

34.3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温酒调下。

34.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5 《圣济总录》卷一○七方之升麻散

35.1 组成

升麻半两,山栀子仁1两,决明子(炒)1两,车前子1两,地肤子1两,茺蔚子1两,黄芩(去黑心)2两,龙齿(捣研)2两,干姜(炮)半两。

35.2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七方之升麻散主治目昏,下泪赤痒。

35.3 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食后米饮调下,1日3次。

35.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36 《圣济总录》卷一一○方之升麻散

36.1 组成

升麻3分,山茱萸3分,甘菊花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蔓荆实(去白皮)1两,山芋1两,防风(去叉)1两。

36.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一○方之升麻散主治风邪客于睑肤,其皮垂缓,下覆睛轮,眼闭难开。

36.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温酒调下。

36.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7 《圣济总录》卷一一八方之升麻散

37.1 组成

升麻2两,防风(去叉)1两,当归(切,焙)半两,白芷半两,芎3分,藁本(去苗土)3分,麝香(研)1分,甘草(炙,锉)半两,木香1分,细辛(去苗叶)1分。

37.2 功效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一八方之升麻散功在生肌长龈。主治口臭。

37.3 用法用量

每用1钱匕,敷齿根下,甚者绵裹1钱,含化咽律。

37.4 制备方法

上为散,研细。

38 《圣济总录》卷一一九方之升麻散

38.1 组成

升麻半两,槐枝灰半两,白附子(炮)1分,蜜陀僧(煅)1分,露蜂房1分。

38.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一九方之升麻散主治牙齿历蠢,齿根黯黑。

38.3 用法用量

加地黄汁1合和匀,阴干,每用揩齿。

38.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39 《圣济总录》卷一二○方之升麻散

39.1 别名

地骨皮散

39.2 组成

升麻1两,当归(切,焙)1两,防风(去叉)1两,藁本(去苗土)1两,甘草(炙,锉)1两,白芷1两,细辛1两,芎1两,地骨皮1两,独活1两。

39.3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二○方之升麻散主治风疳,虫蚀齿痛。

39.4 用法用量

每用5钱,以水2大盏,煎至1盏,去滓,热含冷吐。

39.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9.6 附注

地骨皮散(《普济方》卷六十七引《十便良方》)。方中白芷用量原缺。

40 《诚书》卷六方之升麻散

40.1 组成

川升麻1分,木通1分,络石叶(炒)1分,大黄1分,甘草(炙)1分,犀角1分,川朴消3分,石膏3分。

40.2 主治

《诚书》卷六方之升麻散主治咽喉肿塞。

40.3 用法用量

水煎服。

40.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41 《普济方》卷六十五引《经验良方》之升麻散

41.1 组成

升麻半两,地黄半两,川芎半两,地骨皮半两,槐子半两,细辛半两,鬼角半两,白芷半两,川椒2钱半。

41.2 主治

《普济方》卷六十五引《经验良方》之升麻散主治牙疼腮肿。

41.3 用法用量

以药少许揩牙。有涎吐出,用盐灌漱。

41.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42 《朱氏集验方》卷十一方之升麻散

42.1 别名

升麻汤

42.2 组成

山栀子、柴胡、黄芩、赤芍药、甘草、升麻、干葛。

42.3 主治

《朱氏集验方》卷十一方之升麻散主治发痘出后,一向作热。

42.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薄荷汤同煎服。

42.5 附注

升麻汤(《普济方》卷四○三)。

43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一方之升麻散

43.1 组成

川升麻半两,玄参半两,川芎半两,生地黄(洗晒)半两,麦门冬(去心)半两,大黄3钱,黄连3钱,净黄芩3钱,甘草(焙)3钱。

43.2 主治

《仁斋直指方论》卷二十一方之升麻散主治心脾有热,口舌破裂生疮。

43.3 用法用量

上锉。每服3钱,加生姜、大枣煎,食后服。

43.4 附注

本方方名,《医部全录》引作“升麻煎”;《幼科证治大全》引作“升麻汤”。

44 《圣济总录》卷一二一方之升麻散

44.1 组成

升麻1两半,防风(去叉)3分,藁本(去苗土)半两,白芷半两,细辛(去苗叶)1分,地骨皮1分,木香1分,甘松(去土)1分,丁香1分,露蜂房(微炙)3分,沉香1分,柳枝心(切,炒)1面。

44.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二一方之升麻散主治牙齿宣露,龈肉腐烂。

44.3 用法用量

以1钱匕,贴患处齿龈上,咽津。以愈为度。

44.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45 《圣济总录》卷一三一方之升麻散

45.1 组成

升麻(锉)1两,大黄(锉,炒)1两,黄芩(去黑心)1两,甘草(炙,锉)1两,山栀子(去皮)100枚。

45.2 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三一方之升麻散主治发背,初欲发肿。

45.3 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以水1盏半,煎取8分,去滓温服。取快利便止。

45.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46 《圣济总录》卷一四六方之升麻散

46.1 别名

升麻汤

46.2 组成

升麻半两。

46.3 功效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四六方之升麻散功在吐药毒。主治中药毒。

46.4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食后及夜卧温水调下。服半月后,一切毒药入口,即便吐出。

46.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46.6 附注

升麻汤(《普济方》卷二五一)。

47 《妇人良方》卷十三方之升麻散

47.1 组成

升麻1两,黄芩1两,人参1两,麦门冬1两,栀子仁1两,柴胡1两,茯神1两,瓜蒌根1两,犀角屑1两,知母半两,甘草半两。

47.2 主治

《妇人良方》卷十三方之升麻散主治妊娠壅热,心神烦躁,口干渴逆。

47.3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

48 《普济方》卷三六五方之升麻散

48.1 组成

升麻半两,黄连半两。

48.2 主治

《普济方》卷三六五方之升麻散主治小儿口疮。

48.3 用法用量

干掺之。

48.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49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方之升麻散

49.1 组成

川升麻1两,柴胡1两(去芦头),葛根半两(锉),知母半两,石膏3两,大青2分,栀子仁2分,甘草1分(炙微赤,锉)。

49.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四方之升麻散主治妊娠伤寒,百节疼痛,壮热心躁。

49.3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葱白5寸,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49.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50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一方之升麻散

50.1 组成

川升麻3分,连翘1两,玄参3分,赤芍药3分,甘草1分(炙微赤,锉),射干半两,生干地黄3分,瞿麦1两。

50.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一方之升麻散主治吹奶及乳痈肿痛。

50.3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50.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51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方之升麻散

51.1 组成

川升麻1两,玄参1两半,桑根白皮3两(锉),赤芍药1两,白芷3分,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马蹄3分(烧灰),甘草1两(炙微赤,锉),川朴消2两。

51.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一方之升麻散主治妇人乳,初觉肿妨疼痛,及欲成痈结。

51.3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以利为度。

51.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52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方之升麻散

52.1 组成

川升麻半两,赤芍药半两,石膏半两(细研),麻黄半两(去根节),贝齿1两(枚),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52.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四方之升麻散主治小儿时气,头痛壮热。

52.3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不拘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得微汗为效。

52.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53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方之升麻散

53.1 别名

茯苓散

53.2 组成

川升麻1两,栝楼根1两半,赤茯苓1两,麦门冬2两(去心焙),桑根白皮2两(锉),青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

53.3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三方之升麻散主治消渴后成水病,面目身体浮肿。

53.4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温水调下,1日3-4次。

53.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53.6 附注

茯苓散(《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54 《医方类聚》卷六十六引《太平圣惠方》之升麻散

54.1 组成

川升麻1两,黄耆(锉)1两,犀角屑1两,蕤仁(汤浸,去赤皮)1两,玄参1两,川芒消半两。

54.2 主治

《医方类聚》卷六十六引《太平圣惠方》之升麻散主治肝膈中风热,眼生丁翳。

54.3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加竹沥半合,搅令匀,每于食后温服。

54.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54.5 用药禁忌

忌炙煿、热面。

55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方之升麻散

55.1 组成

川升麻1两,独活1两,犀角屑半两。

55.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六方之升麻散主治鬼击之病,卒胸胁腹内(疒丂)急切痛,状如刀刺,不可即按,或即吐血下血,或鼻中出血。

55.3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55.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56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方之升麻散

56.1 组成

川升麻1两,连翘2两,玄参1两,败酱1两,川大黄2两(锉碎,微炒),犀角屑1两,虎杖1两,紫葛1两(锉),桑根白皮1两(锉),甘草1两(炙微赤,锉)。

56.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六方之升麻散主治瘰疬结聚,颗块成疮,上攻头项疼痛。

56.3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加红雪1钱,不拘时候温服。

56.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57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方之升麻散

57.1 组成

川升麻半两,黄耆(锉)半两,玄参半两,甘草(炙微赤,锉)半两,犀角屑1分,防风(去芦头)1分,蕤仁(汤浸,去皮)1分。

57.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方之升麻散主治小儿眼胎赤,风毒所致肿痛。

57.3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加竹沥半合,更煎1-2沸,量儿大小,分减温服,1日3-4次。

57.4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58 《明医指掌》卷六方之升麻散

58.1 组成

白芷2钱,当归2钱,熟半夏2钱,白茯苓2钱,苍术1两,干葛1两,升麻1两,桔梗1两,枳壳5钱,大黄5钱(蒸),白芍药7钱,陈皮1两半,甘草1两半。

58.2 主治

《明医指掌》卷六方之升麻散主治厉风。

58.3 用法用量

每服4钱,生姜、灯草煎服。

59 《袖珍小儿》卷七方之升麻散

59.1 组成

升麻、郁金、桔梗、甘草、干葛、天花粉各等分。

59.2 主治

《袖珍小儿》卷七方之升麻散主治小儿五种丹毒。

59.3 用法用量

薄荷汤入蜜少许,调下1匙。

59.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60 《奇效良方》卷六十一方之升麻散

60.1 组成

升麻2钱,人参2钱,桔梗2钱,赤芍药2钱,干姜2钱,甘草2钱。

60.2 主治

《奇效良方》卷六十一方之升麻散主治上焦蕴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

60.3 用法用量

水2钟,煎至1钟,食远服。

60.4 制备方法

上作1服。

61 《赤水玄珠》卷十一方之升麻散

61.1 组成

升麻、独活、苍术、牡丹皮各等分。

61.2 主治

《赤水玄珠》卷十一方之升麻散主治脚气。

61.3 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酒煎,空心服。

61.4 加减

如痛者,加麝香。

62 《证治准绳·类方》卷八方之升麻散

62.1 组成

细辛(倍)、黄柏、知母、防己、黄连、升麻、白芷、蔓荆子、牛蒡子、薄荷。

62.2 主治

《证治准绳·类方》卷八方之升麻散主治上爿牙疼。

62.3 用法用量

薄荷汤调服,及搽牙龈;或煎服亦可。

62.4 制备方法

上为末。

63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二方之升麻散

63.1 组成

川升麻3分,犀角屑半两,木通3分(锉),黄芩3分,麦门冬3分(去心),生干地黄1两,玄参3分,赤芍药半两,甘草半两(生锉),葛根半两(锉),芦根3分(锉)。

63.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二方之升麻散主治发背,及乳痈壅毒,热渴疼痛。

63.3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黑豆100粒,淡竹叶2-7片,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63.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64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方之升麻散

64.1 组成

川升麻1两,茜根1两(锉),犀角屑1两,桔梗1两(去芦头),黄柏1两(锉),黄芩1两,地榆1两半(锉),蘘荷根1两半。

64.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方之升麻散主治蛊注痢,下血如鹅鸭肝,心中烦闷,不欲饮食。

64.3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温酒调下,不拘时候。

64.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65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方之升麻散

65.1 组成

川升麻1两,钩藤1两,使君子1两,子芩1两,石膏2两,龙齿2两,朴消1两,柴胡3分(去苗),赤芍药3分,川大黄3分(锉碎,微炒)。

65.2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五方之升麻散主治小儿热过,迷闷发痫。

65.3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

65.4 制备方法

上为散。

6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2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