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黄散

目录

1 拼音

shēng dì huáng sǎn

2 概述

生地黄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八首。

3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方之生地黄散

3.1 别名

生地黄汤、生地黄饮子

3.2 组成

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地骨皮、天门冬、黄芪、芍药、甘草、黄芩各等分[1]

3.3 制备方法

上药为粗末[1]

3.4 功能主治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下方之生地黄散主治衄血,吐血,溺血,下血等无寒证者[1]

主治衄血、下血、吐血、溺血,皆属于热。但血家证,皆宜服此药。

3.5 用法用量

水煎服[1]

每服1两,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

3.6 运用

脉微,身凉恶风,每服加桂半钱,吐血者多有此证。

3.7 各家论述

《证因方论集要》:二地并用,熟以益阴,生以凉血;黄耆、甘草补气,所谓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也;天冬清上,白芍(佥欠)肝,枸杞、地骨退热除蒸;黄芩平诸热,盖血得热则妄行也。

3.8 附注

生地黄汤、生地黄饮子(《洁古家珍》)。《丹溪心法》引本方有柴胡、黄连。治郁热衄血,或咯、吐血。若下血,加地榆。《玉机微义》亦载此方,组成与《丹溪心法》相同,治“妇人经漏下血,脉虚洪,经水紫黑”。

4 《审视瑶函》卷四方之生地黄散

4.1 组成

干地黄、赤芍药、川芎、甘草、当归身、天花粉各等分[1]

4.2 制法

上药为细末[1]

4.3 用法用量

取适量,另用灯心煎汤,调搽口内[1]

4.4 功能主治

《审视瑶函》卷四方之生地黄散主治新生儿目闭不开[1]

5 《血证论》卷七方之生地黄散

5.1 组成

生地黄五钱,川芎、甘草各一钱半,黄芩、蒲黄、白茅根、牡丹皮、白芍药、侧柏叶各三钱,桔梗、栀子、阿胶各二钱,童便、莱菔汁各一杯[1]

生地5钱,川芎钱半,黄芩3钱,侧柏叶3钱,桔梗2钱,栀子2钱,蒲黄3钱,阿胶2钱,白茅根3钱,丹皮3钱,白芍3钱,甘草钱半,童便1杯,莱菔汁1杯。

5.2 制法

上药为粗末[1]

5.3 功能主治

《血证论》卷七方之生地黄散功能凉血止血[1]。主治血箭,症见毛窍出血,有似箭之射出,由心肺火盛所致[1]

吐血,衄血。

5.4 用法用量

水煎服[1]

5.5 各家论述

此方以治肝为主,以肝主血故也。而亦兼用心肺之药者,以心主火,治火必先治心;肺主气,降气必先清肺,为凉血止血之通剂,方义虽浅而易效。

6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九方之生地黄散

6.1 组成

生干地黄1两,茯神3分,葳蕤3分,知母3分,栝楼1两,黄耆1两(锉),地骨皮1两,石膏1两,人参1两(去芦头),麦门冬1两(去心),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6.2 制备方法

上为散。

6.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九方之生地黄散主治虚劳烦热,口热,颊赤,多渴。

6.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5 附注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地黄散”。

7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方之生地黄散

7.1 别名

地黄膏

7.2 组成

生地黄汁5合,当归1分,白芷1分,细辛1分,盐花1分。

7.3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相和令匀,于银器中煎成膏。

7.4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方之生地黄散主治热毒风攻头面,齿龈肿痛不可忍。

7.5 用法用量

临用时以药厚涂于牙龈上,有津即咽之,日3夜2。

7.6 附注

地黄膏(《圣济总录》卷一二○)。

8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方之生地黄散

8.1 处方

生干地黄60克 黄芩 赤芍药 黄连(去须)蒲黄 地骨皮各30克

生干地黄2两,黄芩1两,赤芍药1两,黄连(去须)1两,蒲黄1两,地骨皮1两。

8.2 制法

上药捣筛为散。

8.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方之生地黄散主治心肺积热,流注大肠,大便下血。

8.4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以水300毫升,入竹茹1鸡头子大,煎至150毫升,去滓,频温服之。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入竹茹1鸡子大,煎至5分,去滓,频温服之。

8.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七

9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方之生地黄散

9.1 组成

生干地黄1两,犀角屑1分,黄芩1分,竹茹1分,麦门冬1分(去心)。

9.2 制备方法

上为散。

9.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方之生地黄散主治煴黄。头痛口苦,舌根干黑,喘息不调,鼻中血出,心神烦乱,作怅望之声,小便赤色如红花汁。

9.4 用法用量

以水2大盏,煎至1大盏去滓,分为2服,如人行5里再服。

10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方之生地黄散

10.1 组成

生干地黄2两,玄参1两,甘草1两(生,锉),赤芍药1两,黄耆1两(锉),木通1两(锉),黄芩1两,当归1两(锉,微炒),地骨皮1两,赤茯苓1两半,川升麻1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

10.2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0.3 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方之生地黄散主治痈肿,热毒疼痛,心神烦闷。

10.4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竹叶20片,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1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方之生地黄散

11.1 组成

生地黄汁1升,生藕汁3合,青蒿汁3合,生姜2两(取汁),蜜4两,酥1两,柴胡1两(去苗),知母1两,鸡苏叶1两,黄芩1两,川升麻1两,鹿角胶2两(捣碎,炒令黄燥),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桑根白皮1两(锉)。

11.2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与煎药汁纳于银器中,搅令匀,慢火煎成膏,收瓷盒中。

11.3 功能主治

《太平圣惠方》卷七十方之生地黄散主治妇人劳热至甚,吐血不止,心神烦躁,少思饮食。

11.4 用法用量

每服不拘时候,以温粥饮调下半匙。

12 《小儿痘疹方论》方之生地黄散

12.1 组成

生地黄半两,麦门冬(去心)3钱,杏仁2钱,款冬花2钱,陈皮2钱,甘草2钱半(炙)。

12.2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2.3 功能主治

《小儿痘疹方论》方之生地黄散主治小儿斑疹,麻疹,身热口干,肺热咳嗽,心烦者。

12.4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大盏,煎至6合,去滓,徐徐温服,不拘时候。

12.5 附注

原书薛己按:若肺经有热者,宜用此方;若痰气上壅,佐以抱龙丸。

13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之生地黄散

13.1 组成

生干地黄1两,白茅根1两,木通1两(锉)。

13.2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3.3 功能主治

《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之生地黄散主治小肠实热,心中烦闷,少腹热痛,小便赤涩或出血。

13.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中盏,入葱白5寸,同煎6分,去滓,空心、食前频服。

14 《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一方之生地黄散

14.1 组成

生地黄1两半,麦门冬1两半,鸡苏苗1两,赤茯苓1两,玄参1两,甘草半两。

14.2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4.3 功能主治

《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一方之生地黄散主治咽喉内生疮,唾血不止。

14.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入竹茹1分,煎至6分,去滓,不拘时温呷。

15 《妇人良方》卷六方之生地黄散

15.1 组成

生干地黄1两,北柴胡1两,羌活半两,木香半两,桂心半两,防风半两,酸枣仁3分,羚羊角屑3分,白芍药3分,白术3分,黄耆3分,川牛膝3分,白茯苓3分,当归3分,枳壳3分。

15.2 功能主治

《妇人良方》卷六方之生地黄散主治妇人血气不调,或时寒热,体痛,不思饮食。

15.3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姜3片,煎至7分,去滓空心,温服。

16 《朱氏集验方》卷十三方之生地黄散

16.1 组成

生地黄1两,川芎1两,赤芍药1两,生藕节1两,当归1两,芸台子1两,川芒消1两,荆芥1两,马齿苋1两(阴干)。

16.2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和匀。

16.3 功效主治

《朱氏集验方》卷十三方之生地黄散功在止血住痛,辟风,续筋骨,生肌肉。主治打扑、金疮。

16.4 用法用量

酒煎苏木取酒,调药2大钱,不拘时候服。

16.5 运用

如不甚发热,减芒消,加桃仁、荷叶干。

17 《御药院方》卷九方之生地黄散

17.1 组成

生地黄1两,升麻1两,川芎1两,华阴细辛(择净)1两,露蜂窝(炒焦)1两,防风1两,大皂角2钱(去黑皮,炙焦)。

17.2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7.3 功能主治

《御药院方》卷九方之生地黄散主治牙齿疼痛。

17.4 用法用量

每服3-4钱,水1大盏,入荆芥数穗,同煎至8分,去滓,微热漱,冷吐,食后或临卧时漱2-3次。

18 《保婴集》方之生地黄散

18.1 组成

生地黄、当归、地骨皮、人参、甘草(炙)、赤芍药各等分。

18.2 功能主治

《保婴集》方之生地黄散主治斑疹后寒热往来,嗜卧,烦躁闷乱。

18.3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不拘时服。

19 《银海精微》卷上方之生地黄散

19.1 组成

生地黄、黄柏、知母、防风、荆芥、升麻、干葛、天花粉、黄芩、甘草、桑白皮、白茯苓、赤芍药。

19.2 功能主治

《银海精微》卷上方之生地黄散主治眼下赤膜,发歇无时。

19.3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7-8钱,水煎,食后服。

20 《赤水玄珠》卷二十一方之生地黄散

20.1 组成

生地2钱,黄芩(炒)5钱,阿胶(炒)1钱,侧柏叶(炒)1钱。

20.2 功能主治

《赤水玄珠》卷二十一方之生地黄散主治血热尿血。

20.3 用法用量

水煎,食前服。

21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82.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