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八邪

目录

1 拼音

shēn bā xié

2 概述

身八邪为经外奇穴名。出《经外奇穴图谱》。即由肩井、风门、肺俞、曲泽穴组成,左右计8穴。主治疠风[1]

3 肩井·身八邪

肩井为经穴名(Jiānjǐng GB21)。出《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原称肩解,《针灸甲乙经》始名肩井。属足少阳胆经,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阳维脉的交会穴。肩:肩部;井:水井。穴在肩上,局部凹陷如井,故名。位于肩胛区,第七颈椎棘突与肩峰最外侧点连线的中点。正坐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肩胛提肌。有通经活络、豁痰开窍的作用。主治项背、胎产、神志等疾病。如肩背疼痛、手臂不举、颈项强、腰髋痛、中风痰涌、咳嗽气逆、眩晕、瘰疬、难产、乳痈、胎衣不下、产后乳汁不下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乳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乳腺增生、颈淋巴结结核、中风偏瘫等。一般直刺0.3~0.5寸,下为肺尖禁深刺;可灸[2]

肩井[2]

4 风门·身八邪

风门为经穴名(Fēngmén BL12)。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会穴。风:风邪;门:门户。穴居风邪易侵之处,且善治风邪为病,故名。位于脊柱区,当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颈夹肌→竖脊肌。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主治胸肺及项背部等疾患,如伤风感冒、头痛发热、颈项强痛、鼻流清涕、咳嗽气喘、胸背疼痛、呕吐、黄疸、水肿、角弓反张、发背、痈疽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胸膜炎、荨麻疹、项背软组织劳损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3]

5 肺俞·身八邪

肺俞为经穴名(Fèishū BL13)。出《黄帝内经灵枢·背腧》。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肺之背俞穴。肺:肺脏;俞:输注。本穴是肺气转输的部位,故名。位于脊柱区,当第三胸椎棘突下间旁开1.5寸处。俯伏或俯卧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上后锯肌→竖脊肌。有调肺和营、补劳清热的作用。主治肺、胸、背等疾患。如咳嗽上气、胸满喘逆、头项强痛、自汗盗汗、肺痿痨瘵、骨蒸潮热、吐血唾血、腰脊疼痛、喉痹、眩晕、黄疸、呕吐、癫狂、瘈疭、瘿气、疠风。现代又多用以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结核、咯血、胸膜炎、皮肤瘙痒症、胸背神经痛、背部软组织劳损等。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现代研究:①针刺本穴可增强呼吸机能,使通气量、肺活量及耗气量增加。②夏季对肺俞进行直接灸或药物敷贴,可增强机体免疫能力。③对热带性白细胞增多症,使嗜酸性白细胞数随着症状好转而逐渐下降。④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4]

肺俞[4]

6 曲泽·身八邪

曲泽为经穴名(Qūzé PC3)。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厥阴心包经。合穴,五行属水。曲:弯曲;泽:沼泽。经气流注至此,入曲肘浅凹处,犹如水进沼泽,故名。位于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仰掌,微屈肘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正中神经→肱肌。有通心气、调肠腑、泄血热的作用。主要治疗心胸、脾胃及时疫疾患等。如心痛、心悸、胸满、逆气、胃痛、呕吐、呕血、温病、风疹、霍乱、头摇、颜青及肘臂筋挛疼痛等。现代多用以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急性胃肠炎、臂神经痛、小儿舞蹈病等。本穴配内关、大陵治心胸痛;配委中点刺放血治急性胃肠炎。一般直刺0.5~1.0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可灸。现代研究:①针刺曲泽可明显抑制正常人和患者对冷刺激引起的缩血管反应。②针刺高血压患者曲泽后,大多数患者血管舒张,血压不同程度地降低[5]

曲泽[5]

7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373.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69.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53.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448.
  5. ^ [5]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48.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