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拼音
shāo shāng ·qì xuè liǎng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burn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定义
烧伤·气血两虚证(burn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疾病后期,气血两虚,以火毒渐退,低热或不发热,精神疲倦,气短懒言,形体消瘦,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自汗,盗汗,创面肉芽色淡,愈合迟缓,舌质淡,舌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弱为常见症的烧伤证候[1]。
4 症状
烧伤·气血两虚证患者低热或不发热,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形体消瘦,面色少华,创面肉芽色淡,难以愈合;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5 辨证分析
烧伤后期,热毒渐退,气血亦伤,故低热或不发热;正气亏虚,则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气血两虚,失于荣养,则面色少华,创面色淡,久不愈合;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
6 治法
烧伤·气血两虚证治宜补益气血。
7 方药治疗
烧伤·气血两虚证可用八珍汤加减治疗。
8 关于烧伤
烧伤(burn[2])为病名[3]。见《千金翼方》卷二十。又名火烧疮、汤泼火烧[3]、汤火伤、水火烫伤。是指受火焰烧灼、热水烫、化学物品及放射性物质侵害皮肤所致疾病[2][1]。早在晋代(肘后备急方)中就有烫火灼伤用年久石灰敷之或加油调”和“猪脂煎柳白皮成膏外敷”的记载。烫伤后轻则局部红斑,次则水疱,重则皮肉焦黑或筋骨外露,损及脏腑。
详见烧伤条。
9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74.
治疗烧伤·气血两虚证的穴位
- 足临泣
穴名(ZílínqìGB4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原名临泣。《圣济总录》始名足临泣。属足少...
- 更多治疗烧伤·气血两虚证的穴位
治疗烧伤·气血两虚证的方剂
- 扶阳汤
治:益气补血,扶阳祛寒。治少阴三疟,久而不愈,气血两虚,形寒嗜卧,发时不渴,舌淡,脉微。用法用量:用...
- 参归转天汤
、牛膝、升麻、附子。功能主治:大补气血。主妇人气血两虚,临产之际,横生倒产,手足先出,其儿身不下者。...
- 调劳养血丸
钱,生地5钱,山萸5钱。制法:加入鸭血,炼蜜为丸。功能主治:气血两虚之虚损。摘录:《嵩崖尊生》卷十一...
- 滋补正元汤
陈皮7分,半夏7分,川芎7分,炙草5分。主治:气血两虚,心脾耗损,神昏,有痰眩晕。用法用量:上加生姜...
- 补肾生血汤
克。功能主治:补肾填精,益气生血。主脾肾亏损,气血两虚。(缺铁性贫血)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
- 更多治疗烧伤·气血两虚证的方剂
治疗烧伤·气血两虚证的中成药
- 安荣养胎汤
1钱,炙草7分(或加三七根2钱)。功能主治孕妇气血两虚,六脉微弱,不时下血者。用法用量生姜、大枣为引...
- 烧伤净喷雾剂
医院就诊。6.重度、大面积烫伤应去医院就诊。7.烧伤局部用药一定要注意创面的清洁干净,在清洁环境下最...
- 雏凤精
录15页)。功能与主治温肾壮阳,补气养血。用于气血两虚,腰酸背痛,头晕耳鸣,健忘失眠,心悸不宁,肾亏...
- 十全大补颗粒
项规定(附录ⅠC)。功能与主治:温补气血。用于气血两虚,面色苍白,气短心悸,体倦乏力,四肢不温。用法...
- 人参益母丸
页)。功能与主治:补养气血,化瘀调经。用于妇女气血两虚,月经不调,赤白带下,恶露不尽,体弱倦怠等。用...
- 更多治疗烧伤·气血两虚证的中成药
烧伤·气血两虚证相关药物
- 甲紫溶液
的化脓性感染、白念珠菌引起的口腔炎,也用于烫伤、烧伤等。【用法用量】外用。治疗粘膜感染,用1%水溶液...
- 维生素B6注射液
素B6需要量增加:妊娠及哺乳期、甲状腺功能亢进、烧伤、长期慢性感染、发热、先天性代谢障碍病(胱硫醚尿...
- 氯化琥珀胆碱注射液
二水合物结构式:分子式C14H30Cl2N2O4·2H2O分子量397.34【性状】本品为无色或几...
- 氯化琥珀胆碱注射液
合物。结构式:分子式:C14H30Cl2N2O4·2H2O分子量:397.34【性状】本品为无色或...
- 氯化琥珀胆碱注射液
合物。结构式:分子式:C14H30Cl2N2O4·2H2O分子量:397.34【性状】本品为无色或...
- 更多烧伤·气血两虚证相关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