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辞典》:山樱桃
2.1 出处
《纲目》
2.2 拼音名
Shān Yīnɡ Táo
2.3 山樱桃的别名
朱桃、麦樱(《吴昔本草》),牛桃、英桃(《博物志》),婴桃、英豆(《BU录》),李桃、奈桃(孟珗),梅槐(《八闽通志》),山婴桃(《纲目》),毛樱桃(《河北习见树木图说》),野樱桃、山豆子(《中国树木分类学》)。
2.4 来源
2.5 原形态
落叶灌木,高可达3米。分枝开展,幼枝密生黄绒毛。芽通常3个并生,两侧为花芽,中间为叶芽,花芽开放较早,或与叶芽同时开放。单叶互生,或于短枝上簇生;叶片倒卵形或椭圆形,长4~7厘米,宽2.5~3.5厘米,先端渐尖,或稀为3浅裂,基部阔楔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深绿色,有短柔毛,下面有较密的近黄色的绒毛;叶柄长2~7毫米,有密毛;托叶线形。花单生或两个并生;萼片5,基部连合成管状,内外都有毛;花瓣5,白色或带粉红色,倒卵形;雄蕊多数;雌蕊1。核果近椭圆形或近球形,熟时红色,直径约1厘米。花期4~5月。果期5~6月。
本植物的种子(山樱桃核)亦供药用,另详专条。其核仁在市场上亦作郁李仁使用,参见"郁李仁"条。
2.6 生境分布
生于向阳山坡上。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2.7 性味
①《别录》:"辛,平,无毒。"
②《七卷食经》:"甘,平,无毒。"
2.8 功能主治
③《七卷食经》:"补心气,调中。"
2.9 山樱桃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5~1斤。
2.10 摘录
《*辞典》
古籍中的山樱桃
- 《本草纲目拾遗》:[卷八果部下]樱桃核
山樱桃今人常用以洗疹,服之亦发透痘,以其得春气早,而性热善达表也。纲目不载,岂以发风热故耶。逢原云...
- 《普济方·针灸》:[卷十八本草药性异名]唐本退十种
丹亦名鼠姑)。占斯一名炭皮。又云是樟树上寄生。山樱桃一名朱桃。英豆。鸩鸟浆一名山人。日。同力鸟。《...
- 《医心方》:[卷第三十]五果部第二
去痰水,止赤白下利,味甘,温。(和名安介比。)山樱桃《七卷经》云∶味甘,平,无毒,食之无损益。或云...
- 《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中)
柑(木奴)安石榴(若榴金罂丹若)橙(金球鹄壳)山樱桃(朱桃英豆麦樱李桃)柚(壶柑朱栾条臭橙)阿月浑...
- 《本经逢原》:[卷三果部]樱桃
而发湿热,旧有热病及喘嗽者得之立发。一种小者名山樱桃,性味甘平而不发热,能止肠滑精,岂以形之不材而...
- 更多古籍中的山樱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