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上实下虚针方 (最后修订于2015/4/28 9:52:05)[共79字]
摘要:上实下虚针方指“上实下虚”病症针灸治疗方法。见吴岜《针方六集·尊经集》“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通而决之,是谓解结。”......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上实下虚
上实下虚 病证名。 ①又名上盛下虚。由肝肾不足,阴虚于下,阳亢于上。出现腰膝酸软无力、遗精等下虚证的同时,兼见胁痛、头眩、头痛、目赤、烦躁易怒等肝阳上亢的证候。《素问·三部九候论》:“上实下虚,切而从之。” ②邪气实于上而正气虚于下之证。如素患脾肾两虚、腹泻便溏的病人,又感时邪,眼红痛痒,头痛恶风。作者:
- 《一得集》:[卷中医案]桑观察痰火上攻上实下虚治案
旋。蒸腾津液。如云雾之上升。清阳不利。则为眩晕。且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气有余即是火。其冲于上也。则为眩晕。流于下也。则成痿痹。入于肢节。则如瘫痪。藏于胞络。则为痫厥。阴不足而阳有余。所谓上实下虚是也。治以清痰火为先。次熄肝风。终以养血潜阳。徐图奏效。方用鲜橄榄数斤。敲碎煮汁。人乳蒸西洋参、川贝母。钗石斛、桑椹子、白蒺藜、麦冬、山栀皮、竹沥。少佐姜汁同熬膏。入生矾末。每清晨用开水冲服三四钱
- 《针灸素难要旨》:[卷二上《灵》、《素》]一、用针方宜
帝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何也?岐伯曰∶地气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碱,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黑色理疏,其病皆为痈疡,(音羊)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南方者,天地所长养之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故九针亦从南方来。形乐志苦,病生于内,治之以针石。《
- 《验方新编》:[卷二十三跌打损伤经验各良方]观音针方
麝香一钱,冰片五分,硫黄二钱,先将硫黄化,再将冰、麝入内,取起存冷为度。但有久损并核子,用此针即愈。《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针灸逢源》:[卷三群书汇粹]煮针方
先将铁丝于火中红。次截之。或二寸。或三寸。或五寸。长短不拘。次以蟾酥涂针上。仍入火中微不可令红。取起照前涂酥三次。至第三次乘热插入腊肉皮之里肉之外。将后药先以水二碗煎沸。次入针肉在内。煮至水干。倾出待冷。将针取出。于黄土中插。百余下以去火毒。色明方佳。次以铜丝缠上。其针尖要磨圆。不可用尖刃。麝香(五分)胆矾石斛(各一钱)穿山甲当归尾朱砂没药川芎广郁金细辛(各三钱)沉香甘草(各五钱)磁石(一两能引诸
- 《针方六集》
《针方六集》 针灸丛书。六卷。明·吴昆撰。刊于1618年。卷一《神照集》,论经脉流注经穴及奇穴;卷二《开蒙集》,载《窦太师标幽赋》(吴注)、八法针方(八穴)、五门针方(五腧穴),及十二经补母泻子法;卷三《尊经集》,集录《内经》中有关针灸的内容共148节;卷四《旁通集》,为作者阐发针灸学的一些短论45节,修金针赋24条,对于八法的理论尤多独特的见解;卷五《纷署集》,详述身体各部位的腧穴的取穴方法和
- 静脉输液拔针方法的选择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给药途径,静脉输液多是为了带入治疗疾病所需的药物,而达到治疗目的。输入液体量是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对血管的刺激性以及身体的承受能力而不同。为最大限度缩短输液时间,以减轻病人的不适,并保证药物的足量输入,很有必要改进拔针的方法,在临床中现用拔针方法常发现输液完毕后仍有一部分液体残留在一次性输液管中。使实际输入的药量低于医嘱的治疗量,造成药物的浪费和影响疗效。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对改进
- 血液透析结束后两种拔针方法对疼痛的影响观察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两种拔针方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引起疼痛的比较。方法对行维持性血液透析28例患者进行内瘘穿刺后拔针方法对比观察研究。传统法采用将棉球压于穿刺点上方,快速拔出针头;新式拔针方法是将棉球卷成圆柱形,长轴式平放于皮肤穿刺点和内瘘血管穿刺针眼上方,拔出内瘘针的同时再按压棉球卷。结果新式拔针方法的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法(P<0.05)。结论通过两种拔针方法的比较,新式拔针方法能达到无痛或减轻
- 埋针方法治遗精有哪些经验?
。每周埋针3次。共治疗遗精65例,结果痊愈59例,有效6例,有效率为100%〔列缺穴埋针治遗精65例,中国针灸,1992;(6)∶32〕。 列缺为手太阴肺经穴位,为人体四大要穴之一,主治一切胸腹疾患。作者应用列缺穴治疗遗精,取得非常好的疗效,为针刺埋针方法治疗遗精提供了经验,值得借鉴、推广应用。体穴埋针与耳穴埋针均可起到一定疗效。亦有报道三阴交穴位埋针取得较好疗效的经验,值得临床借鉴。作者:不明
- 门诊输液病人拔针方法及手背静脉的护理
手背静脉是门诊输液最常用的静脉系统。它既方便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的活动自由度,也利于护士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保护好手背静脉,减少局部瘀血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保护皮肤的完整性。病人具有良好的静脉系统,为抢救赢得时间,所以,保护好静脉输液血管是护患共同的高尚行为。我们在近几个月的工作中总结出较好的拔针及护理方法,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选择2006年1~6月在我科输液治疗的门诊病人100例,男50例,女5
- 静脉穿刺进针与拔针方法的体会
【关键词】静脉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基础护理操作,也是医院治疗抢救患者的一个重要手段,如何稳、准、快、好地将治疗药物输注到患者体内,是护理工作研究的重要技术操作内容。通过临床实践总结,成功的静脉穿刺与正确拔针等方面体会如下。1具备良好的业务及心理素质 护理人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及心理素质,对静脉穿刺做到心中有数,排除各种压力,正常发挥穿刺水平。2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静脉穿刺进针与拔针前后,做好
- 运用棉球静脉穿刺后的拔针方法介绍
【关键词】棉球;静脉穿刺;拔针 在门诊输液中经常遇到病人静脉拔针后因按压部位不对、移位或小儿不配合按压造成静脉出血或局部瘀血,个别凝血异常、血管脆性强的患者拔针后因按压时间不足,更易发生静脉出血和局部瘀血,而出现静脉出血,局部瘀血后患者及家属情绪紧张,易迁怒于护理人员。局部瘀血后的血管且影响再次穿刺。为了提高基础护理质量,保护医疗安全,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我们采用了无菌棉球拔针方法效
- 两种静脉输液后拔针方法的比较
拔针是静脉输液的最后一项操作,如果方法不当会使患者感到疼痛,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因此,对无痛拔针方法的探索已越来越被关注。我们除按照护理学教科书[1]的方法拔针外,又采用另一种拔针方法[2],介绍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26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163例,男91例,女72例,年龄16~70岁,平均43岁。对照组163例,男80例,女83例,年龄18
- 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拔针方法及按压方式的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拔针方法及按压方式在老年患者中的止血效果,从而保护病人血管,减轻病人痛苦。方法对130例住院患者进行常规静脉输液480例次,患者平均年龄83.5岁,大部分患者有多发性疾病且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分成常规组及实验1、2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拔针疼痛的比较中实验组明显优于常规组,从拔针后局部血管受损情况来看,实验1、2组没有显著差别,从按压方式满意度来看实验组明显优于常规组。结论采用
- 血液透析完毕后动脉端两种拔针方法效果比较
【摘要】目的比较透析完毕后动脉端两种拔针方法的效果。方法将47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50例和对照组2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关血泵关夹快速拔针按压法,观察组行负压吸引缓慢拔针按压法。结果观察组患者拔针后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皮下淤血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负压吸引缓慢拔针法可减轻患者痛苦,保护内瘘,有利于再次穿刺。【关键词】血液透析;负压吸引;缓慢
- 临床针方
内容提要:针灸疗法同其他药物疗法一样,需知其机理,临床辨证应用,并根据变化随证加减。只有科学处方,才能取得最佳疗效。为合理选穴处方,了解配穴意旨,提高基层医生的临床针灸水平和治疗效果,特编写了《临床针方》。本书由总论、各论和附篇三部分组成。总论包括针灸处方学概念,针灸处方取穴原则,针灸处方配穴方法等。各论则以病为目,重点介绍每一病证的辨证处方,每一处方又介绍其主治、操作、随证加减、方义。为了使读
- 静脉穿刺无痛拔针方法
笔者总结十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关于静脉穿刺无痛拔针法浅谈如下。1方法 针头纵轴需与血管纵轴平行,慢慢向外拔针,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再快速拔出体外,并立即用棉球压住穿刺点。棉球应平行于静脉放置。注意:棉球应压于静脉穿孔处而不是皮肤穿孔处。然后抬高患肢少许时间即可。最后用手折起输液管,以防回血及污染被褥和地面。此法称为“先慢后快”拔针法。此外再补充说明一点,拔针前应在针两侧绷紧皮肤,这一点也很重要
- 两种不同拔针方法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的拔针方法对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将220例输液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法组和改进法组各100例,常规法组用常规法拔针,改进法组用先慢后快法拔针。结果改进法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法,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用改进法拔针,达到了无痛或减轻疼痛的效果。【关键词】静脉输液;拔针方法;疼痛;临床观察静脉输液是临床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常选用四肢表浅静脉,以手背最方便。多年的临床经验发
- 介绍一种静脉输液有效的固定与拔针方法
【关键词】静脉输液;有效固定;有效拔针笔者在临床工作中,摸索出一种稳妥、快速、有效固定胶布的方法以及使用静脉输液贴按压静脉穿刺点的方法,临床观察固定稳妥、牢靠,与传统棉签按压及王兰英所述[1]比较,几乎无静脉出血和局部瘀血,且疼痛小。1操作方法按常规操作给患者穿刺静脉成功后,将第一条静脉输液贴固定于针翼上,再将第二条有吸水敷垫的输液贴固定于皮肤穿刺点处,第三条静脉输液贴将头皮针盘曲后视针梗外露于皮
- 静脉穿刺无痛拔针方法
笔者总结十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关于静脉穿刺无痛拔针法浅谈如下。1方法 针头纵轴需与血管纵轴平行,慢慢向外拔针,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再快速拔出体外,并立即用棉球压住穿刺点。棉球应平行于静脉放置。注意:棉球应压于静脉穿孔处而不是皮肤穿孔处。然后抬高患肢少许时间即可。最后用手折起输液管,以防回血及污染被褥和地面。此法称为“先慢后快”拔针法。此外再补充说明一点,拔针前应在针两侧绷紧皮肤,这一点也很重要
- 静脉穿刺无痛拔针方法
笔者总结十多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关于静脉穿刺无痛拔针法浅谈如下。1方法 针头纵轴需与血管纵轴平行,慢慢向外拔针,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再快速拔出体外,并立即用棉球压住穿刺点。棉球应平行于静脉放置。注意:棉球应压于静脉穿孔处而不是皮肤穿孔处。然后抬高患肢少许时间即可。最后用手折起输液管,以防回血及污染被褥和地面。此法称为“先慢后快”拔针法。此外再补充说明一点,拔针前应在针两侧绷紧皮肤,这一点也很重要
- 《针灸神书》:[卷二·琼瑶神书地部]男女子母补泻二百二十法
补泻还从补泻知,从头一一尽须根据,左行三次针方补,右转三遭泻不亏,三次三遭根据法使,三移三转自然可,三三如九根据方数,妙法神针号指微。《针灸神书》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一历世圣贤名医姓氏]隋
许州扶沟人,以母病,与弟立言专集医方,遂深究其妙。仕隋为秘书省,擢朝散大夫。撰《脉经》《针方》《明堂》等图行于世。《古今医统大全》明徐春甫公元1556年
- 大经
大经 针灸学名词。 ①指较大的经脉。《素问·调经论》:“泻其小络之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 ②指本经的经脉。《灵枢·官针》:“经刺者,刺大经之结络经分也。” ③指十二正经。《灵枢·刺节真邪》:“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作者:
- 《诸病源候论》:[卷之九热病诸候(凡二十八论)]十六、热病咽喉疮候
上实下虚,热气内盛,熏于咽喉,故生疮也。《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七眩晕证治]白散子
治上实下虚,眩晕昏塞。(方见中风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公元1174年
- 《小品方》:[卷第十]治哽误吞物诸方
五升,煮取一升,顿服便下。治误吞钱方。捣火炭末,服方寸匕,则出。治吞银及钗者方取白糖二斤,渐食尽,即出。又方取水银一两。分三服,银便下去。又方以胡粉一两,和水银一两,冶调,分再服。水银能消金银。治误咽针方。取精吸针磁石末,温白饮服一方寸匕。解曰∶磁石特能吸取针。难云∶含吞针哽在喉中,而服磁石末入腹耶。若含磁石口中者。或吸针出耳。二理详取其义焉。治食中吞发结喉不出方。取梳头发烧,服一钱匕。《小品方》
- 《集验方》:[卷第六]治诸物哽咽喉方
不去,绕喉者方。取梳头发烧灰,饮服一钱匕。(《外台》卷八)治误吞钱方。捣火炭末,服方寸匕,则出。(《外台》卷八)治误吞银环及钗者方。取饴糖一斤,一顿渐渐食尽,多食之,环及钗更出。(《外台》卷八)治误咽针方。取真吸针磁石末,酒白饮服一方寸匕。解曰∶磁石特能吸针。难云∶今吞针哽在喉中,而服磁石未入腹耶,若含磁石口中者,或吸针出耳。二理详取其义焉。(《外台》卷八)《集验方》宋洪氏公元960年—1279年
- 《审视瑶函》:[卷五运气原证]针内障眼法歌
内障由来十六般,学医济世要细看,分明一一知形状,施针方可得相安。若将针法同圆翳,误损神光取瘥难,冷热光明虚与实,调和四体待全康。不然气闷违将息,呕逆劳神翳却翻,咳嗽震惊皆不可,多惊先服镇心丸。若求凉药银膏等,用意临时体候观,老翳细针初复嫩,针形不可似一般。病虚新产怀娠月,下针才知将息难,不雨不风兼日,清齐三日在针前。安心定意行医道,念佛亲姻莫杂喧,患者向明盘膝坐,提撕腰带得心安。针者但行贤哲路,恻
- 《秘传眼科龙木论》:[卷之一龙木总论]六·针内障眼法歌
内障由来十六般学医人子审须看分明一一知形状不针方可得安然若将针法同图翳误损神光取瘥难冷热先明虚与实调和四体持安然不然气闷违将息呕逆劳神翳却翻咳嗽振头皆未得多惊先服镇惊丸若求凉药银膏等用意临时体候看老翳细针粗薄嫩针形不可一般般病虚新产怀娠月下手应知将息难不雨不风兼告日清斋三日在针前安心定意行医道念佛亲姻莫杂喧患者向明盘膝坐提师腰带在心安针者但行贤哲行恻隐之情实善缘有血莫针须住手裹封如旧再开看忽然惊振
- 《仁术便览》:[卷四救急诸方]【紫金锭】
救自缢落水,死鬼,迷鬼,魇死,未经宿,心头温者,并宜冷水磨灌,即活一方治从高坠下,瘀血冲心欲死。用豆豉一大盏,水二钟煎服。若伤重不能言,取药不及,急劈开口,以热小便灌之。治吞针方有人误吞针在腹中,诸医不能治,煮蚕豆熟,同韭菜吃,针自出。一方一人鱼刺喉中,食韭菜,刺随下,干菜亦可。又方吃白糖随下。一方治搅肠沙,腹痛难忍。但阴沙腹痛,手足冷,看其身上有红点,以灯草蘸油点火烧之。阳沙则腹痛而手足暖,以针
- 《医说》:[卷八论医]医特意耳
甄权以母疾与弟立言究习方书遂为高医所撰脉经针方明堂等图传于时后以医显义兴许胤宗或劝其着书贻后世答曰医特意耳思虑精则得之脉之候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不能宣也古之上医要在视脉病乃可识病与药值唯用一物攻之气纯而愈速今之人不善为脉以情度病多其物以幸其功譬猎不知兔广络原野冀一人获之术亦疏矣一药偶得它味相制弗能专力此难愈之验也脉之妙处不可传虚着方剂终无益于世此吾所以不着书也(唐书本传)《医说》南宋张杲公元1127
- 诸脉证十五
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麤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病,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受气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眴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
- 气逆
气逆 病证名。 ①脏腑经脉之气逆乱失和之证。九气之一。《素问·举痛论》:“怒则气逆。”详见九气条。 ②火热之气逆乱上冲之证。《杂病源流犀烛·诸气源流》:“气逆,火病也。”“皆由火热上冲,气不得顺之所致也。然则治逆,惟有散火,而散火必先降气,气降则火自清,火清而逆自平也。”气逆亦可由痰壅、食积、形寒饮冷、上实下虚等因所致。参见气病等条。作者:
- 小儿哮喘
发生,尤以寒冷季节及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较多。其病机与肺、脾、肾有关,《保婴撮要》指出:“多因脾肺气虚,腠理不密,外邪所乘。”使肺失宣降所致。由于肺气根于肾,如哮喘延久,肾气虚衰,并可出现肾不纳气或上实下虚的症象。发作时治以平喘降逆、宣肺化痰为主,用定喘汤、五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桑白皮、细辛、生姜)。痰多者,配合涤痰汤加减以豁痰。缓解期,治宜调理脾肾,如异功散加黄芪、紫菀,或六味地黄汤加胡
- 大厥
大厥 厥证之一。卒然昏厥重症,状如暴死者。出《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类经·疾病类》解释其病机,谓血气并走于上则上实下虚,下虚则阴脱,阴脱则根本离绝而下厥上竭,是为大厥,所以暴死,若气极而反,则阴必渐回,故可复苏。如一去不反,则不能生。多见于脑血管意外(脑出血或脑梗塞)。作者:
- 《小儿药证直诀》:[卷上·脉证治法]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吐泻身温凉
不思乳食,大便青白色,乳食不消,此上实下虚也。更有兼见证。肺睡露睛、喘气。心惊悸、饮水。脾困倦、饶睡。肝呵欠、顿闷。肾不语、畏明。当泻,见儿兼脏,补脾,益黄散主之。此二证。多病于秋夏也。《小儿药证直诀》宋钱乙公元1032~ll13年
- 《奇效良方》:[卷之三十九香港脚门(附论)]香港脚通治方
治香港脚,虚弱上攻,阴阳交错,清浊不分,上实下虚,中满喘急,呕吐自汗。紫苏子(炒)半夏(汤洗)前胡浓朴(去皮,姜制炒)当归甘草(炙,以上各二钱)桂心(不见火)桔梗(各一钱半)上作一服,水二盅,生姜七片,红枣二枚,煎至一盅,食前服。虚甚者加炮附子黄各一钱。《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三香港脚总治]乌药平气汤
治香港脚上攻,喘满;及五脏偏胜,诸气不和,喘咳奔冲,坐卧不安,头晕脚弱,上实下虚。乌药(去木)人参白术川芎当归茯神(去木)甘草(炙)白芷木瓜干五味子紫苏子(各等分)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两枚,煎七分,去滓温服;或作细末,汤点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公元1174年
- 髋骨
髋骨 ①指环跳穴。《针方六集》列为环跳穴别名。 ②经外穴名。《类经图翼》:“髋骨,在膝盖上,梁丘旁外开一寸。主治两脚膝红肿痛,寒湿走注,白虎历节风痛,脚丫风痛,举动不得。”可斜刺或直刺0.5-1寸。艾炷灸3-4壮;或艾条灸5-15分钟。作者:
- 髋骨
髋骨 ①指环跳穴。《针方六集》列为环跳穴别名。 ②经外穴名。《类经图翼》:“髋骨,在膝盖上,梁丘旁外开一寸。主治两脚膝红肿痛,寒湿走注,白虎历节风痛,脚丫风痛,举动不得。”可斜刺或直刺0.5-1寸。艾炷灸3-4壮;或艾条灸5-15分钟。作者:
- 蝶转法
蝶转法 推拿手法名。该法用右手全掌贴附在病人脐部,缓慢、柔和地反复作顺时针方向的旋压,但手掌不移动。必要时左手可按在右手手背上以辅助用力。有温通气血,缓解胃痛等作用。作者:
- 甄权(541-643年)
甄权(541-643年) 唐代医家。许州扶沟(今属河南)人。与其兄甄立言皆因母病学医。后亦以医名,精针灸术,亦谙养生,获一百零三岁高龄,唐太宗曾亲临其家咨询药性,并视其饮食,赐以衣服、几杖,并授朝散大夫。其所著有《针经钞》、《明堂人形图》、《针方》及《脉经》,均未见行世。作者:
- 《本草经解》:[附余考证]附考
本草戾。未知何人撰。纲目云。即药性本草。甄权着也。甄权当唐太宗时。年一百二岁。帝临访药性。因上此书。按唐书权本传。贞观中权已百岁。太宗幸其舍。视饮食。访逮其术。擢朝散大夫。寻卒。年一百三岁。所撰脉经针方明堂等图。传于时。其弟立言亦精医。艺文志载甄权脉经一卷。针经钞三卷。针方一卷。明堂人形图一卷。甄立言本草音义七卷。又本草药性三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则药性属立言。然多一卷。恐并非立言本。纲目实指甄权
- 摩腹百遍却病延年
后进行,先排空大小便,摩腹时仰卧或站立均可,也可边缓行边摩腹,因人因时因爱好而异。二是摩腹时必须精神集中,排除一切杂念,意守丹田。三是掌握好摩腹的补、泻方法。左手按逆时针方向绕脐摩腹为补;右手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摩腹为泻。若是一般养生,将左手叠于右手背上,双手一起动作,宜柔和均匀,并有一定的渗透力。先揉摩胃脘部,以顺时针方向作120次,再向下移动至脐部也顺时针方向作120次;然后揉全腹,先顺时针方向作
- 《跌损妙方》:通用门第七
)炉甘石(二钱,薄荷水煮火)硼砂(八分)乳香蒙荠粉(各一钱,疑是荸荠粉)七厘散归尾红花桃仁大黄(酒浸)自然铜(醋七次,各一钱)麝香(五分)共为末,每服大人一钱二分,小儿七厘,陈酒送下,汗出为度。观音针方麝香(一钱)冰片(五分)硫黄(二钱)先将硫黄化,再将冰、麝入内,取起存冷为度。但有久损并核子,用此针即愈。莲叶散治瘀血腹胀用莲叶不拘多少,炒存性、研末,童便调一二服,大便下瘀血愈。若身弱气虚,用八珍
- 《外台秘要》:[卷第三十六]小儿误吞物方四首
。惟恐养儿时,母常带针,裸抱横儿体,针入儿肌肤中,儿纵觉痛啼呼。与乳卧息便止,遂成不觉,今因腹痛,摩之知耳,铁得土木湿,皆服温中汤,下心腹病瘥,后长大嫁,因产乳,不闻道针处为患,故记之。千金疗小儿吞针方。取磁石如枣核大吞之,其针立出。又误吞铁等物方。艾蒿一把锉,以水五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即下。肘后疗小儿误吞梅李方。以少许水灌小儿头,承其水与饮之,即出良。近效疗小儿误吞钱,在喉中,不出方。取麸炭末,
- 《外科启玄》:[卷之十二]疠风部
之则永远不复发。令出净风毒之气甚妙。于足大拇指筋骨缝间。以手指节约半寸长处艾灸三壮效。治喉闭乳蛾方冰片(一分)雄黄(一钱)山豆根(一钱)儿茶(一钱)青硼(五分)枯矾(五分)共为细末吹之如神。治喉闭神针方如死在须臾。药力不能救者。即以喉针针之。出尽恶毒紫血。顷刻即生。经云。治火如救火。信不诬矣。次宜吹点及服泻火药为妙。治蛇窠疮方用蜈蚣不拘多少。入真香油内瓷瓶收贮搽之。不二次即愈。亦治诸恶疮。治蜘蛛疮
- 《外台秘要》:[卷第八]杂误吞物方一十七首
一顿渐渐食尽,多食之,及钗便出。(《短剧》、《集验》、《千金》同千金作白糖)又方取水银一两分服之,钗便下去也,亦可以胡粉一两捣调之,分再服,食银令如泥也,若吞金银物在腹中皆服之,令消烊出也。又疗误咽针方取真吸针磁石末,酒白饮服一方寸匕,解曰,磁石特能吸取针,难云,今吞针哽在喉中,而服磁石末入腹耶,若含磁石口中者,或吸针出耳,二理详取其义焉。(《短剧》、《集验》、《千金》同出第二十九卷中)《外台秘要
- 《针灸神书》:[卷四·附方穴图]杂病穴道
,眼肿实时痊。绝骨外踝上,端取三寸放,横针寸五分,直透阴交上。曲骨横骨上,穴道毛际中,寸半施针灸,手法内相攻。吕细足内踝,骨上动脉寻,一寸量取入,横针透昆仑。风市膝外筋,垂手顺腿指,指尽点其穴,一寸针方许。血海足膝膑,内廉肉际分,垂手中指前,横针三寸应。膏肓在四椎,微下两旁边,各开三寸点,多灸禁针砭。百劳大椎骨,尖上刺三分,五劳七伤病,艾灸又加焚。至阳取七椎,骨尖上面持,三分针入穴,灸火助相陪。肺
- 《针灸集成》:[卷三]手少阴心经(共九穴)
虚损数欠少气遗溺肘臂肿痛妇人经血过多崩漏○治目眩头疼可灸七壮(神农经)疗心惊(玉龙赋)兼大钟治倦言嗜卧(百证赋)治欲言声不出懊及怔忡实则四肢重头腮面颊红声平仍欠数喉闭气难通则不能食暴喑面无容毫针微微针方信有神功(马丹阳)阴在掌后脉中去腕五分针三分灸三壮主治鼻衄吐血失音不能言霍乱胸中满洒淅恶寒厥逆惊恐心痛○止盗汗治小见之骨蒸(标幽赋)兼二间能疏通寒栗恶寒又兼后溪治盗汗之多出(百证赋)神门在掌后锐骨端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