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证

目录

1 拼音

shàng rè xià hán zhèng

2 英文参考

syndrome of upper heat and lower cold[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注解

上热下寒证为证候名。指泛指上部有热,下部有寒的证候[1]。出《灵枢·刺节真邪》。多为阳盛于上,阴盛于下。证见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亦指下元虚寒,阳气上越之证,证见足胫寒冷,而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又称戴阳,为虚脱证候之一。治宜急用白通汤回阳。

热证指由于六淫外邪引起或阳气亢盛而出现的热性证候[2]。即热邪侵袭,或阳气亢盛,以身热烦躁,面目红赤,唇红而干,咽燥口渴,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热性证候[2]。患者阳热有余或阴津不足[3]。《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热。”《医学心悟》:“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饮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多因外感火热之邪;或寒邪入里化热;或七情过激,郁而化火;或饮食不节,积蓄为热;或房室劳倦,劫夺阴精,阴虚阳亢所致[3]。临床主要表现发热喜凉、口渴饮冷、面红目赤、烦躁不宁、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3]。治宜清热泻火(或清热养阴)[3]。热证有表热证、里热证、虚热证、寒热证之分。

寒证为八纲之一[4]。指外感或内伤所致的寒性证候[4]。即寒邪侵袭,或阳虚阴盛,以恶寒,或畏寒,肢冷喜暖,口淡不渴,面白踡卧,分泌物、排泄物清稀,舌淡苔白,脉紧或迟等为常见症的寒性证候[4]。《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寒。”《医学心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寒也。”《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寒证有表寒证、里寒证、虚寒证、寒实证之分[4]

4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08.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60.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9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