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草

目录

1 拼音

shāng hán cǎo

2 《中医大辞典》·伤寒草

伤寒草为中药名,出自萧步丹《岭南采药录》[1]

2.1 别名

夜牵牛、寄色草、消山虎[1]

2.2 来源及产地

菊科植物夜香牛Vernonia cinerea (L.) Less.的全草或根[1]。分布福建、台湾、广西、广东、江西、湖南、云南、四川[1]

2.3 性味

苦,凉[1]

2.4 功能主治

功在清热,除湿,解毒、安神[1]

1.治感冒发热,咳嗽,急性黄疸型肝炎,腹泻,痢疾,神经衰弱,小儿夜尿[1]。煎服:15~30g[1]

2.捣敷疔疮肿毒,乳腺炎,毒蛇咬伤[1]

2.5 化学成分

地上部分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1]。全草尚含羽扇豆醇棕榈酸酯、二十八烷酸等[1]。根含香树脂醇及其乙酸酯、菜油甾醇等[1]。花含木犀草素及其7-葡萄糖苷、异荭草素、金圣草素[1]

2.6 药理作用

种子可作驱虫剂;叶有弱的抗菌作用[1]。浸膏对小鼠小肠推进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1]

3 《*辞典》·伤寒草

3.1 出处

《岭南采药录》

3.2 拼音名

Shānɡ Hán Cǎo

3.3 别名

夜牵牛、星拭草(《岭南采药录》),寄色草(《广州植物志》),返魂香(《广东中药》Ⅱ),消山虎(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假咸虾、枝香草(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3.4 来源

为菊科植物夜香牛的全草。夏、秋间采收全草,晒干。

3.5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茎直立,柔弱,少分枝,稍被毛。叶互生;具柄;披针形至卵形或倒卵形,长2~6厘米,宽1~3厘米,先端钝或短尖,边缘有浅齿,基部狭楔尖,下延至叶柄,两面疏被毛;近枝端的叶较狭而小。头状花序长约7毫米,宽约2.5毫米,排列成疏散的伞房花序;总苞片数列,锐尖,最外列较短;全部管状花,两性,约20朵,淡紫红色,花冠长于苞片2倍,先端5裂.瘦果圆柱形,长约2毫米,有线条,被毛,冠毛白色,多数。花期全年。

本植物的根(伤寒草根)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3.6 生境分布

生于旷地上。分布我国南部。产广东等地。

3.7 性状

干燥全草,茎长约15~60厘米,粗约3~5毫米,绿褐色,有纵皱纹,被淡黄色茸毛,质硬。叶多皱缩,或脱落,披针形至卵形或倒卵形,质脆。茎顶带有头状花序,花冠黄棕色,或结有瘦果,呈圆柱形,灰褐色,冠毛多数,白色。气微。以叶多、无杂质者为佳。

3.8 化学成份

含黄酮甙、酚类、氨基酸。

3.9 药理作用

种子可作驱虫剂;叶有弱的抗菌作用,但对疟原虫无效。

3.10 性味

《广东中药》Ⅱ:"性凉,味淡,一说味苦,性凉。"

3.11 功能主治

清热,除湿,解毒。治外感发热,急性黄疸型肝炎,湿热腹泻,疔疮肿毒。

①《岭南采药录》:"治外感发热,除湿热。"

②《广东中药》Ⅱ:"清热解毒,消肿拔毒,排脓。治湿热腹泻,并治乳疮,毒蛇咬伤。"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肝退热,安神镇静。治感冒发热,咳嗽,急性黄疸型肝炎,神经衰弱,失眠,小儿夜尿,疔疮肿毒。"

④《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治跌打扭伤。"

⑤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痢疾。"

3.12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3.13 摘录

《*辞典》

4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4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