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上工 (最后修订于2015/8/21 14:45:46)[共113字]
摘要:上工是古代对具有精湛医疗技术的医生称谓。《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上工十全九。”即指上工在治疗疾病时其治愈率可达90%。《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上工救其萌芽。”《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上工治未病。”......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针灸素难要旨》:[卷一难经]十八、上工下工治病
七十七难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滑氏曰∶见肝之病,先实其脾,使邪无所入,治未病也,是为上工。见肝之病,一心治肝,治已病也,是为中工。《灵枢》五十五篇曰∶上工刺其未生也,其次刺未盛者也,其次刺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
- 上工
上工 古代对技术精良的医生的称谓。出《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上工十全九”,即指上工在治疗疾病时其治愈率可达90%。作者:
- 中医药学院在北京首届“上工杯”学术演讲比赛中喜获佳绩
8月12日,在北京市中医管理局主办的首届“上工杯”中医药学术演讲比赛总决赛中,我校中医药学院选派的选手罗容获得青年组第二名,马赟获得中年组第四名,2位参加复赛的选手赵晖、张净秋获得优秀奖,中医药学院获得单位组织奖。罗容老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生动的实例讲述了“道地药材的‘地道’”,她的讲演获得了在场的全体专家和观众的好评。马赟以“走进中医、走进生活”为题,从“以人为本”的角度阐述了中医学的特色,生动
- 上工治未病,新诊断技术让预防老年痴呆成为可能
生抗体表征的变化可以作为揭示疾病存在的生物标记物。近日,美国罗文大学骨科医学院的RobertNagele博士等研究人员就通过这一理论发现对血液中一个抗体水平变化的检测可预测老人痴呆症病症是否会发生。上工治未病,这一检测技术的发现为阿尔茨海默症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提供了可能。雷诺陪你读新闻:我对阿尔茨海默症血液抗体检测技术印象最深,放在了头条。原因之一,上工治未病。新的诊断技术为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提供
- 《针灸集成》:[卷一]针有上工中工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曰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肝之邪也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难经)《针灸集成》清·同治十三年廖润鸿公元1874年
- 《吴医汇讲》:[卷二]《金匮》上工治未病一节辩
此节诸家注释,皆随文敷衍,惟尤在径以“酸入肝”以下十五句,谓“疑非仲景原文,后人谬添注脚,编书者误收之也。细按语意,‘见肝之病’以下,是答“上工治未病”之辞,“补用酸”三句,乃别出肝虚正治之法,观下文“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意可见矣。烈谓在泾所云注脚之说,可称千古只眼,惟是此节专为“治未病”而设,“补用酸”三句,非皆肝虚之治,兼出实脾之法,盖言肝若虚者,用酸补之,若实者,用焦苦补火以助土,
- 《难经正义》:[卷六]七十七难
七十七难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灵枢·逆顺篇》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形之盛者也,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 《高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
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遣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旧本俱列本篇第二条。余玩其文义。确是开章语气。且有内外因。及不内不外之病由。然后有上工之问。并启色脉诊法。如后文所云。故特僭移于篇首焉。)五常。即五行。其名本内经五常政论来。东方生气。动而为风。人禀东方之生气而生。故曰因风生长。风又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故曰亦能害生。生害而广言万物者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一]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黄帝曰。高下有度乎。岐伯曰。身半以上者。邪中之也。身半以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此篇论脏腑阴阳色脉气血。皮肤经脉外内相应。能参合而行之。可为上工。邪气者。风雨寒暑。天之邪也。故中人也高。湿乃水土之气。故中于身半以下。此天地之邪。中于人身。而有上下之分。然邪之中人。又无有恒常。或中于阴。或中于阳
- 瑞士科学家称笔记本电脑可“烤伤”皮肤导致男性不育
你是否有将笔记本电脑放在腿上工作的习惯?是否长时间保持这一姿势后感觉腿部发烫?瑞士医疗人员10月4日在医学期刊《儿科学》上撰文指出,经常将笔记本电脑放在腿上可能引发“烘烤皮肤综合征。文章说,由于长时间处于热源下,患者腿部皮肤会出现不寻常的斑点。文章援引一个病例说,一名12岁男孩喜欢将笔记本电脑放在腿上打电脑游戏。尽管已经感觉到腿部发烫,男孩却依然将电脑放在腿上,导致左腿局部皮肤逐渐发黑
- 《难经正义》:[卷一]十三难
之脉者,病即自已。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已,愈也。参,合也。经言,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卷四]人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勿能害也。朱永年曰。日避者。候太一徙居中宫之日而避之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身之虚。血气虚也。天之虚。虚乡之邪风也。两虚相感。故邪气至骨。而入伤五脏。上工调其九候而救之。始勿能伤害其性命。)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天忌者。谓太一徙居中宫。乃天道所当避忌之日。太一、北极也。斗杓所指之辰。谓之月建。即气令所
- 以人为中心的质量管理
服务工作重点是抓预防。根据潘总指示,我们从1986年开始,提出下工序是上工序用户、上工序要为下工序服务,广大的消费者是我们的用户,冰箱维修部门把消费者反映的产品质量问题在产品开发、现场生产中改进,防止质量事故的发生。 1992年开始,我们推行双满意创五优活动,在生产流程上,上工序的产品和服务让下工序满意,从管理环节上,部门的工作让分厂、车间满意,公司的产品让顾客满意,每个部门要确定自己的用户,并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二十三·九针之三]量顺刺
者,血气泄甚大虚,故不可刺之也。)无刺浑浑之脉,(浑浑,浊乱也。凡候脉浊乱者,莫知所病,故不可刺也。)无刺病与脉相逆者。(形病脉不病,脉病形不病,名曰相反。逆,反也。)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内外二邪虽有,未起病形,刺之以为上工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已成微病,未为盛者,刺之以为上工者也。平按∶未盛《甲乙》作未成。)其次,刺其已衰者;(病虽已衰,未即能愈,刺之以为中
- 《医门法律》:[卷一一明合色脉之法]合色脉论(附律一条)
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是出色脉以参合于视息听声,相时而求病所在之高下中外矣。精矣!微矣!要未可为中人以下者道也,是以有取于上工、中工、下工三等。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故云∶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又根本枝叶之分矣。然必能参合三者而兼行之,更为本末皆得之上工也。合之维何?五脏之色,在王时见者∶春苍、
- 段逸山:“治未病”的本旨及其文化内涵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强调“圣人“治未病,莫等疾病形成而治之。《灵枢·逆顺》则将“治未病与上工联系在一起:“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认为“刺未盛、“刺已衰属于上工“其次而又“其次‘的作为,唯
- 《灵素节注类编》:[卷九]治法准则总论
人,终于自害,斯报应必然之道也。虽其本心,原欲愈人之病,而学术不明,肆意自用,杀人于冥冥中而不觉,乌得无罪?薄乎云尔!日积月累,薄者浓矣,故曰择术不可不慎也。欲求寡过,非潜心力究圣经理法不可。经曰∶上工治病十全九,下工治病十全六。迨今之世,有能十全六者,亦可以功过相抵,吾将称之为上工也。古之所谓上工者,不可得而见之矣。以故汇集经语,以为方脉家治法准则。苟志于仁者,当三复而不可忽也。自今以后,惟方制
-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卷七]逆顺第五十五
。与其方盛之未可刺也。与其已过之不可刺也。黄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逢叶彭)此
- 健康快车送光明千里承载“人民”情
——人民医院第七次参与健康快车活动2009年3月13日,卫生部国际合作司王司长和我院王杉院长、陈红书记、陈红松副书记等院领导,为人民医院即将在健康快车上工作的各位医务人员举行了饯行会。会上,王司长强调“健康快车”是我国复明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卫生体系的一面旗帜,它为处理我国的“可避免盲”做出了巨大贡献。相信我院医务人员一定能圆满完成任务。我院王杉院长着重提到,我院医护人员将秉承院训宗旨,发
- 《中国医籍考》:[卷五十八]方论(三十六)
此案不可动也。秦越人张仲景皇甫谧杨上善。导其源而益显。张洁古刘河间王海藏李东垣。畅其流而大明。末流稍分。人自为师。家自为学。能杀生人。而不能起死人,黄帝告雷公以十全。周礼医师。亦言十全为上。灵枢言。上工十全其九。中工十全其七。下工十全其六。岐伯言。上工救病于萌芽。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彼所谓中工。皆今之上工也。周礼。十失四为下。在今犹为中工。中工之所不失者。亦幸得之。案不足录。上工之案。则其可存
- 中医药学院举办首届中医药学术演讲比赛
为迎接北京市中医药界举办的“上工杯”中医药学术演讲比赛,并鼓励和鞭策广大教职工爱岗敬业、献身教育事业和学校的建设发展,7月8日,中医药学院举办了“上工杯”中医药学术演讲比赛初赛。齐昉副校长、原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副秘书长、现任中医药杂志编辑部主任黄毅老师、中医药学会学术部主任刘刚老师受邀观摩了比赛。比赛中,10名选手以“中医药科学普及与创新”为主题,围绕中医药科学文化知识的普及、传承、弘扬,全民化健
-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卷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十三首、脉证三条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
- 《内经评文》:[卷八]逆顺第五十五
明知病之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黄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如此短幅通体
- 《医宗金鉴》:[卷二]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气正则不受邪,不正则邪乘之;天气正则助其生长,不正则害之。人气不正者,由七情动中,服食不节,房欲过度,金刃虫兽,伤其气血,尽足以受病也。天气不正者,由四时不和,八风不常,尽足以伤万物也。@@@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人心,甘
- 《八十一难经》:[从六十九难至八十一难论针法]七十七难
七十七难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八十一难经》西汉末秦越人扁鹊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 《金匮要略浅注》:[卷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病不外邪正虚实。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是邪正统于虚实中也。)夫(上工)治未病者。见肝(邪)之(为实)病。知(已病之)肝(必)传(未病之)脾。当先实脾。(若春之三月。夏之六月。秋之九月。冬之十二月。)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所以然者。脏病惟虚者受之。而实则不受。脏邪惟实则能传。而虚则不传也。)中工不晓(邪实则)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先)实(未病之)脾。惟治(其
- 七十七难
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 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作者:扁鹊
- 治未病应认清三个理念
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预防学,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内容。善于治未病的医生称为“上工,而仅能治已病的医生称为“中工或“粗工。治未病学的基本理念是:天人相应观、形神合一观和动态平衡观。 天人相应观 “天人相应,即顺应四时、顺应昼夜、顺应日月变化的观点。四时阴阳的变化,乃自然界万物发生、成长、壮大、衰老、死亡的根本因素。
- 逆顺第五十五
可刺,与其未可刺,与其已不可刺也。黄帝曰:候之奈何?伯高曰: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黄帝曰:候其可刺奈何?伯高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 《金匮要略心典》:[卷上]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 社区全科团队卫生服务运作效果与发展思考
妇新生儿访视等都有序进行,显示出社区全科团队卫生服务的萌芽状态和强盛的生命力,在社区受到居民欢迎和期待。4发展前景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是不会一帆风顺,社区全科团队卫生服务也不例外,如何健康发展和提升工作内涵?它没有参照模式和经验借鉴,必须认真探索和实践。为此,长江路社区服务中心今年5月~6月在社区进行了《居民卫生服务需求》问卷征询。近1500份居民征询反映显示:知道全科团队卫生服务责任医护人员的
- 《难经集注》:[卷之五]用针补泻第十三(凡十三首)
取气。卫者、阳也。故从卫取气。方其补也。当泻之时。从荣置气。荣者。阴也。故从荣置气。置荣而后泻之。阴阳有余不足。当先补其不足。然后泻其有余。故得荣卫通行。即是持针之要妙。故言其要也。七十七难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丁曰。素问曰。春胜
-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五·色脉]诊气色法第一
间及少阴分肉之间;气血之输在于诸经络脉,气血留居则盛而起;筋部无阴阳左右,唯疾之所在;骨之属骨空之间,所以受津液而溢脑髓。若取之者,必须候病间甚者也,间者,浅之少之,甚者,深之多之。随变而调之,故曰上工。经言∶知一脏为下工;知二脏为中工;参而知之为上工。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六,下工十全三,此之谓也。雷公问曰∶人有不病而卒死者,何以知之?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雷公问曰∶病少愈而卒死者
-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卷一]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正,人气正则不受邪,不正则邪乘之;天气正则助其生长,不正则害之。人气不正者,由七情动中,服食不节,房欲过度,金刃虫兽,伤其气血,尽足以受病也。天气不正者,由四时不和,八风不常,尽足以伤万物也。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
- 《千金翼方》:[卷第十·伤寒下伤寒宜忌第四]忌刺第十二
大怒无刺新内无刺大劳无刺大醉无刺大饱无刺大渴无刺大惊无刺无刺之热,无刺渌渌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上工刺未生,其次刺未盛,其次刺其衰,工逆此者,是谓伐形。《千金翼方》唐·开耀二年孙思邈公元682年
- 精研细读品《金匮》
精研细读,《金匮要略》作为“治杂病之宗”。是中医临床必须熟读精研的最基础典籍。从全书来看,应从第一篇中领会仲景提出的辨证论治原则和总纲。治未病概念,把《内经》中“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念具体化,用临证举例概括为“养慎”、早治和防传。养慎是对病人的告诫,早治和防传则是医师辨证论治的技巧。没有人会愿意当中工,甚至下工,因而应当熟
- 针灸养生介绍
中国古代人民很早以前就采用针灸方法保健强身。在《黄帝内经》中称掌握针灸保健技术的医生为“上工”,《灵枢·逆顺》中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到了唐代,针灸保健已占有相当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论述了许多针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执中著的《针灸资生经》里,记载了用针灸预防多种疾病,如刺泻风门背不发痈疽等。明代医家亦倡导针灸保健,高武在《针灸聚英》里说:“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逆
- 《针灸集成》:[卷一]用针宜审顺逆
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故曰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此之谓也(灵枢)○刺不知逆顺其邪相搏满而补之则阴阳四溢肠胃充郭肝肺内阴阳相错虚而泻之则经脉空虚血气枯竭肠胃HT僻皮肤薄着毛腠夭焦子之死期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气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灵枢)《针灸集成》清·同治十三年廖润鸿公元1874年
- 治未病范畴包含亚健康
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这里的“治未病是指在疾病初发之际,症状轻微不明显时(热病首先通过面色赤表现出来),就及时予以治疗。又如《灵枢·逆顺篇》指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未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衰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势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 《灵枢识》:[卷五]逆顺篇第五十五
鼍鼓逢逢是也。刺法曰马云。三句及下方其盛也四句。又见素问疟论。、音靠。诗板篇。多将。朱注云。炽、盛也。张云。、热之甚也。漉漉、汗之多也。浑浑、虚实未辨也。病与脉相逆。形证阴阳不合也。是皆未可刺者也。上工(止)与脉相逆者也甲乙。未盛、作未成。袭者也。盛者也。并无也字。张云。未生者。治其几也。未盛者。治其萌也。已衰者。知其有隙可乘也。是皆可刺者也。刺其方袭者。不避来锐也。与其形之盛者。见其外不知其内也
- 产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人可以依赖的、最重要的内在资源[1]。护士是为人们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置身于特殊的职业环境,面对的是生理和心理都存在一定问题的人群,再加上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压力,护士群体较一般人群有更高的紧张体验。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往往会使人产生疲惫感,影响护理工作的质量[2]。相关文献对于医院特殊科室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报道比较多,对于产科病房普通护士研究较少,为了解产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探索预防及调节
- 《伤寒悬解》:[卷二脉法下编]脉法七十五
问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愿闻其说师曰病家人请云病患若发热身体疼病患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其愈也假令病患云腹内卒痛病患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其愈也发热身痛自卧是表病也诊脉沉迟知表病瘥也以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不浮大而反沉迟故知其愈也腹痛是里病也诊脉浮大知里病瘥也以里有病者脉当沉细今不沉细而反浮大故知
- 《类经》:[三十卷会通类]八、论治
天下。(经络十二。)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针刺九。)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脉色二十五。)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针刺十三。)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七,下工十全六。(脉色十七。)粗工凶凶,以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复起。(论治十七。)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
- 调气
调气 ①治法之一。谓调理气机。《灵枢·卫气失常》:“随变而调气,故曰上工。”包括行气、降气等法。药物如枳壳、厚朴、香附、砂仁、陈皮等理气药。 ②针刺术语。运用针刺补泻调节气机,增强抗病能力,恢复健康。《灵枢·官能》:“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络,尽知其会。”作者:
- 全
全 ①完备,无缺无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 ②保全。《素问·上古天真论》:“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 ③治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上工十全九。” ④痊愈。《素问·腹中论》:“须其气并而治之,可使全也。”作者:
- 《灵枢》“解结”新解及临床发挥
行,且效果显著。未病之前,运用各种适合的“解”法,加强人们的养身摄生,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抗御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循经辨穴进行早期诊断,施行“解结”诸法,早期治疗,防止疾病的蔓延传变,所谓“上工救其萌芽”。《素问·刺热篇》曰:“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逆顺》曰:“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劢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
- 中医寻根
古代将医生分为四大类: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者称为上工(或良工),一般者称为粗工,低下者称为庸工,狡诈不轨者称为谬工。我认为这个标准也很适用于当今。 医生这个行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虽与人命攸关,但始终处于十分卑微的境地,在三教(儒释道)九流(各种职业)中,处于末流,与巫并列。但是古代的知识精英竟发出了这样的誓言:“不为良相,即为良医。”所以那些上工基本上都出自这个层次。他们以治病救人为神圣的职
- 《外科启玄》:[卷之三]明疮疡发表攻里通变论
夫疮之始生。有表复有里。表里相兼。当诊其脉。浮沉之间。别其表里之虚实。有表多而里少。有里多而表少。以防风通圣散千金漏芦汤内当消息。表里多少而药亦随之表里多少。加减得宜。可为上工也已矣。《外科启玄》明申斗垣公元1604年
- 《外科启玄》:[卷之十]明痘虚实寒热论
小儿肤体。受之父母。气血壮弱。禀在胎元。痘之毒热。自里而达于表。表者气分也。气之虚者。灰白平陷。治宜补气。气之实者。热之壅甚。出不快。此表实。治宜发表。在里者血分也。红肿紫。二便秘涩。用药少疏利。于中和止之为上工也。《外科启玄》明申斗垣公元1604年
- 《类经》:[二十二卷针刺类]五十六、贵贱逆顺
(损其不足,故病如此。HT,畏怯也。辟,邪僻不正也。薄着,瘦而涩也。夭,短折也。予,与同。HT,丑涉切。辟,僻同。,焦同。)故曰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故曰上工平气,中工乱脉,下工绝气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上工知阴阳虚实,故能平不平之气。中工无的确之见,故每多淆乱经脉。下工以假作真,以非作是,故绝人之气,危人之生也。)必审五脏变化之病,五脉之应,经络
- 中医针灸养生介绍
中国古代人民很早以前就采用针灸方法保健强身。在《黄帝内经》中称掌握针灸保健技术的医生为“上工”,《灵枢·逆顺》中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 到了唐代,针灸保健已占有相当位置,如在《千金要方》中,就论述了许多针灸方面用以保健的材料。宋代王执中著的《针灸资生经》里,记载了用针灸预防多种疾病,如刺泻风门背不发痈疽等。明代医家亦倡导针灸保健,高武在《针灸聚英》里说:“无病而先针灸曰逆,逆,未至而迎之也。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