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都

目录

1 拼音

shàng dōu

2 概述

上都为经外奇穴名,为八邪之一[1]。出《奇效良方》:“上都二穴,在手食指、中指本节岐骨间,握拳取之。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

3 上都穴的定位

上都位于手食指、中指本节后岐骨间,微握拳取之[2]。左右计2穴[2]

4 上都穴主治病证

上都主治手臂红肿[2]

5 刺灸法

一般斜刺0.3~0.5寸;可灸[2]

6 关于八邪

八邪为经外奇穴名(bāxié EX-UE9)[3][4]。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医经小学》列作奇穴。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4]。别名八关(《景岳全书》),从桡侧向尺侧方向依次称大都、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八邪穴有祛风通络,清热解毒的作用。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麻木疼痛,咽痛,齿痛,疟疾,头痛,项强,手臂红肿,鹅掌风,类风湿关节炎,头风等。

6.1 拼音

bāxié

6.2 代号

EX-UE9

6.3 八邪的别名

八关(《景岳全书》)

第1、2指间者又称为“大都”,其他依次分别称为“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5]

6.4 出处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

《医经小学》列作奇穴。

6.5 八邪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八邪穴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5][6]

八邪穴位于手背第1~5指间的缝纹端取穴,每手4穴,两手共8穴[6]

八邪穴位于手背各指缝上,当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7]。《奇效良方》:从桡侧向尺侧方向依次称大都、上都、中都、下都。

经外奇穴八邪的位置

经外奇穴八邪的位置

6.6 八邪取穴方法

患者握拳取穴。

微握掌,在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取穴[7]

6.7 八邪穴穴位解剖

八邪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骨间肌。分布有桡神经浅支和尺神经指背支。

6.7.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拇收肌(八邪1)和骨间肌(八邪2、3、4)[7]

6.7.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桡神经浅支的手背支、尺神经手背支和手背静脉网分布,深层有尺神经肌支和掌背动脉分布[7]

6.8 八邪穴的功效与作用

八邪穴有祛风通络,清热解毒的作用。

6.9 八邪穴主治病证

八邪穴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麻木疼痛,咽痛,齿痛,疟疾,头痛,项强,手臂红肿,鹅掌风,类风湿关节炎,头风等。

八邪穴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背肿痛[7]

八邪穴主治手指关节麻木疼痛、手背肿痛、头项强痛、咽痛、齿痛、目痛,疟疾、烦热、毒蛇咬伤等[7]

八邪穴主治烦热、目痛、头痛、项强、咽痛、牙痛、手指麻木、毒蛇咬伤、手臂红肿等[7]

八邪穴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鹅掌风,类风湿关节炎;头风,咽痛,齿痛,目痛;烦热,疟疾,毒蛇咬伤[8]

6.10 八邪穴的配伍

八邪配曲池、内关、阳池、合谷、外劳宫、足三里、中脘、悬钟、陷谷,治多发性神经炎[8]

八邪配外关、阳池,治鹅掌风。③配后溪、三间,治手指麻痛[8]

八邪配外关,治手指麻木[8]

八邪配阳池,治鹅掌风[8]

6.11 刺灸法

6.11.1 刺法

斜刺0.5~0.8寸[8][8],局部胀痛[8],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8]

斜刺0.5~1寸[8]

一般向上斜刺0.5~1.0寸[8]

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8][8][8][8]

针刺八关(八邪)穴出血的方法名为八关大刺[8][9]。《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

6.11.2 灸法

可灸[9][9]

6.12 文献摘要

《奇效良方》:八邪八穴,在手五指歧骨间,左右手各四穴。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际,握拳取之,可灸七壮,针入一分,治头风牙痛;其二上都二穴,在手示指中指本节歧骨间,握拳取之,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环指本节歧骨间,又名液门也,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四下都二穴,在手环指小指本节歧骨间,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本在液门下五分,治手背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两手共八穴,故名八邪。

《中国针灸学》:八邪,手五指歧缝间。针五分。主治手臂红肿。

7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2.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50.
  3. ^ [3]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5.
  4. ^ [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 ^ [5]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00.
  6. ^ [6] 孙国杰主编.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7.
  7. ^ [7]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
  8. ^ [8] 王民集,朱江,杨永清主编.中国针灸全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400-401.
  9. ^ [9]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