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黄

目录

1 拼音

shān dà huáng

2 英文参考

franzenbach rhubarb root and rhizom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山大黄

山大黄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为《本草经集注》记载的酸模之别名[1]

3.1 别名

山大黄、当药、山羊蹄[2]

3.2 来源及产地

蓼科植物酸模Rumex acetosa L.的根或全草。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2]

3.3 性味

酸、苦,寒[2]

3.4 功能主治

凉血,解毒,通便,利尿,杀虫[2]

1.治吐血,便血,内痔出血,热痢,便秘,淋病,小便不通,目赤。煎服:9~15g[2]

2.治疥疮,疔疮,神经性皮炎,湿疹,汗斑,捣汁涂;癣疮,醋磨涂[2]

3.5 化学成分

根含大黄酚、大黄素、大黄酚苷、金丝桃苷、鞣质等。果实含槲皮素、金丝桃苷。全草还含酸模素(Nepodin)、牡荆素、桃苷、酸性草酸钾、酒石酸、维生素C等[2]

3.6 药理作用

水提取物在体外对某些常见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2]

4 《中华本草》·山大黄

4.1 出处

出自《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

4.2 拼音名

Shān Dài Huánɡ

4.3 别名

唐大黄、台黄、土大黄、峪黄、籽黄、北大黄、大黄、格西古讷、野大黄、酸酸草、黄古卵子、苦大黄、华北大黄、祁黄、庄黄

4.4 来源

药材基源:为蓼科植物波叶大黄的根及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eum franzenbachii Munt.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切片,晒干。

4.5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达1m以上。根茎肥厚,表面黄褐色。茎粗壮,直立,无毛,常不分枝,中空。基生叶有长柄;叶片卵形至卵状圆形,长10-16cm,先端钝,基部心形,边缘波状,下面稍有毛;茎生叶具短柄或无柄,托叶鞘长卵形,暗褐色,抱茎。圆锥花序项生,花小,多数,白绿色;苞小,肉质,内有3-5朵小花;花梗中部以下有一关节;花被片6,卵形,2轮,外轮3片较厚而小;雄蕊9;子房三角状卵形,花柱3。瘦果具3棱,有翅,基部心形,具宿存花被。花期夏季。

4.6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石隙、草原。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及湖北等地。

4.7 性状

性状鉴别 根及根茎呈不规则类圆柱形,上端较粗,下端稍细,长5-10cm,直径1.5-5cm。栓皮多已刮去,表面红褐色而黄,无横纹,质坚而轻。断面无星点,有细密而直的红棕色射线。新断面黄至棕红色,在紫外光下,显蓝紫色荧光。气微,味苦、涩。

显微鉴别 根及根茎横切面与大黄不同点:射线细胞1列,本品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及淀粉粒。簇晶直径17-85μm,淀粉粒直径3-17μm。

理化鉴别 本品新断面在紫外灯下,显蓝紫色荧光。

4.8 化学成份

波叶大黄根及根茎含总蒽配1.11%,其中以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为甙元的结合型蒽配1.05%,游离型为0.06%,还含食用大黄甙(rhapontin)及大量鞣质[1]。

4.9 药理作用

1.抗氧化作用 本品水提取物有较强的抗超氧负离子自由基的作用,作用强度超过三种正品大黄及其他非正品大黄。其所含食用大黄甙(即上大黄甙)也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1]。

2.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本品水提取物对胶原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有较弱的抑制作用,其IC50为.30mg/ml[2]。

3.其他作用 本品无致泻作用[3],本品所含蒽醌类成分

4.10 性味

苦;性寒

4.11 归经

胃;大肠经

4.12 功能主治

泻热解毒;凉血行瘀。主湿热黄疸;痢疾;经闭腹痛;吐血;衄血;跌打瘀痛;痈肿疔毒;口舌糜烂;烧烫伤

4.13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研末。外用:适量,研末撒;或调敷。

4.14 注意

《中国沙漠地区药用植物》:体虚及胎前、产后忌用。

4.15 各家论述

1.《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泻实热,破积滞,行瘀血。治黄疸,便秘,经闭,痈肿疔毒,烧烫伤。2.《内蒙古中草药》:泻实热,通大便,破积滞,行瘀血。(生用峻下,炒用缓下,炒炭止血)。治大使热结,痄腮,内外诸痈,跌打损伤,汤火伤,瘀血肿痛,吐血,衄血。

4.16 摘录

《中华本草》

5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88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