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淋

目录

1 拼音

shā lín

2 英文参考

urolithic stranguri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ony strangur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stony strangury[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stranguria caused by urinary ston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砂淋为病名[1]。见《中藏经·论淋沥小便不利》。又名砂石淋(见《世医得效方》卷第八),即石淋(stony strangury)[1]

石淋(stony strangury)为病名[2]。诸淋之一[2]。又称砂淋(《中藏经·论淋沥小便不利》)、沙石淋(见《世医得效方》卷第八)。是指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腰腹绞痛难忍为主要表现的为淋证[3]。多因下焦积热、煎熬水液所致[3]。湿热蕴结,酿而成石,故尿中带有砂石,排尿堵塞,刺痛难忍或少腹绞痛,或呈血尿[4]

《中藏经·论淋沥小便不利》:“砂淋者,腹脐中隐痛,小便难,其痛不可忍,须臾从小便中下如砂石之类,有大者如皂子,或赤或白(一作黄),色泽不定。”

砂淋相当于西医的泌尿系结石[4]

4 砂淋的病因病机

砂淋多因下焦积热、煎熬水液所致[4]

《诸病源候论·石淋候》:“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沙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成淋,其病之状,小便则茎里痛,尿不能卒出,痛引少腹,膀胱里急,沙石从小便道出,甚者塞痛令闷绝。”

5 砂淋的症状

砂淋患者尿中时挟砂石,小便艰涩,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少腹拘急,或腰腹绞痛难忍,痛引少腹,尿中带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若病久砂石不去,可伴见面色少华,精神萎顿,少气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脉细而弱,或腰腹隐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带数。[5][6][7]

《张氏医通·淋》:“石淋者,脐腹隐痛,小便难,痛不可忍,溲如砂石,或黄赤或浑浊,色泽不定,正如汤瓶久受煎熬,底结白碱,宜清其积热,涤其砂石。”

6 证候分析

湿热蕴结下焦,日久成石:湿热下注,煎熬尿液,结为砂石,故为石淋。砂石不能随尿排出,则小便艰涩,尿时疼痛;如砂粒较大,阻塞尿路,则尿时突然中断,并因阻塞不通而致疼痛难忍,结石损伤脉络,则见尿中带血;初起阴血未亏,湿热偏盛,故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或带数。久则阴血亏耗,伤及正气,或为阴虚,或为气虚,而表现为虚实挟杂之证,阴虚者,腰酸隐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带数;气虚者,面色少华,精神萎顿,少气乏力,舌淡边有齿印,脉细而弱。[7][7][7]

7 砂淋的辨证分型

7.1 石淋·下焦湿热证

石淋·下焦湿热证(stony strangury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lower jiao[7])是指湿热蕴积下焦,以腰腹绞痛,小便涩痛,尿中带血,或排尿中断,刺痛难忍,大便干结,身热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石淋证候[8][8]

7.2 石淋·下焦瘀滞证

石淋·下焦瘀滞证(stony strangury with pattern of qi stagnation and blood stasis in lower jiao[8])是指下焦血瘀气滞,以腰痛发胀,少腹刺痛,尿中夹血块或尿色暗红,解时不畅,舌紫暗或瘀斑,脉细涩等为常见症的石淋证候[8][8]

7.3 石淋·肾气虚证

石淋·肾气虚证(stony strangury with kidney qi deficiency pattern[8])是指肾气不足,气化不利,以腰腹隐痛,排尿无力,少腹坠胀,神倦乏力,甚则颜面浮肿,畏寒肢冷,舌淡胖,脉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石淋证候[8][8]

7.4 石淋·肾阴虚证

石淋·肾阴虚证(stony strangury with kidney yin deficiency pattern[8])是指肾阴亏虚,虚火内生,以腰腹隐痛,排尿无力,头晕目眩,耳鸣,心烦咽燥,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石淋证候[8][8]

8 砂淋的治疗

8.1 治法

砂淋治宜清热利湿,通淋排石[8]

砂淋治宜清热利尿,通淋排石[8]

8.2 方药治疗

8.2.1 方一

砂淋可用石苇散[备注]石苇散(《证治汇补》):石苇、冬葵子、瞿麦、滑石、车前子作为主方进行治疗。石苇散有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的功效,并可加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等以加强排石消坚的作用。腰腹绞痛者,可加芍药、甘草以缓急止痛。如见尿中带血,可加小蓟草、生地、藕节以凉血止血。如兼有发热,可加蒲公英、黄柏、大黄,以清热泻火。如石淋日久,证见虚实夹杂,当标本兼顾,气血虚亏者,宜二神散[备注]二神散(《杂病源流犀烛》):海金砂、滑石合八珍汤[备注]八珍汤(《正体类要》):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白芍药、川芎、熟地黄、生姜、大枣;阴液耗伤者,宜六味地黄丸[备注]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诳直诀》):熟地黄、山药、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合石苇散[备注]石苇散(《证治汇补》):石苇、冬葵子、瞿麦、滑石、车前子[8]

8.2.2 方二

主方:石苇散(李用粹《证治汇补》)

加减处方:石苇、冬葵子、瞿麦、车前子各15克,金钱草、滑石各30克,海金砂、木通、鸡内金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若尿血者,加小蓟、藕节各30克、生地黄15克。兼发热者,加蒲公英30克、黄柏、大黄各12克。病久气虚者,加黄芪20~30克。

8.2.3 中成药

石淋通片,每次5片,每日3次。

8.2.4 单方验方

金龙排石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鸡内金、生甘草梢各9克,金钱草、滑石、白芍各30克,怀牛膝、广地龙各12克,火硝6克(冲服),硼砂4克(冲服),茯苓15克,泽泻、车前子各10克。水煎服。

8.3 饮食疗法

8.3.1 推荐食材

砂淋患者建议食用车前子、车前草、金钱草、鸡内金、蒲公英、槐花、茯苓、薏苡仁、赤小豆等[8]

8.3.2 推荐食疗方

1.通淋排石汤:车前子15~30g,小蓟16~30g,生甘草梢10g,鸡内金15~30g,藕节100g,冬瓜皮50g,将以上食物放人锅内煎煮30分钟以上,食用煎煮后的汁液。[8]

2.清热茶:金银花10g,槐花10g,泡水代茶饮。[8]

3. 金钱苡仁茶:金钱草50克,薏苡仁60克,鸡内金20克,水煎取汁,加适量白糖代茶饮用。

8.4 针灸治疗

8.4.1 方一

[8]

选穴: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穴为主。取膀胱俞、中极、秩边透水道、委阳、然谷。淋证以膀胱气机不利为主,故取膀胱俞、中极以疏利膀胱气机。秩边透水道、委阳、然谷具有通淋排石止痛之功。

随证配穴:结石而致腰腹急痛甚者,加刺水沟。阴虚者,加刺肾俞、太溪。气虚者,加刺足三里、气海。

刺灸方法:针用平补平泻法。

8.4.2 方二

取膀胱俞、中极、阴陵泉、行间、太溪等穴为主[8]。石淋加委阳、三焦俞、然谷[8]

8.5 艾灸疗法

[9]

选穴:委阳、肾俞、膀胱俞、三焦俞、三阴交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5分钟,以局部红晕灼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平时可以配合排石药与针灸治疗。

9 关于淋证

淋证(stranguria[9][10])为病名[10][11]。是指以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的统称[11][11]。又称淋沥[11]

淋证的病因以膀胱湿热为主,病位在肾与膀胱,初起多邪实之证,久病则由实转虚,亦可呈现虚实夹杂的证候,其临床症状有二类,一类是膀胱气化失司引起的证候;一类是各种淋证的特殊症状,前者是诊断淋证的依据,后者是区别不同淋证的特征。应与淋证进行鉴别的病证有癃闭、尿血、尿浊等。[11]

根据病因病机和症状不同,淋证分为热淋、石淋、气淋、血淋、膏淋与劳淋六种类型,在辨证时,除要辨明不同淋证的特征外,还要审察证候的虚实。初起湿热蕴结,以致膀胱气化失司者属实,治宜清热利湿通淋,佐以行气。病久脾肾两亏,膀胱气化无权者属虚,治宜培补脾肾。虚实夹杂者,宜标本兼治。并根据各个淋证的特征,或参以止血,或配以排石,或佐以泄浊等。针灸治疗本病急性期可迅速缓解疼痛。对尿路中、下段结石,针刺后排石效果较好,而尿路上段和肾盂、肾盏部位的结石则应采取综合疗法。若淋证并发严重感染,肾功能受损,或查知结石体积较大,针灸难以奏效,则采用其他疗法。患膏淋、劳淋而气血虚衰者,应适当配合中药以补气养血。[11][11]

各种淋证之间,彼此又有一定的关系,表现在转归上,一是虚实的相互转化,在不同淋证之间和同一淋证的本身都存在这种情况。二是各种淋证之间的相互转化。也可二种淋证或虚实同时并见。认识这种转化,对临床有实际指导意义。[11]

现代医学中的一些泌尿系感染、结石、结核、急慢性前列腺炎、乳糜尿等病,有类似六淋证候者,可参考淋证施治[11]

详见淋证条。

10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214.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437.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47.
  5. ^ [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33-238.
  6. ^ [6]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0-103.
  7. ^ [7]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92-95.
  8. ^ [8]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9. ^ [9]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10. ^ [10]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11. ^ [1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54.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