痧痢

目录

1 拼音

shā lì

2 注解

痧痢为古病名[1]。指肠胃虚弱,或有积滞,复染秽浊之气所致的痢疾[1]。《痢证汇参》卷四:“痧痢之证,先泻后痢者居多,盖因肠胃空虚,秽气易触,则成痧痢。或天气炎热,或时行疫痢,感触肠胃,因积而发,亦致痧痢。夫痢不兼痧,积去便痊,痧不兼痢,括放即愈,痧积兼全,腹必㽲痛非常……务必先治其痧,兼消其积,则痧除积去,痛止而痢除矣。”并宜兼用刮痧、调气、活血、导瘀等法[1]

痢疾(dysentery[2][3])为病名[4]。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4]。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5]。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6]。多发于夏秋季节[7]。痢疾的治疗宜分辨虚实[7]。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7]。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7]。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7]。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7]

针灸治疗痢疾效果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的病原体[7]。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险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7]

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并实行床边隔离。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传染[7]

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7]

详见痢疾条。

3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65.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63.
  5. ^ [5]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56-161.
  6. ^ [6]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7-69.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8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