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虫芥

目录

1 拼音

shā chóng jiè

2 概述

杀虫芥为中药名,出自《广东中药》,为《生草药性备要》记载的土荆芥之别名[1]

3 别名

臭草、钩虫草、杀虫芥、臭藜藿[2]

4 来源及产地

藜科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的全草[2]。主产广西、广东、福建、贵州等地[2]

5 性味

辛、苦,温,有毒[2]

6 功能主治

杀虫,祛风止痒[2]

1.治蛔虫病,钩虫病,蛲虫病,鞭虫病,风湿痹痛[2]。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2]

2.煎水洗皮肤湿疹,瘙痒,疥癣,蛇虫咬伤[2]

7 使用注意

内服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便秘、耳鸣和视觉障碍等中毒症状[2]。孕妇忌服[2]

8 化学成分

全草含挥发油,主成分为,柠檬烯、驱蛔素(Ascaridole)[2]。叶中还含土荆芥苷和山柰酚-7-鼠李糖苷等黄酮苷[2]

9 药理作用

驱蛔素能驱除蛔虫,也可抑制恶性疟原虫[2]。土荆芥油对钩虫、阿米巴痢疾也有效[2]。本药有强烈刺激性,对有心、肝、肾疾患或消化道溃疡者禁用[2]。虚弱或营养不良者应慎用或减量[2]。因有蓄积性,故2~3周内不应重复应用,不宜空腹服药[2]。对皮肤真菌也有良好的抑制作用[2]

10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79.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