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本站不出售任何药品、器械,也不为任何药品、器械类厂家提供宣传服务。药品类信息为研究性资料,仅供专业人士参考,请不要依据本站信息自行用药。
3 概述
涩:1.中药学名词;2.尺肤诊象之一;3.脉象名;4.阻滞不畅、流通困难。
4 中药学名词·涩
涩(astringent[1])为中药学名词[2]。指能收敛,能涩止,能收托的药味[2][1]。为功能药味的一种[2]。《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酸入于胃,其气涩以收。”
5 尺肤诊象之一·涩
涩为尺肤诊象之一。指尺部皮肤粗糙,抚之不滑润。属于阳盛阴液不足之象。《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
6 脉象名·涩
涩为脉象名。指脉动往来很难,不滑利。多见于气滞血瘀等证。《黄帝内经灵枢·胀论》:“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
7 阻滞不畅、流通困难·涩
涩为阻滞不畅、流通困难。《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8 参考资料
古籍中的涩
- 《医经原旨》:[卷二]脉色上第四
根而无叶,不可有叶而无根。审其尺之缓急、浮大、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是盖所重在本耳。又上竟上...
- 《普济方》:[卷三十九大肠腑门]大便秘涩不通(附论)
经云肺主声。肢痛戾者。风湿相搏。而遂成偏枯语言滞涩。手足不随也。然则中寒吐泻。亡液而成燥。亦已鲜矣...
- 《医学入门》:[内集·卷一诊脉]杂病脉法
方式》云∶风疾脾缓空费力,痨疾心数命难存。中寒紧涩,阴阳俱盛,法当无汗,有汗伤命。阳紧,寒在上焦作...
- 《诊宗三昧》:师传三十二则
大数盛。动滑有力。皆为阳邪内伏。沉而迟细微弱。弦涩少力。皆属阴寒无疑。有冬时伏邪。发于春夏。烦热躁...
- 《脉理求真》:[卷二]添加四言脉要
不同,各有本脉。左寸之心,浮大而散。右寸之肺,浮涩而短。肝在左关,沉而弦长。肾在左尺,沉石而濡。右...
- 更多古籍中的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