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棱

目录

1 拼音

sān léng

2 英文参考

rhizoma sparganii[朗道汉英字典]

common burreed tuber[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hizoma Sparganii(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ommon buried rubber[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三棱为中药名,出自《本草拾遗》[1]。为黑三棱科植物三棱Spaganium stoloniferum Buch. -Ham. 的干燥块茎[2]

4 拉丁名

Rhizoma Sparganii(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common buried rubber(《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来源及产地

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 Sparganium stoloniferumBuch -Ham. 的块茎。主产江苏、河南、山东、江西[2]

7 性味归经

苦、辛,平。入肝、脾经[2]

8 功能主治

破瘀,行气,消积,止痛[2]

1.治癥瘕瘕积聚,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乳汁不下,子宫外孕,瘿瘤,瘰疬[2]

2.治饮食积滞,脘腹胀痛[2]

9 用法用量

煎服:4.5~9g。醋炒用可缓和其烈性,增强疗效。孕妇忌服[2]

10 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苯乙醇、对苯二酚等,又含琥珀酸、三棱酸、刺芒柄花素、豆甾醇等[2]

11 药理作用

三棱体内外有抗凝血、抗血栓形成的作用,对心脏缺血缺氧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2]

12 三棱药典标准

12.1 品名

三棱

Sanleng

SPARGANII RHIZOMA

12.2 来源

本品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 erum,Buch. -Ham.的干燥块茎。冬季至次年春采挖,洗净,削去外皮,晒干。

12.3 性状

本品呈圆锥形,略扁,长2~6cm,直径2~4cm。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刀削痕,须根痕小点状,略呈横向环状排列。体重,质坚实。气微,味淡,嚼之微有麻辣感。

12.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皮层为通气组织,薄壁细胞不规则形细胞间有大的腔隙;内皮层细胞排列紧密。中柱薄壁细胞类圆形,壁略厚,内含淀粉粒;维管束外韧型及周木型,散在,导管非木化。皮层及中柱均散有分泌细胞,内含棕红色分泌物。

粉末黄白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类圆形、类多角形或椭圆形,直径2~l0μm,较大粒隐约可见点状或裂缝状脐点,分泌细胞内含红棕色分泌物。纤维多成束,壁较厚,微木化或木化,有稀疏单斜纹孔。木化薄壁细胞呈类长方形、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壁呈连珠状,微木化。

(2)取本品粉末2g,加乙醇3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三棱对照药材2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一乙酸乙酯(4: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2.5 检查

12.5.1 水分

不得过15.0%(附录ⅨH第一法)。

12.5.2 总灰分

不得过6.0%(附录ⅨK)。

12.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附录X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7.5%。

12.7 三棱饮片

12.7.1 炮制

12.7.1.1 三棱

除去杂质,浸泡,润透,切薄片,干燥。

本品呈类圆形的薄片。外表皮灰棕色。切面灰白色或黄白色,粗糙,有多数明显的细筋脉点。气微,味淡,嚼之微有麻辣感。

12.7.1.1.1 检查

同药材。

12.7.1.1.2 浸出物

同药材。

12.7.1.2 醋三棱

取净三棱片,照醋炙法(附录ⅡD)炒至色变深。每l00kg三棱,用醋15kg。

本品形如三棱片,切面黄色至黄棕色,偶见焦黄斑,微有醋香气。

总灰分 同药材,不得道5.0%。

12.7.1.2.1 鉴别(2)

同药材。

12.7.1.2.2 浸出物

同药材。

12.7.2 性味与归经

辛、苦,平。归肝、脾经。

12.7.3 功能与主治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用于瘕瘕痞块,痛经,瘀血经闭,胸痹心痛,食积胀痛。

12.7.4 用法与用量

5~l0g。

12.7.5 注意

孕妇禁用;不宜与芒硝、玄明粉同用。

12.7.6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12.8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3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5.
  2. ^ [2]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