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才

目录

1 拼音

sān cái

2 英文参考

triple treasur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三才:1.指三部;2.指三才穴。

4 三部·三才

三才原指天、地、人[1]。出《周易》。因八卦由阴阳两卦组成,每卦三爻象征天地人,以体现阴阳规律,广包“天地人”万物之道[1]。后世将三才运用于针灸,分上、中、下,或浅、中、深三部[1]

穴位自表皮至筋骨分为三个层次,上(浅)层称天部,中层称人部,下(深)层称地部。[2]

5 经外奇穴名·三才穴

三才穴为经外穴名[3]。指百会、璇玑、涌泉三穴[3]。《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标幽赋》:“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玑百会。”百会在顶应天,主气;涌泉在足应地,主精;璇玑在胸应人,主神。故称三才[3]

5.1 百会

穴位百会
汉语拼音Baihui
罗马拼音Paihui
美国英译名Hundred Meetings
各国代号中国GV20
日本20
法国莫兰特氏VG19
富耶氏IVG19
德国LG19
英国Gv20
美国Go20

百会为经穴名( Bǎihuì GV20)[4]。出《针灸甲乙经》。别名三阳五会、天满、巅上[5]。属督脉[5]。百会是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的交会穴[5][5]。一说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交会穴[5]。百即百脉,会即交会,此穴在巅顶部,是足三阳、足厥阴和督脉等众多经脉交会之处,故名百会[5]

5.1.1 标准定位

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6]

百会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5寸,约当两耳尖连线之中点处[6]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正坐取之[6]

正坐位。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图47 出自《中医大辞典》

图出自《中国针灸学词典》

5.1.2 取法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6]。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6]。正坐取之[6]

正坐或俯伏,在后发际中点上7寸;或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取穴。

5.1.3 穴位解剖

百会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枕大神经,额神经的分支和左、右颞浅、动、静脉及枕动、静脉吻合网。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腱膜下疏松组织[6]

布有枕大神经分支,左右颞浅动、静脉和左右枕动、静脉的吻合网[6]

5.1.4 特异性

督脉、足太阳之会

5.1.5 功效与作用

熄风醒脑、升阳固脱

百会穴有醒神志、苏厥逆、平肝熄风、升阳固脱等作用[6]

5.1.6 主治病症

百会穴主治头痛,昏厥,耳鸣,鼻塞,眩晕,癫狂,阴挺,脱肛,痔疮,中风失语等[6]

百会穴主治头面五官、神志及气虚下陷等疾患:如头风、头痛目眩、耳聋、耳鸣、目不能视、鼻塞、鼻衄、口噤不开、角弓反张、小儿惊痫、脱肛、泄泻、痔疾等[6]

现代多用百会穴治疗中风昏迷、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胃下垂、子宫脱垂、高血压、低血压等[6]

治眩晕,健忘,头痛,头胀,脱肛,角弓反张,泄泻,阴挺,喘息,虚损,癫狂,痫症,癔病。高血压,神经性头痛,美尼尔综合症,老年性痴呆,内脏下垂,精神分裂症,脑供血不足,休克,中风后偏瘫、不语。

5.1.7 刺灸法

5.1.7.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若小儿囟门不合及脑积水患者慎用[6]

沿皮刺0.5~0.8寸[6]

平刺0.5~0.8寸。

5.1.7.2 灸法

可灸[6]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6]

5.1.8 配伍

百会穴配印堂、太阳、合谷治头痛[6]

百会穴配神门、四神聪治失眠[6]

百会穴配中脘、天枢(左侧)、气海、足三里治胃下垂[6]

百会配脑空、天柱,有疏散风邪的作用,主治头风,眼花。

百会配胃俞、长强,有通调督脉,益气固脱的作用,主治脱肛,痔漏。

百会配脾俞,有补脾健胃,温中止泻的作用,主治久泻滑脱下陷。

百会配水沟,有醒神开窍的作用,主治喜哭不休。

5.1.9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之会。

《圣济总录》:凡灸头顶,不得过七壮,缘头顶皮薄,灸不宜多。

《太平圣惠方》:若频灸,恐拔气上,令人眼暗。

《普济》:北人始生子,则灸此穴,盖防他日惊风也。

《类经图翼》:若灸至百壮,停三五日后绕四畔,用三棱针出血,以井花水淋之,令气宣通,否则恐火气上壅,令人目暗。

5.1.10 研究进展

灸犬“百会”,对实验性休克有明显的升压作用[6]

针刺癫痫大发作病人百会,可使紊乱的脑电活动节律趋向规则或使电位降低,即对患者脑电图有调整作用[6]

子宫脱垂:隔附子片灸3~4壮,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小儿脱肛:配长强,先温和灸5分钟后,再行雀啄灸15分钟,每日1次,7次为1疗程即可。

美尼尔综合征:取百会,行艾炷无瘢痕灸,以感到有热力从头皮渗入脑内为度。

针刺百会穴,不论是补法组或泻法组,均能使多数患者明显增高的cGMP下降,并趋于正常。

针刺发热家兔百会穴,有明显退热作用。如果封闭该穴,却无退热作用。

5.2 涌泉

穴位涌泉
汉语拼音Yongquan
罗马拼音YungChuan
美国英译名Pouring Spring
各国代号中国KI1
日本1
法国莫兰特氏R1
富耶氏R1
德国N1
英国K1
美国Ki1

涌泉为经穴名(Yǒngquán KI1)[7]。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地冲[8]。属足少阴肾经[8]。涌泉是足少阴肾经的井穴,五行属木[8][8]。涌即涌出,泉即水泉,水上出为涌泉,此穴居足心陷中,经气自下而出,故名涌泉[8]

5.2.1 定位

涌泉穴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点上[8]

涌泉穴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仰卧取穴[8]

涌泉穴位于足掌心,第二三跖骨间,当踡足时呈凹陷处;或于足底中线的前、中1/3交点处取穴[8]

[8]

[8]

5.2.2 取法

俯卧或仰卧位,在足心前三分之一的凹陷处取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仰卧取穴[8]

5.2.3 穴位解剖

深层有足底弓。分布着第二趾底总神经。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短屈肌、第二蚓状肌、(踇)收肌、骨间跖侧肌。足底皮肤坚厚致密,由足底内、外侧神经及其伴行的动脉分布和营养。跖腱膜的浅面发出许多纤维束崆彼下筋膜内的脂肪,止于皮肤,其深面向足底深层肌发出两个肌间隔,分别止于第一、五跖骨,将足底分为三个足筋膜鞘。针经皮肤,皮下筋膜穿跖腱膜,入中间鞘内的上列结构。足底外侧神经支配收肌、足底骨间肌;足底内侧神经支配趾短屈肌和第二蚓状肌。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足底腱膜(跖腱膜)→第二足底总神经和第二趾底总动、静脉的外侧→第二蚓状肌[8]

布有第二趾底总神经深层为足底弓[8]

5.2.4 特异性

涌泉穴为五输穴之井穴,五行属木。

5.2.5 功效与作用

涌泉穴有泄热宁神、苏厥开窍的作用[8]

苏厥开窍,滋阴益肾,平肝熄风。

5.2.6 主治病症

涌泉穴主治神志、五官、胸肺、前阴等疾患:如尸厥、癫狂、病症、善恐、善忘、小儿惊风、头痛目眩、舌干、咽喉肿痛、鼻衄、瘖不能言、咳嗽短气、肺痨、泄泻、二便不利、疝气、阳痿、经闭、难产、不孕、水肿,足心热等[8]

现代又多用涌泉穴治疗休克、中风、中暑、高血压、癔病、神经衰弱、支气管哮喘、下肢瘫痪等[8]

涌泉穴主治昏厥,头顶痛,眩晕,喉痹,衄血,舌干,失音,小儿惊风,癫痫,足心热,五趾尽痛;以及休克,中暑,神经衰弱,高血压,精神分裂症等[8]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休克,晕车,脑出血,失眠,癔病,癫痫,精神病,小儿惊风,神经性头痛,舌骨肌麻痹;

2. 五官科系统疾病: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

3. 消化系统疾病:胃痉挛,黄疸;

4.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遗尿,尿潴留;

5. 运动系统疾病:足底痛,下肢肌痉挛;

6. 其它:子宫下垂,支气管炎,心肌炎,风疹等

5.2.7 刺灸法

5.2.7.1 刺法

一般直刺0.5~0.8寸[8]

直刺0.5~1寸[8]

直刺0.5~0.8寸,局部胀痛,针感可扩散至整个足底部。

5.2.7.2 灸法

可灸[8]

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8]

艾炷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5.2.8 配伍

配百会、人中,有苏厥回阳救逆的作用,主治昏厥,癫痫,休克。

配四神聪、神门,有清心安神镇静的作用,主治头晕,失眠,癔病。

5.2.9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热病抨脐急痛,胸胁满,取之涌泉与阴陵泉。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腰痛大便难,心中结热,风疹风痫,心痛不嗜食。

《肘后歌》: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定安泰;伤寒痞气结胸中,两目昏黄汗不通,涌泉妙穴三分许,速使周身汗自通。

《通玄指要赋》: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

5.2.10 研究进展

针刺实验性休克的猫或家兔“足三里”“涌泉”部位有明显的升压和兴奋呼吸的作用;艾灸涌泉,可使高血压病人的收缩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8]

膈肌痉挛:据报道电针涌泉,治疗362例,有较好疗效。

传染性肝炎:据报道涌泉配至阳穴,重刺激。

癔病:针刺涌泉,结合语言诱导有较好疗效。

缺乳症:强刺激涌泉,针后立即用手挤乳并让婴儿吸吮。

小儿高热惊厥:针涌泉,必要时加十宣点刺出血。

偏头痛:取健侧涌泉向太冲方向透,配印堂、太阳、风池,有较好疗效。

防治呼吸道疾患易感儿:悬灸涌泉组、肺俞组,每穴灸20分钟,涌泉组治愈及显效略优于肺俞组。

心绞痛:按压或针刺涌泉,劳宫。

口腔疾患:用蓖麻散外敷涌泉,治疗婴儿鹅口疮34例,有较好疗效。用吴茱萸醋调敷贴涌泉,治疗口腔溃疡110例,有较好疗效。

高血压:据报道用桃仁、杏仁、栀子、胡椒、糯米捣细,鸡蛋清调敷涌泉,睡前敷,左右穴交替。另有艾灸涌泉可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有不同程度的作降。

对视上核神经分泌细胞核体积的影响:不同时辰针刺大白鼠“涌泉”其胞核变化不同,于卯、午时针刺,其左右侧视上核增大,而子、酉时则有减小趋势。

对肾脏的抗利尿作用:将速尿静脉注射于深度麻醉的狗,则引起持续而强的利尿,针刺一侧“涌泉”可引起对侧肾脏速尿利尿作用的深度抑制,而针刺“肾俞”则能对抗针刺“涌泉”穴的这种反应。

5.3 璇玑

穴位璇玑
汉语拼音Xuanji
罗马拼音Hsuanchi
美国英译名Rotating Machine
各国代号中国CV21
日本21
法国莫兰特氏VC21
富耶氏VC21
德国KG21
英国Cv21
美国Co21

璇玑为经穴名(Xuánjī CV21)[9]。出《针灸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作旋机。属任脉[9]。璇同旋,玑同机,璇玑,有旋转枢机之意,此穴对气管,为气管与肺气转运之枢机,故名璇玑[9]

5.3.1 标准定位

璇玑穴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天突下1寸[9]

璇玑穴位于胸部,胸骨上窝下1寸,前正中线上。仰卧或正坐仰靠取穴[9]

璇玑穴位于胸正中线,平第一胸肋关节,当天突穴下1寸处[10]。一说在天突穴下1.6寸(《针灸大成》)。

仰卧位,或仰靠坐位。璇玑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下1寸。

5.3.2 取法

璇玑穴位于胸部,胸骨上窝下1寸,前正中线上。仰卧或正坐仰靠取穴[10]

在胸骨中线上,仰卧或正坐仰靠,约当胸骨柄中点取穴。

5.3.3 穴位解剖

璇玑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起始腱、胸骨柄。主要布有锁骨上内侧神经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胸大肌起始腱→胸骨柄[10]

布有锁骨上神经前支及第一肋间神经前皮支,并有乳房内动、静脉的前穿支通过[10]

5.3.4 功效与作用

璇玑穴有宽胸止咳,清咽利喉等作用[10]

宽胸利肺、止咳平喘

5.3.5 主治病症

璇玑穴主要治疗胸肺、咽喉疾患等:如胸胁支满、哮喘、支气管炎、喉痹、咽肿及水浆不下、胃中有积、贲门痉挛等[10]

璇玑穴主治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食管痉挛等[10]

喉痹咽肿,咳嗽,气喘,胸胁之满;胃中有积。扁桃体炎,喉炎,气管炎,胸膜炎,胃痉挛。

5.3.6 刺灸法

5.3.6.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10]

沿皮刺0.3~0.5寸[10]

直刺0.3~0.5寸。

5.3.6.2 灸法

可灸[10]

艾炷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10]

5.3.7 配伍

璇玑穴配大椎、定喘、肺俞治哮喘[10]

璇玑穴配合谷、鸠尾治咽炎[10]

璇玑配鸠尾,有清热化痰的作用,主治喉痹咽肿,咳嗽胸痛。

璇玑配气海,有扶正培本,化痰平喘的作用,主治喘促 ,畏寒。

璇玑配足三里,有理气和胃,消食化积的作用,主治胃中有积。

璇玑配神藏,有宽胸利气,宁心安神的作用,主治胸闷,膈满,心悸,失眠,健忘。

6 参考资料

  1. ^ [1]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4.
  2. ^ [2]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9.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3.
  4. ^ [4]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42.
  5. ^ [5]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86.
  6. ^ [6]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7. ^ [7]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05.
  8. ^ [8]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01.
  9. ^ [9] 高忻洙,胡玲主编.中国针灸学词典[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45.
  10. ^ [10]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16.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