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比亚病毒

目录

1 拼音

sà bǐ yà bìng dú

2 英文参考

Sabiá virus

3 中文名称

萨比亚病毒

4 英文名称

Sabiá virus

5 分类类型

6 分类

沙粒病毒科 >沙粒病毒属>萨比亚病毒

7 萨比亚病毒的发现

巴西出血热(Brazilian hemorrhagic fever)是一种由萨比亚病毒(Sabia virus)感染引起的出血热病,该病毒属沙粒病毒科沙粒病毒属(Arenavirus)。萨比亚病毒引起罕见的病毒性疾病,发病没有年龄、性别和种族的差异。它是已知在南美引起出血热的5种沙粒病毒之一,目前共有三例报告,一例为自然感染,两例为实验室感染。

1990年,巴西圣保罗一位农业工程师患出血热综合征,发病两周之后死亡。最初这一病例被当作黄热病。尸检后发现肝坏死,随后分离出病毒并进行了鉴定,证实病毒是沙粒病毒科的一个新成员。

1992年,在分离鉴定病毒的过程中,一位巴西技术员不幸被感染,病情严重但不致命,临床症状有发热、寒战、不适、头痛、全身性肌痛、咽喉疼痛、结膜炎、恶心、呕吐、腹泻、上腹痛、便血和白细胞减少症,经住院治疗,病程持续15天后康复。1994年,一位病毒学家在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用高速离心机分离萨比亚病毒,离心瓶发生泄露。尽管他立即进行了处理,但在没有使用正压空气净化呼吸器的情况下,继续工作了3-4个小时,不幸被病毒感染。患病后根据接触史判断为萨比亚病毒感染,用治疗其他沙粒病毒病的方法,静脉注射病毒唑治疗,治疗10天后康复出院。

8 萨比亚病毒的基本特征

萨比亚病毒是一种负链单股RNA病毒,球形,为脂质外壳所包裹。Sabia virus为沙粒病毒属中的新世界病毒的一种,沙粒病毒家族中的成员均与啮齿目动物传播的人类疾病有关,其发病多呈地区性流行,可以导致严重的疾病甚至致命。

和其它沙粒病毒一样,萨比亚病毒有一个双义基因组,根据推测,在S RNA基因间区域,有一个独特的三茎环结构。部分N基因的系统发生分析证明,萨比亚病毒与其它沙粒病毒科的成员有很大的不同,但与引起人出血热的其它四种沙粒病毒成员胡宁病毒(Junin virus)、马邱波病毒(Machupo virus)、塔卡里伯病毒(Tacaribe virus)和瓜纳里托病毒(Guanarito virus)具有共同的祖先。

9 萨比亚病毒的传播方式

萨比亚病毒为动物源性病毒,野生啮齿类动物为其自然宿主,人类的感染是因为与病毒的自然循环的偶然接触所致,例如食用了被患病动物排泄物所污染的食物或者破损的皮肤与动物排泄物的接触所致,吸入患病动物尿液或者唾液蒸发所形成的微小颗粒也可以导致疾病的产生,传染的形式取决于人和啮齿类动物的生活习惯。例如,受感染地区的啮齿类动物习惯于户外活动,则感染通常发生于人类进行农业生产时,如果受感染动物习惯于户内活动,则户内工作的人通常易感。沙粒病毒属中的某些病毒可以通过接触血液和其他体液传播,在人-人之间发生二次感染,而Sabia病毒未有报道可以发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10 萨比亚病毒的潜伏期

感染病毒后,疾病的潜伏期为7~14天。

11 巴西出血热的临床表现

通常感染萨比亚病毒后1-2周可以出现发热、肌痛、轻度不适、食欲下降,继而出现头痛、背痛、头昏眼花、胃肠道不适、脸部和背部充血、牙龈出血。在此过程中常见患者出现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尿中出现细胞管型、颗粒管型、上皮细胞等。白细胞减少,巨嗜细胞增多为此病的特征性表现,在30%的病例,病程继续进展,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和病毒血症,从皮下出血到神经系统出血,患者可以出现神经错乱、昏迷、抽搐等。巴西出血热的并发症很多包括肝脏损伤,多系统衰竭等,广泛性感染和受感染器官发生坏疽亦有报道。未经治疗,巴西出血热的死亡率在30%左右。25%的痊愈者可能有永久性失聪的可能。

12 巴西出血热的分布范围

出血热可见于世界各地,多见于热带地区,呈地区性发作。巴西出血热最初发现于巴西,多见于南美洲国家,美国于1994年亦有报道。

13 巴西出血热的预防

通过对宿主的控制防止萨比亚病毒传播的发生,尤其是控制野生啮齿类动物的数量。加强个人的防护,避免与病毒宿主接触,不要去疾病爆发地区旅行,确证病例应报告当地卫生部门,隔离病人,消毒病人的排泄物如痰液,尿液等。

相对来说,巴西出血热对旅行者的威胁程度较小,因为只有当人类接触啮齿类动物病毒宿主的尿液,唾液等排泄物才会被感染。接触患者或在此病流行地区旅行的外来人员应该注意可能有感染的危险,应该减少自己与啮齿类动物接触的机会并且采取自我防护措施以防止感染。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