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如圣黑丸子 (最后修订于2009/12/11 0:17:03)[共208字]
摘要:《外科理例·附方》组成白及4钱,当归4钱,白蔹1两6钱,南星(焙)3钱,百草霜1两,芍药1两,牛膝(焙)6钱,川乌(炮)2钱,赤小豆1两6钱,骨碎补(焙)8钱。主治风寒袭于经络,肿痛或不痛;或打扑跌坠,筋骨疼痛,瘀血不散,遂成肿毒;及风湿四肢疼痛,或手足缓弱,行步不前;并妇人血风劳损。用法用量每服30丸,盐汤或酒送下;风疾更煨葱1茎,温酒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用药禁忌孕妇勿用。......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外科理例》:[附方]如圣黑丸子
治风寒袭于经络。肿痛或不痛。或打扑跌坠。筋骨疼痛。瘀血不散。遂成肿毒。及风湿四肢疼痛。或手足缓弱。行步不前。并妇人血风劳损。白芨当归(各四钱)白蔹(一两六钱)南星(焙三钱)百草霜芍药(各一两)牛膝(焙六钱)川乌(炮二钱)赤小豆(一两六钱)骨碎补(焙八钱)为末。炼蜜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或酒下。风疾更煨葱一茎。温酒下。孕妇勿用《外科理例》明·嘉靖二年汪机公元1368-1644年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八十一外科理例(下)]外科附方
烂捣,一处和匀,每一两作五丸。以一丸用新绵裹,噙化津涎,吐出。破关丹治乳蛾、喉痹、缠喉风等证。硼砂(半两,为末)霜梅肉(一两)捣烂和匀为丸,如芡实大,噙化咽下。内服荆防败毒散,重者服防风通圣散。如圣黑丸子治风寒袭于经络,肿痛,或打扑跌坠,筋骨疼痛,瘀血不散,遂成肿毒,及风湿,四肢疼痛,或手足缓弱,行步不能前,并妇人血风劳损。白芨当归(各四钱)白敛(一两六钱)南星(三钱)百草霜芍药(各一两)牛膝(
-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医治整理补接次第口诀]黑丸子
治打扑伤损,驴马跌坠,骨断筋碎,百节疼痛,瘀血不散,浮肿结毒,一切风疾,四肢疼痹三十丸,用煨葱酒或茶任下,孕妇莫服。白蔹(一斤,焙)白芨(四两,焙)南星(六两,焙)芍药(十两,焙)土当归(四两,焙)骨碎补(八上除星、芍、归、补、膝、豆用土产者,草霜釜上取。同为末,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二十丸。《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唐代蔺道人公元618-907年
- 《严氏济生方》:[宿食门宿食论治]黑丸子
治中脘有宿食,吞酸恶心,口吐清水,噫宿腐气,或心腹疼痛,及中虚积聚,飧泄白痢下。乌梅肉(七个)百草霜(三钱)杏仁(去皮尖,别研,三七枚)巴豆(去壳并油、二枚)半夏(汤泡七次,九枚)缩砂仁(三七枚)上为细末,和匀,用薄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十丸,用熟水送下,姜汤亦《严氏济生方》宋·宝元严用和公元1253年
- 《杨氏家藏方》:[卷第五一切气方二十五道]黑丸子
治胸膈痞塞,心腹坚胀,气积气块,大小便不通。黑牵牛天门冬(去心。各等分,生用)上件为末,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温熟水送下,食后。《杨氏家藏方》宋杨倓公元960-1279年
- 《严氏济生方》:[大便门痢疾论治]黑丸子
治脾胃怯弱,饮食过伤,留滞不化,遂成痢下,宜速进此药推导,更须斟酌受病深增损丸数,还当逐尽积滞方佳。却徐徐补养之。(方见宿食门)《严氏济生方》宋·宝元严用和公元1253年
- 《瑞竹堂经验方》:[七、羡补门]黑丸子
治精血耗竭,面色黧黑,耳聋目昏,口干多渴,腰痛脚弱,小便白浊,上燥下寒,不受峻补鹿茸(酒蒸)大当归(酒浸,各一两)上为细末,煮乌梅膏子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汤送下。《瑞竹堂经验方》元沙图穆秀克公元1279-1368年
- 《正体类要》:[下卷方药]黑丸子
(一名和血定痛丸)治跌扑坠堕,筋骨疼痛,或瘀血壅肿,或风寒肢体作痛。若流注膝风,初结服之自消。若溃而脓清发热,与补气血药,兼服自敛。百草霜白芍药(各一两)赤小豆(一两六钱)川乌(炮,三钱)白蔹(一两六钱)白芨当归(各八钱)南星(泡,三钱)牛膝(焙,六钱)骨碎补(焙,六钱)上各另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温酒送下。孕妇勿服。《正体类要》明薛己公元1529年
- 《验方新编》:[卷九妇人科杂治]阴户突出一物如蛇如菌或如鸡冠
后阴茄方亦可治。此名阴挺。蛇床子五钱,真乌梅九个,煎水熏洗。又以猪油调藜芦末敷之,内服逍遥散自消。以下阴茄各方亦可治。又方∶白果嚼融敷之,极效。又方∶水仙花交红糖,捣极融烂敷之,神效无比。又方∶芝麻嚼烂敷之,大效。又方∶大蒜煎汤洗之,以愈为度。又方∶鲫鱼生煎炼油搽之,极效。或用鲫鱼胆搽之亦效。又方∶真五加皮泡酒服。不饮酒者,煎汁日服数次。仍用汁日洗数次。极效。又方∶槐白皮(炒),煎水日洗数次,极效
- 《回生集》:[卷上内症门]喉中忽生肉如桃如云层层而起
用绵裹箸头蘸食盐,点肉上,一日五六次。自消,再服后药。《回生集》清陈杰公元1644-1911年
- 《验方新编》:[卷五痞积]腹中陡然坚如铁石痛如刀割昼夜呼号
牛膝三两,用好烧酒十两泡之,紧紧封好,熬至二两饮之,吐出恶物,神效。《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验方新编》:[卷三心部]心下坚大如碗边如旋盘
此名气分。乃饮水所结也。用白术四钱,枳实二钱,煎服。《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华佗神方》:[卷四]四二○八·华佗治背热如火神方
生附子研末,水调敷两足心,立效。《华佗神方》汉华佗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 《瘴疟指南》:[卷下断瘴方]如圣饼子
治瘴疾呕逆。头疼及气厥痰饮。防风天麻半夏(各五钱生用)南星干姜川乌(各一两)川芎甘草上共为末。水丸作饼子。每服五饼姜汤下。《瘴疟指南》明郑全望公元1368-1644年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三〔绍兴续添方〕]如圣饼子
治男子、妇人气厥,上盛下虚,痰饮风寒,伏留阳经,偏正头疼,痛连脑巅目瞑耳聋。常服清头目,消风化痰,暖胃。防风天麻半夏(生,各半两)天南星(洗)干姜川乌(去皮、尖,各一两)川芎上为细末,汤浸蒸饼和丸,如鸡头大,捻作饼子曝干。每服五饼,同荆芥三、五穗细嚼茶、酒任下,熟水亦得,不拘时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刊于宋·元丰年间太平惠民和剂局所公元1078年-1085年
- 《急救广生集》:[卷九·外治补遗]妇人阴突物如蛇如鸡冠菌样
雄黄鳖头(研黄)轻粉(各一钱)葱管藜芦各二钱(研细加面)冰片(二分)共研为末,和匀再研,瓷罐收贮。用时先将川芎、当归、白芷、甘草、胆草每取五钱,煎汤洗之,随后搽药,早晚二次,其患渐收入。(《广嗣全书》)《急救广生集》清程鹏程公元1805年
- 《验方新编》:[卷一耳部]肾虚耳聋声响如风水鸣如钟磬声
白毛乌骨雄鸡一只,甜酒四斤,煮食三五只,神效。又方∶真川椒,用巴豆、菖蒲同研细,以松香、黄蜡为丸塞耳,一日一换。初起者数日即通,神效。又方∶黄柏,用人乳泡透,炒枯,研细末,以黄酒打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开水下。又方∶真磁石一豆大,穿山甲烧研二分,用棉包裹塞耳,口含生铁一块,耳中如风雨声,即通。《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妇人大全良方》:[卷之十二妊娠门]妊娠忽然下黄汁如胶或如豆汁胎动腹痛方第九
疗妊娠忽然下黄汁如胶,或如豆汁,胎动腹痛。粳米(五升)黄(六两)上以水七升,煎取二升,分为四服。《妇人大全良方》南宋·嘉熙元年陈自明公元1237年
-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四肢病诸候(凡十四论)]十二、脚中忽有物牢如石如刀锥所刺候
言脚下有结物,牢硬如石,痛如锥刀所刺。此由肾经虚,风毒之气伤之,与血气相击,故痛而结硬不散。《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轩岐救正论》:[卷之二四诊正法]如数脉
符。不难治也。而独有如数之脉。疑似真假之间便有生死。霄壤之殊。人多不知也。夫数按不鼓则为虚寒相搏之。脉数大而虚则为精血销竭之脉细疾。若数阴燥似阳之候也。沉弦细数虚痨垂死之期也。又有快脉即疾脉。快疾即如数脉。非真数也。若假热之病。误服凉剂。脉亦见数也。每见举世医流。诊得息数急疾。竟不知新病久病有力无力鼓与不鼓之异。一概混投苦寒。遽绝胃气。安得不速人于死乎。徐东皋云∶数候多凶。匀健略可。惟宜伤寒妊疟
- 《验方新编》:[卷十六奇病]皮肤中如有蟹行走有声如小儿啼哭
此筋肉之化也。用雷丸、雄黄各五钱,共为末,掺猪肉片上,火中烧熟,食之,即愈。又,胁下生疮,有声如小儿啼哭,治法见肋部内。《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奇方类编》:[卷上牙齿门]牙关出血如一线
槐花略炒为末,以指头蘸末搽牙关,以止为度。《奇方类编》清吴世昌公元1644年—1911年
- 《验方新编》:[卷一舌部]舌下生数尖或遍口生疮如莲花又如粟米
患此症者,饮食减少,气喘生痰,手足俱冷,用针刺破两边尖者,中间断不可刺,切记切记。《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验方新编》:[卷十一痈毒诸症]身上疙瘩如块如核
此流注也。与上游风丹毒忽然发者不同,照阳疽门流注方治之。《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验方新编》:[卷十小儿科杂治]初生身如鱼泡如水晶
此症破则水流,用密陀僧为末掺之。《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孙文垣医案》:[卷三新都治验]程两峰瘀血发黄吐出秽恶如烂猪肺状大便色如墨(有发明)
程两峰丈,偶与乃侄稍有介蒂,其晚饮于侄家,归觉腹中胀满,呕哕不宁,次日眼珠面色皆黄,恶寒发热。时当仲秋,正疟痢为疠之候。医作疟治,五心加热,下午潮热烦躁,似呕不呕,且鼻衄,腹痛,大便黑如墨,吐出黑血如烂猪肺者然约碗余。有谓∶所吐之物如此,大便之黑又如彼,似有中蛊之象,心疑乃侄毒之也。正欲与乃侄争辩,予仲子泰来适在渠宅,徐语渠诸郎君日,尊翁症尚可起,顾不为救症,而务与人哄,何舍重而图轻耶!渠家素不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一〔绍兴续添方〕]如圣饼子
(方见一切气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初刊于宋·元丰年间太平惠民和剂局所公元1078年-1085年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三十·杂病]如蛊如妲病
平按∶此篇见《灵枢》卷五第二十三《热病》篇,又见《甲乙经》卷八第一。男子如蛊,女子如妲,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食,先取涌泉见血,视跗上盛者,尽见血。(蛊音古。妲音但。女惑男为病,男病名蛊,其状狂妄,失其正理,不识是非,醉于所惑。男惑女为病,女病为妲,其状萎黄羸瘦,醉于所惑。今有男子之病如蛊,女子之病如妲,可并取肾之井,可息相悦之疾也。问曰∶喜怒忧思乃生于心,今以针灸疗之,不亦迂乎?答曰∶病有生于风寒
- 《验方新编》:[卷十七齿部]牙关出血如一线
槐花略炒研末,以指头蘸末涂牙关,血止为度。又,牙根出血名牙泻,草决明煎水噙之即愈。《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轩岐救正论》:[卷之二四诊正法]如实脉
痛。或平人实大。主有痢疾。宜先下之。或疮疽脉实。急下之。以邪气在里故也。俱宜通肠发汗。亟解繁苛之火。不待再计矣。又有如实之脉。久病得此孤阳外脱。脉必先见弦数滑实。故书云久病脉实者凶。其可疗以消伐之剂乎。更有沉寒内痼。脉道壅滞。而坚牢如实。此又不得概用寒剂。但温以姜附之属可也。又有真阴大亏燎原。日炽脉见关格洪弦若实法几穷矣。尚可清凉乎以上三症皆如实脉。非正实脉也。《轩岐救正论》明萧京公元1644年
- 《验方新编》:[卷九妇人科调经门]经来不止或下血胞大如鸡蛋割开内如石榴子
其妇昏迷不知人事此虚证也。宜用十全大补汤(见前),姜、枣引,水煎,空心服,三五贴立效。内有甘草《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验方新编》:[卷九妇人科调经门]腹大如鼓经来如虾蟆子
此症二三月经水不来,以致七八月腹大如鼓,人以为孕,一日崩下血来,其胞血中有物如虾蟆子,昏迷不知人事,宜服十全大补汤(见前)。《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读医随笔》:[卷六评释类]男子如蛊女子如KT
(《灵枢·热病篇》)者,阻之讹也。《甲乙经》引此作阻。《脉经》有肝中风者,令人嗜甘,如阻妇状。是明明以阻为妊娠之称矣。谓妊娠则经阻不下也。故妊娠之病曰恶阻,谓恶作剧于阻妇也。丹溪解为呕恶以阻饮食者,谬矣。马注径作解。考字书无“”字,揣其注意,颇似“怛”字之义,穿凿极矣。张隐庵起而正之,宜也,惜未见《甲乙经》耳!又见《太素》作妲,尤非。《读医随笔》清周学海公元1644-1911年
- 《奇方类编》:[卷下伤暑门]盛夏时有大热症,头大如斗,身热如火者
黄芩一两,煎汁一茶盅,微温一气吃尽。立愈《奇方类编》清吴世昌公元1644年—1911年
- 《内经博议》:[卷之四述病部下]胀卒痛肠如疟积消瘅病第七
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不化。小肠胀者。少腹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而不坚。胆胀者。胁肋下痛。口中苦。善太息。水胀之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肿胀。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水与肤胀。下六事病异而形相似。宜有以别之。目之下为目窠。颈脉之阳明人迎也。水邪乘胃。故颈脉动
- 《验方新编》:[卷一头部]头面发热有光彩他人手近之如火烧
葱汁五钱,酒调服,吐出如虫即安。《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验方新编》:[卷十八痞积部]腹中有块如石痛如刀刺者
用商陆根不拘多少,捣碎蒸之,以新布裹熨痛处,冷再换。《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 《验方新编》:[卷十一痈毒杂治]疮生肉如饭如菌
黑龙丹∶治一切恶疮怪毒,因挤脓用力太过,以致肉突出,小或如饭粒,大或如梅如菌,翻花红赤,久不缩入。此名毒根,乃损伤气脉使然。人多用降药烂去,其痛异常,体弱难受,且烂去复生,经年累月,终不痊愈。用大熟地切片烘干炒枯一两,真乌梅肉炒成炭三钱(乌梅多有以李假充,用之不效,必以自制为佳),共研匀,碾极细掺膏药上(不论何项膏用此丹以防风、升麻各一钱煎汤调搽,立即收上。再服补肾之药后不再发,亦奇验也。永戒食
- 《女科百问》:[卷上]第二十八问咽中状如梅核或如炙肉
天气所生。有九节以通九窍之气。咽者。咽也。言可咽物。为胃之系。胃属土。地气所生。谓之嗌也。或阴阳之气痞结。咽膈噎塞。状若梅核。妨碍饮食。久而不愈。即成翻胃。或胸膈痰结。与气相搏上逆。咽喉之间结聚。状如炙肉之脔也。四七汤。治喜怒悲思忧恐惊之气。结成痰涎。状如破絮。或如梅核在咽喉。咯不出。咽不下。此七气所为。或中脘痞满。气不舒快。或痰涎壅盛。上气喘急。或因痰饮节注。呕吐恶心。半夏(五两)茯苓(四两)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六头痛证治]如圣饼子
治气厥上盛下虚,痰饮风寒伏留阳经,偏正头疼,痛连脑巅,吐逆恶心,目瞑耳聋。常服清头目,消风痰,暖胃气。川乌头(生去皮)天南星干姜(各一两)甘草川芎(各二两)天麻防风半夏(洗去滑,各半两)上为末,汤浸蒸饼和丸,鸡头大,捻作饼子,晒干。每服五饼,同荆芥三五穗细嚼,茶、酒任下;熟水亦得,不拘时候。《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陈言公元1174年
- 《医方集解》:[祛风之剂第九]如圣饮
(节庵)治刚柔二痉,面赤项强,头摇口噤。角弓反张,与螈(音炽纵)同法(痉者,太阳中风重感风挟寒则伸缩不已为羌活防风白芷柴胡甘草黄芩半夏川芎芍药当归乌药。加姜煎。入姜汁、竹沥服。柔痉加白术、桂枝;刚痉加苍术、麻黄;口噤、切牙、大便实,加大黄。此足太阳、厥阴药也。羌、防、芎、芷、柴胡、甘草辛甘以发散风邪;用乌药者,治风须顺气也;用归芍者,治风先活血也;用半夏、竹沥、姜汁者,风必挟痰也;用黄芩者,风必生
- 《医方论》:[卷二祛风之剂]如圣散
羌活防风白芷柴胡甘草黄芩半夏川芎芍药当归乌药加姜煎。入姜汁、竹沥服。柔痉加白术、桂枝,刚痉则加苍术、麻黄,口噤、切牙、大便实加大黄。活血祛风,化痰清热,刚柔二痉,加减亦有法。此节庵方之佳者。《医方论》清费伯雄公元1865年
- 《成方切用》:[卷三下涌吐门]搐鼻如圣散
治缠喉急痹,牙关紧闭。皂角(去皮弦炙)白矾雄黄藜芦为末搐鼻。《成方切用》清吴仪洛公元1761年
- 《仁术便览》:[卷四产前]【催生如圣散】
治逆产,横生,瘦胎,兼产前产后月水不调,崩漏等症。百草霜白芷不见火。上等分,每服二钱,临产时以童子小便并小米醋,打糊为膏,温汤调下。《仁术便览》明张洁公元1368-1644年
- 《成方切用》:[卷六上祛风门]如圣饮
(节庵)治刚柔二痉,面赤项强,头摇口噤,角弓反张,与螈同法。(痉者,太阳中风,重感寒湿而为病也。风则燥而动,寒则引而紧,湿则着而拘,故头摇口噤,项强而反张也。风挟寒则血涩,无汗为刚痉,风挟湿则液出,有汗为柔痉。)羌活防风白芷柴胡甘草黄芩半夏川芎芍药当归乌药加姜煎,入姜汁柴胡姜汁加苍也。《成方切用》清吴仪洛公元1761年
- 《奇方类编》:[奇疾方]癌疮如眼
上高下深,颗颗垒垂如瞽眼,其中带青,头上各露一舌,毒孔透里者是也。用生井蛙皮烧存性为末,蜜水调之。(直指方)有人腰间生一毒痈,红肿未破皮,痛不可忍,俯躬而行。一人取新杀牡猪什切片,如疮大粘贴,外以布缠定一对,昼其病良已,肝色变黑,臭不可近,弃之地,犬不食。下有小指大一点尚硬,乃肝小未贴满所致,竟亦无他。(张在五谈)《奇方类编》清吴世昌公元1644年—1911年
- 《奇方类编》:[卷下妇人门]又生门硬如石撞
青鱼胆七个(鲫鱼亦可),用绵丝二、三钱烧存性为末,同胆调鸭毛搽上即《奇方类编》清吴世昌公元1644年—1911年
- 《瑞竹堂经验方》:[一、诸风门]遇仙如意丸
治诸风疾病,及患恶疮,妇人月事不见,产后胸中恶物,尽皆治之,大有效验。白茯苓(去皮)陈皮(去白)青皮(去穣。各一钱)丁香木香人参(各二钱)白术(煨)心)广术(炮八两研,用头上为细末,好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百二十丸,看老幼虚实加减丸数,临卧温水送地骨腑,《瑞竹堂经验方》元沙图穆秀克公元1279-1368年
- 《杨氏家藏方》:[卷第十一眼目方二十八道]如胜散
治暴赤眼,昏涩羞明痒痛。白矾(生,二钱半,研)川乌头(去皮,二钱半,瓦上焙)黄连(去须,二钱)上件为细末,入白面半钱和匀,取生姜、薄荷汁调作靥子,贴太阳穴。《杨氏家藏方》宋杨倓公元960-1279年
- 《杨氏家藏方》:[卷第十二疮肿方七十二道]如冰散
疗风邪热毒,壅滞肌肉,营卫不宣,蕴积成肿;血涩肤腠,如丹之状,风随气行,定处,邪毒攻冲,热痛。朴硝(五两,别研)蛤粉寒水石(二味各三两)香白芷(一两)脑子(一钱,别研)上件为细末、和匀,每用新汲水调,稀稠得所。鸡翎涂扫,不令药干。《杨氏家藏方》宋杨倓公元960-1279年
- 《奇效良方》:[卷之二]如神救苦散
治左瘫右痪,风湿痹,走注疼,无问男子女人远近,并皆治之。御米壳(去顶囊,蜜炙,一两)陈皮(去白,五钱)虎骨(酥炙)乳香(研)没药(研)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八分,连滓热服,如煎药,一顺搅之,忌鸡猪等肉《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公元1470年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