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疬

目录

1 拼音

rǔ lì

2 英文参考

hypertrophy of breas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ynecomasti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areolar nodule[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乳疬:1.奶疬;2.童子疬。

4 奶疬·乳疬

乳疬为病证名[1]。出《疮疡经验全书》。古名奶疬[1]。为乳中结核之一种[2][2]

乳疬类于青春期乳腺炎[2]

4.1 乳疬的症状

症见月经初潮前后,乳晕部出现疼痛性结块[2]。乳头晕下扁圆形肿块,轻度疼痛及压痛[2]。多在数周后逐渐消散而自愈[2]

4.2 病因病机

乳疬多见于女子青春发育期,多因冲任不调,气滞痰郁,肾气不充所致[2][2]

4.3 治疗

乳疬治宜调理冲任,滋养肝肾,活血化瘀。选用逍遥调经汤[2]

如若不愈,治宜调理冲任,开郁化痰,一般可用柴胡、当归、赤芍、鹿角霜、肉苁蓉、巴戟肉、蒲公英、制半夏、橘叶、制香附、丝瓜络等,随证加减[2]。不需外治[2]

5 童子疬·乳疬

乳疬(gynecomastia)为病证名[2]。出《疬科全书》。即童子疬[2]。是指以男性、儿童乳晕部发生扁圆形肿块,触之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乳房疾病[3]。属乳房异常发育症。分为男性乳房发育异常和儿童乳房发育异常两大类,前者见于中、老年男性,多为继发性;后者见于10岁左右儿童,多为原发性。

5.1 乳疬的病因病机

乳疬多由先天虚损而致[4]

乳头属肝,男子乳房属肾,故乳疬与肝肾有关。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炼液成痰,痰气互结,脉络失和而成;或先天肾气不足,后天肝肾亏虚,冲任失调,肝失所养,气滞痰凝而成。

5.2 乳疬的症状

症为瘰疬旋起旋消,或结核久而不化,或时大时小[4]

5.3 乳疬的诊断

一侧或双侧乳晕部出现扁圆形肿块,质地中等或稍硬,边缘清楚,或单侧乳房明显增大,或双侧乳房呈对称性或不对称性增大,大小不一,状如发育期的少女乳房。多伴有乳房胀痛和轻度压痛。还可伴有其他女性特征,如声音变尖,缺少胡须,阴毛呈女性分布。肝脏功能损害严重、前列腺疾病、睾丸疾病的患者,亦易并发本病。

5.4 乳疬的治疗

5.4.1 辨证治疗

偏热者用灯笼草、野菊花和红糖少许煎服[4]。偏寒者外用消肿散外敷[4]

5.4.1.1 肝气郁结

乳疬·肝气郁结证(gynecomastia with liver qi stagnation pattern)是指肝气郁结,以性情急躁,遇事易怒,乳房肿块胀痛,触痛明显,胸胁牵痛,舌质红,舌苔白,脉弦为常见症的乳疬证候[4]

5.4.1.1.1 症状

乳晕肿块胀痛,触之疼痛;伴性情急躁,遇事易怒,胸闷胀痛;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脉弦。

5.4.1.1.2 辨证分析

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炼液成痰,痰气互结,故乳晕肿块,胀痛;肝郁不舒,故性情急躁,遇事易怒,胸闷胀痛;脉弦主肝郁,舌红为气郁化火之征。

5.4.1.1.3 治法

疏肝理气,化痰散结。

5.4.1.1.4 方药治疗

逍遥散合二陈汤加减。

5.4.1.2 肾气亏虚

乳疬·肾虚证(gynecomastia with kidney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肾气虚,以乳房结块,轻者多无全身症状,重者,偏于肾阳虚,面色淡白,腰腿酸软,容易倦怠,舌质淡,苔白,脉沉弱,偏于肾阴虚,头目眩晕,五心烦热,眠少梦多,舌质红,舌苔少,脉弦细为常见症的乳疬证候[4]

5.4.1.2.1 症状

多见于中老年人。乳房肥大,乳中结核,乳房微痛。肾阳虚者,伴面色咣白,腰腿酸软,精神不振,形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脉沉弱;偏于肾阴虚者,伴面色晦暗,心烦失眠,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弦细。

5.4.1.2.2 辨证分析

肾气不足,冲任失调,肝失所养,气滞痰凝,结于乳络,故乳房肥大,乳中结核,乳房疼痛;肾阳不足,阳虚生寒,故形寒肢冷;面色光白、脉沉弱为肾阳虚之象;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故心烦失眠;病在肾故腰膝酸软,面色晦暗;舌红、苔少、脉弦细为肝肾阴虚之象。

5.4.1.2.3 治法

补益肝肾,化痰软坚。

5.4.1.2.4 方药治疗

六味地黄汤加减。肾阳虚者,宜温阳化痰,方用右归丸加减;偏肾阴虚者,宜滋阴化痰,方用左归丸加减。

5.4.2 外治法

阳和解凝膏加黑退消外贴,7日换一次。

5.5 乳疬患者日常保健

1.积极治疗原发病,因肿瘤引起者应行肿瘤切除;因药物引起者应停用有关药物:因肝病引起者应用护肝药物。

2.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072.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539.
  3.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 ^ [4]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767.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