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哮

目录

1 拼音

rè xiào

2 英文参考

heat wheezing[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热哮(heat wheezing[1])为病证名[2]。见《类证治裁·哮症论治》。是指内积痰热,熏灼肺胃,引动宿痰,以气促胸高,喉中哮鸣,张口抬肩,不能平卧,痰色黄而胶黏浓稠,呛咳不利,发热,头痛,有汗,胸闷,烦躁不安,面赤,口渴喜饮,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或滑,脉滑数为常见症的哮病证候[2]。由肺热炽盛,痰壅气升而致哮吼[2]。多在夏月暑火旺盛时发作[2]

4 热哮的病因病机

热哮由肺热炽盛,痰壅气升而致哮吼[2]。多在夏月暑火旺盛时发作[2]

5 热哮的症状

热哮症见哮喘痰鸣,烦热燥渴等[2]

热哮者,气粗息涌,喉中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咳痰色黄或白,粘浊稠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饮,伴有发热,不恶寒,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或弦滑。[3][4]

6 证候分析

痰热蕴肺,壅阻气道,肺失清肃[5]

热哮者,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喘而气粗息涌,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热蒸液聚生痰,痰热胶结,故咯痰粘浊稠厚不利,色黄或白。痰火郁蒸,则烦闷,自汗,面赤,口苦。病因于热,肺无伏寒,故不恶寒而口渴喜饮。喘息哮鸣,为痰气相搏,与冷哮无异;胸高气粗,呛咳阵作,痰稠黄胶粘,烦闷口渴,为痰热内伏于肺、肺气壅盛的特征。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是痰热内盛之征。[5][5]

7 热哮的治疗

7.1.1.1 治法

清热宣肺,化痰定喘[5]

热哮治宜清肺泄热,佐以顺气化痰[5]

7.1.1.2 热哮的方药治疗

《鸡鸣录·哮喘》:“热哮,俗名痰火。口渴、苔黄,小溲短赤者是也。莱菔子二两,风化硝一两,共研,蜜丸芡子大,每一丸,噙化。”

热哮可用桑白皮汤、白虎汤加黄芩、枳壳、栝蒌等药治疗[5]

热哮可用定喘汤(《摄生众妙方》)[备注]定喘汤(《摄生众妙方》):白果、麻黄、桑白皮、款冬花、半夏、杏仁、苏子、黄芩、甘草治疗。药用麻黄宣肺定喘,黄芩、桑白皮以清热肃肺,杏仁、半夏、款冬、苏子化痰降逆;白果以敛肺气。甘草和中。若寒邪外束,肺热内盛,可加石膏,以解肌清里;表寒重者酌配桂枝、生姜;肺气壅实,痰鸣息涌不得卧,加葶苈子、广地龙;内热壅盛,舌苔燥黄者可用大黄、芒硝通腑以利肺;痰吐稠黄胶粘,酌配知母、海蛤粉、射干、鱼腥草等加强清化之力。[5]

若病久热盛伤阴,虚中夹实,气急难续,咳呛,痰少质粘,口燥咽干,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又当养阴清热,敛肺化痰,可用麦门冬汤[备注]麦门冬汤(《金匮要略方论》):麦冬、人参、半夏、甘草、粳米、大枣加沙参、冬虫夏草、五味子、川贝母、天花粉;肾虚气逆,酌配地黄、当归、山萸肉、胡桃肉、紫石英、诃子等。[5]

若哮证发作时以痰气壅实为主,寒与热俱不显著,喘咳胸满,但坐不得卧,痰涎涌盛,喉如曳锯,咯痰粘腻难出,舌苔厚浊,脉滑实者。当涤痰利窍,降气平喘,用三子养亲汤[备注]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苏子、白芥子,莱菔子加厚朴、半夏、光杏仁,另吞皂荚丸[备注]皂荚丸(《金匮要略方论》):皂荚、大枣。必要时可予控涎丹[备注]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甘遂、大戟、白芥子泻其壅痰。[5]

若久症正虚,发作时邪少虚多,肺肾两亏,痰浊壅盛,甚至出现喘脱危候者,当参照喘证辨治[5]

7.1.1.3 针灸治疗热哮

[5]

治法:宣肺清热,化痰降逆。

选穴:以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和任脉穴为主。取膻中、合谷、大椎、丰隆、中府、孔最、天突。

随证配穴:热甚者,加曲池、二间。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合谷、大椎疏表散热。中府、孔最肃肺平喘。丰隆化痰。天突、膻中降气止哮。

7.1.1.4 推拿按摩治疗热哮

[6]

选穴:定喘、风门、肺俞、背部膀胱经。

操作方法:直擦背部膀胱经,重点推擦风门、肺俞穴,以透热为度。用三指拿法以按揉颈椎两侧,往返5~6遍。时间约3分钟。

7.1.1.5 艾灸治疗热哮

[7]

选穴:曲池、尺泽、孔最、大杼、身柱

灸法:艾条雀啄灸(即像麻雀进食时头部一上一下地运动,艾条距皮肤最近0.5~1厘米,从而产生一阵阵的灼热感),每穴10~15分钟,皮肤灼热红晕即可,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7.1.1.6 热哮的食疗
7.1.1.6.1 推荐食材

川贝、罗汉果、鱼腥草、海蜇、白萝卜、梨、荸荠、丝瓜等[7]

7.1.1.6.2 推荐食疗方

[7]

1.冰糖冬瓜(《中华养生药膳大全》):小冬瓜1个,冰糖适量。先将未脱蒂的小冬瓜洗净,剖开,再将冰糖填人,放笼屉内蒸,取冬瓜水。代茶常饮。

2.杏梨枇杷露(《中华养生药膳大全》):杏仁10g,炙枇杷叶10g,大鸭梨1个。将杏仁去皮、打碎,炙枇杷叶装入纱布袋内,鸭梨去皮、核,切成小块。将杏仁、大鸭梨与炙枇杷叶文火同煮,梨熟透即可饮汤、吃梨。每日1剂,分二三次服食。脾胃虚寒、便溏者不宜食用。杏仁用量不宜过大,以免中毒。

3.自拟五汁饮:鲜西瓜皮100g,鲜荷叶20g,鲜茅根30g,鲜竹叶心20g,鲜荸荠茎10g。煎汁,去渣,频频服用。

8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09.
  3. ^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59-64.
  4. ^ [4] 石学敏主编.针灸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6-48.
  5. ^ [5] 施洪飞,方泓主编.中医食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6:30-33.
  6. ^ [6] 柴铁劬主编.推拿疗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7. ^ [7] 柴铁劬主编.灸法速成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