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黄

目录

1 拼音

rén zhōng huáng

2 英文参考

pulvis glycyrrhizae praeparatu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日华子诸家本草》·人中黄

人中黄为中药名,又名甘中黄、甘草黄[1]。出《日华子诸家本草》。

3.1 处方

甘草末置竹筒内,于人粪坑中浸渍后的制成品[1]

3.2 性味归经

甘,寒,人心、胃经[1]

3.3 功能

清热,凉血,解毒[1]

3.4 主治

治伤寒热病高热烦渴,热毒斑疹,咽喉肿痛,丹毒,疮疡[1]

3.5 用法用量

煎服:6~9g,包煎[1]

4 《全国中草药汇编》·人中黄

4.1 拼音名

Rén Zhōnɡ Huánɡ

4.2 来源

本品为甘草的加工品。

4.3 炮制

取两端有节的嫩竹筒,在其一端钻孔,将甘草粉从孔内装入,压紧,以融化的松香将孔封固。冬月浸粪坑中四十余天,取出,用水漂清,悬临风处,阴干,破竹筒取甘草,晒干备用。

4.4 性味

甘、咸,寒。

4.5 归经

入胃经。

4.6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用于热病发斑,血热毒盛,斑疹紫暗,或高热发狂,以及咽喉肿痛、丹毒等症。

4.7 用法用量

一钱至三钱,包煎。

4.8 备注

(1)本品以甘草为主,经加工制成,具有清火解毒的功效,对于上述各种实火热毒的病症,可配合清热解毒药物如石膏、黄连、连翘、玄参等同用。

4.9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5 《中华本草》·人中黄

5.1 出处

出自《日华子本草》

5.2 拼音名

Rén Zhōnɡ Huánɡ

5.3 英文名

Licorice products

5.4 别名

甘草黄、甘中黄

5.5 来源

药材基源:为甘草末置竹币筒内,于人粪坑中浸渍一定时间后的制成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

5.6 性状

性状鉴别,本品完整者呈圆柱形,外表及断面均呈暗黄色,较粗糙,可见甘草纤维纵横交错聚集,质紧密略坚硬,表面易剥落。有特殊气味。

5.7 炮制

取原药材,除去杂质。饮片性状:呈不规则的小块状,完整者呈圆柱形的段。外表面暗黄色,显粗糙而紧密,有的有灰黄色笔衣膜残留,易剥落。断面可见到甘草纤维,纵横交织,相互凝聚。质紧密略坚硬硬。具特殊气味。贮干燥容器内,密闭,置通风干燥外,防霉。

5.8 性味

味甘;咸;性寒

5.9 归经

心;胃经

5.10 功能主治

清热凉血;泻火解毒。主天行热病;温病发斑;大热烦渴;痘疮血热;丹毒;疮疡

5.11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布包)6-10g;或入丸、散。

5.12 注意

非实热性热病者禁用。

5.13 附方

1.辟瘟:人中黄不拘多少,饭为丸,绿豆大,下十五丸。(《松峰说疫》人中黄丸)2.治大热发渴:人中黄兑白糖开水服。(《四川中药志》)3.治瘟疫热盛:人中黄。黄连。石膏煎服。(《四川中药志》)4.治呕血吐痰,心烦骨蒸者:人中黄为末,每服三钱,茜根汁、竹沥、姜汁和匀服之。(《丹溪心法》)5.治丹毒:人中黄二钱,金银花一钱五分,丹皮一钱五分,生山栀二钱。水煎,一日三次分服。(《现代实用中药》)6.治河豚、菌毒及一切恶疮:人中黄、酒大黄,末,等分。无灰酒服,须臾泻利,毒即随出,虽大渴,不可饮水。(《本经逢原》)

5.14 各家论述

1.《日华子本草》:治天行热疾。2.《本草蒙筌》:治疫毒。3.《本草经疏》:解胃家热毒。4.《本草备要》:泻热,清痰火,消食积,大解五脏实热。治天行热狂,痘疮血热,黑陷不起。5.《本经逢原》:解天行狂热,温毒发斑。6.《本草求真》:人中黄。书载功专入胃解毒,以其味甘故也。其解五脏实热,以其气寒故也。

5.15 摘录

《中华本草》

6 参考资料

  1.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