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不和谐

目录

1 拼音

rèn zhī bú hé xié

认知不和谐又称为认知失调。它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态度和认知研究范畴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认知不和谐(认知失调)理论是由费斯廷格在1957年提出来的。他以认知元素为基本单位(认知元素指有关环境、个人及个人行为的任何认识、意见及信念),将两个单位间的关系区分为协调(和谐)、不协调(不和谐)和不相关三种。简言之,认知不和谐(不协调)就是指两种认知上的不一致而导致出的紧张心理状态,产生动机冲突。

以扎琼斯(Zajonce)为代表的社会心理学家对这一理论又作出了新的贡献。认知不和谐理论,受到心理学界的欢迎,并激励着人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 影响认知不和谐程度的因素

这种不和谐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

(1)认知对个体的重要性程度。

(2)与某一不平衡的特殊问题有关的认知与总认知所占的比例。费斯廷格假定,当认知间的不和谐程度增加时,个人所感受到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心理压力也就愈来愈大。如果得不到解决,就必然导致人格失常与离轨行为。导致认知不和谐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认知体系的成分,即客观存在与主体认识是否相一致;二是思维逻辑是否正确。

3 改变认知不和谐的方法

改变这种认知不和谐的途径和方法有:

(1)增加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致成分。

(2)改变不和谐成分使之相互之间不再出现矛盾,或是减少这种不和谐成分的重要作用。

(3)纠正两个对立认知的不协调的逻辑判断。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