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人迎脉 (最后修订于2016/3/18 21:09:41)[共73字]
摘要:人迎脉为古代诊脉的部位。指喉结两旁颈动脉搏动的部位,亦称人迎。《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现不常用。......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从中医角度认识CAS斑块
将积的特征与产生的过程概括为:“积者,积垒之谓,由渐而成者也。”《医林绳墨》指出:“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多是痰。”自古至今,都认为局部结块,部位固定不移者,其病机属性为痰为瘀。中医将颈动脉称为人迎脉,CAS斑块结于人迎脉,与上述“积”的病机特征吻合。因此,可以将CAS斑块命名为人迎脉积。纵观CAS的发生、发展过程,大致与年龄、饮食、吸烟、饮酒、久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鼾眠、肥胖以及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四(卷首缺)·诊候之一]人迎脉口诊
卷四《经脉》第一上编。自雷公曰病之益甚至伤于食饮,见《灵枢》卷八第四十九《五色》篇,《甲乙》同上。自一日一夜五十营至乍数乍疏也,见《灵枢》卷二第五《根结》篇,《甲乙》同上。自黄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气至治之无功矣,见《素问》卷三第十一《五藏别论》篇,又见《甲乙》卷二《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编。自凡刺之道至取之其经,见《灵枢》卷二第九《终始》篇,又见《甲乙》卷五第五《针道终始》篇。自人迎一盛至命
- 《医学入门》:[内集·卷一诊脉]气口人迎脉诀
此即上古诊法其二也。气口,右手关前一分,以候七情,及房劳、任务勤苦与饮食无节,皆为内伤不足之症。其所以名气口者,五脏之气,必因胃气而升于手太阴故也。人迎,左手关前一分,以候六淫及起居失宜,感冒时行不正之气,皆为外感有余之症。其所以名人迎者,外邪必因虚而入故也。若脏气平者,邪自难犯,故先气口而后人迎也。汉论人迎紧盛伤于寒,气口紧盛伤于食。然七情蕴郁,正由宿食助发。若专伤食而无七情,则不应气口。又论伤
- 阴阳俱溢
阴阳俱溢 脉学术语。阴,寸口脉;阳,人迎脉;溢,充盈,满溢。人迎脉与寸口脉俱洪盛如溢,为邪盛正衰,病势进展。《灵枢·终始》:“人迎与寸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作者:
- 《疡医大全》:[卷二十一内痈部]胃痈门主论
经曰∶中脘隐隐痛者胃疽,其上肉微起者胃痈。(中脘穴,又名胃募,在脐上四寸。)又曰∶胃脘痈,人迎脉逆而盛。《素问》∶帝曰∶人病胃脘痈者,诊当何如?岐伯曰∶诊此者当候胃脉,其脉当沉细,沉细者气逆;(《甲乙经》沉细作沉涩。)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则热。人迎者胃脉也,逆而盛则热聚于胃中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病能篇。)《圣济录》云∶胃脘痈,由寒气隔阳,热聚胃口,寒热不调,故血肉腐坏。以气逆于胃,故胃脉沉细。
- 格阳
格阳 ①病因病理学术语。指阳气格拒。阳盛已极,而不能与阴气交通,故气血盈溢于三阳经,与三阴相格拒,表现为人迎脉大于寸口脉四倍。《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四盛已上为格阳。” ②病证名。指寒邪壅遏胸中,胃阳被格拒的吐逆症。临床表现为四肢厥冷,不欲饮食,食则呕逆等。作者:
- 《六译馆医学丛书》
的不少著作内容进行了考释、整理和评注。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诊骨篇补证》、《诊筋篇补证》、《营卫运行杨注补证》、《分方治宜篇》、《灵素五解篇》、《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杂病论古本》、《伤寒平议》、《伤寒古本订补》、《巢氏病源补养宜导法》、《
- 《六译馆医学丛书》
的不少著作内容进行了考释、整理和评注。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诊骨篇补证》、《诊筋篇补证》、《营卫运行杨注补证》、《分方治宜篇》、《灵素五解篇》、《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杂病论古本》、《伤寒平议》、《伤寒古本订补》、《巢氏病源补养宜导法》、《
- 厥
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④特指“肝痹”,主要症见胁痛,食入腹即吐。《素问·玉机真脏论》:“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 ⑤指癃证之危重者。主要症见小便次数多,或身热、喘息,人迎脉躁或太阴脉细如发等。《素问·奇病论》:“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病名曰厥,死不治。” ⑥特指足逆冷之证。《素
- 上盛
上盛 ①病理学术语。人体上部邪气盛。《灵枢·卫气》:“上盛则热痛。” ②脉学名称。人迎脉浮盛的脉象。《素问·脉要精微论》:“上盛则气高。”作者:
- 《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六·诊候之三]虚实脉诊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人之所病。五实具有者。不泄当死。所病五虚具有者。不下食当死也。)黄帝曰。何谓五实、五虚。岐伯曰。脉盛其皮热。腹胀前后不通HT瞀。此谓五实。(人迎脉口脉大洪盛一实也。皮肤温热。阳盛二实也。心腹胀满。三实也。大小便不通。四实也。闷瞀不醒。五实也。HT音闷瞀木。候反HT目也。)脉细。皮寒。气少。泄注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人
- 郁有六名
大抵诸病中多有兼郁者,或郁久而生病,或病久而生郁,故凡治病必以郁法参而治之。郁有六:气、血、湿、热、食、痰也。气郁:胸胁痛、脉沉涩。血郁: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湿郁: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缓。热郁:瞀闷②,尿赤,脉沉而数。食郁;嗳酸饱满,不喜饮食,人迎脉平,气口脉盛。痰郁:动则喘满,寸口脉沉滑。治以六郁汤、越鞠丸主之。湿加白术、羌活。气加木香、槟榔。食加山查、砂仁。血加桃仁、
- 基于可视化脉诊信息采集与识别的“独取寸口法"与“遍诊法”的信息学比较
古今脉诊,获取脉动信息为l临床辨证服务。获取信息的部位、过程、信息量,均会影响到临床辨证施治。理论上讲,获得的信息量越多、越有效,辨证的结果越准确。从解剖生理学角度来说,寸口和趺阳脉离心脏距离比较远,而人迎脉距离心脏近,而且是人体的大血管,人迎脉反映的血管、血流等心血管的信息量比较寸口和趺阳脉应该多,更能反映人体的整体的病理生理状况。《难经》以降,临床医家以“独取寸口”辨证,既往现代脉诊研究,也仅
- 《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九妇人杂病诸候三(凡四十论)]八十四、肿满水气候
水病,由体虚受风湿,入皮肤,搏津液,津液痞涩,壅滞在内不消,而流溢皮肤。所以然者,肾主水,与膀胱合,膀胱为津液之府,津液不消,则水停蓄。其外候,目下如卧蚕,颈边人迎脉动甚也。脾为土,主克水,而脾候肌肉。肾水停积,脾土衰微,不能消,令水气流溢,浸渍皮肤而肿满。《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公元614年
- 气郁成痰
医士郭梦槐之妻,以家道式微,抱郁而病,发则胸隔满闷,胃气增痛,转侧不食。郭以茂才设童蒙馆,而赀不给馔粥,见其妻病,以为虚而补之。病益甚。乃来求余,诊其六脉坚实,人迎脉尤弹指,因告之曰,此气郁而成痰也,则发头晕,且增呕逆,久而胃连脾病,恐成蛊。郭求一方,乃以香砂平陈汤加大黄、枳实以疏之,二服而大解,病若失矣。作者:王堉
- 《察病指南》:[卷上]人迎气口脉
人迎脉在左手关前一分。(其穴在结喉两旁同身寸之一寸五分。动脉应手者是也。)诊之以候六淫。浮则为风。紧盛则伤于寒。气口脉在右手关前一分。诊之以候七情。浮则为虚为气。紧盛则伤于食。《察病指南》宋施桂堂公元960年—1279年
- 《伤寒证治准绳》:[入门辨证诀]发热外感内伤辨
凡病鲜有不发热者而内伤外感其大关键也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感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外感则寒热齐作而无间内伤则寒热间作而不齐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能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而必解外感恶风乃不禁一切风寒内伤恶风惟恶夫些少贼风外感证显在鼻故鼻气不利而壅盛有力内伤证显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感则邪气有余故发言壮厉先轻而后重内伤则元气不足故出言懒怯先重而后轻外感头痛常常而痛内伤头痛时止时作外感手背热手心不热内伤手心热手
- 《证治准绳·伤寒》:[入门辨证诀]发热外感内伤辨
凡病鲜有不发热者而内伤外感其大关键也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感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外感则寒热齐作而无间内伤则寒热间作而不齐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能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而必解外感恶风乃不禁一切风寒内伤恶风惟恶夫些少贼风外感证显在鼻故鼻气不利而壅盛有力内伤证显在口故口不知味而腹中不和外感则邪气有余故发言壮厉先轻而后重内伤则元气不足故出言懒怯先重而后轻外感头痛常常而痛内伤头痛时止时作外感手背热手心不热内伤手心热手
- 《医学入门》:[外集·卷五小儿门]附∶小儿病机
小儿伤寒夹惊食,治与大人无异,所异者,夹食、夹惊而已。杂病亦然。阴阳表里大科同;伤寒左额青纹现,肢冷无汗惨颜容;钱氏云∶男子面黄体重、女子面赤喘急,其呵欠烦闷,手背热,人迎脉盛则一也。若手足温又有汗,面光发热是伤风;亦左额青纹,与人迎脉盛。夹食肚热兼呕逆,右额角青似小葱;右额角青筋,发热,头额肚腹热甚,或兼呕肚腹痛者,伤食也。如伤寒夹食者,人参羌活散加青皮、紫苏,或藿香正气散合败毒散,便闭加大黄
- 《丹台玉案》:[卷之三内外伤辨]脉云
凡内伤气口脉洪盛外伤人迎脉浮紧。然内伤劳役。气口脉急大而数。时一代而涩。涩者脉之有宿食也。《丹台玉案》明孙文胤公元1637
- 《仁术便览》:[卷三]虚损
《脉理提纲》曰∶气虚脉细,或缓而无力,左手弱;血虚脉大,或数而无力,右手脉弱。阳虚脉迟,阴虚脉弦,真气虚脉紧。指男子久病,气口脉弱则死,强则生;女人久病,人迎脉强则生,弱则死。《仁术便览》明张洁公元1368-1644年
- 《疡医大全》:[卷二十胸膺脐腹部]中脘疽门主论
《心法》曰∶中脘痈,一名胃疽,发于心胸之下,脐上四寸,属任脉经。(中脘穴。)隐痛日久,向外生疽,坚硬漫肿,皮色无红无热,由过食炙,以致胃腑火毒而成。人迎脉盛是毒瓦斯攻里,作呕不食,咳吐脓痰者逆。《疡医大全》清顾世澄公元1644-1911年
- 厥
阳气乱则不知人也。” ④特指“肝痹”,主要症见胁痛,食入腹即吐。《素问·玉机真脏论》:“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 ⑤指癃证之危重者。主要症见小便次数多,或身热、喘息,人迎脉躁或太阴脉细如发等。《素问·奇病论》:“有癃者,一日数十溲,此不足也。身热如炭,颈膺如格,人迎躁盛,喘息气逆,此有余也。太阴脉微细如发者,此不足也……病名曰厥,死不治。” ⑥特指足逆冷之证。《素
- 《冯氏锦囊秘录》:[杂症大小合参卷四]东垣内伤外感辨
则手心热。外感则手背热,天气通于肺,鼻者,肺之外候;外感伤寒则鼻塞,伤风则流涕。然能饮食,口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地气通于脾,口者,脾之外候,内伤则懒言恶食,口不知味,小便黄赤,大便或秘或溏,左人迎脉主表。外感则人迎大于气口,有气口脉主里;内伤则气口大于人迎。内伤证属不足,宜温宜补宜和;外感证属有余,宜汗宜吐宜下。若内伤之症,误作外感,妄发其表,重虚元气,祸如反掌,故立补中益气汤主之。又有内伤
- 脉法求真
而且对临床中医师也会有较大的帮助和提高。目录:上篇脉学的一般理论及诊脉方法一脉搏形在怕机理二影响脉搏的因素(一)非疾病因素(二)疾病因素三诊脉时间四诊脉部位五论“寸口脉衣病分三关侯五脏”的科学性六人迎脉、气口脉正误七持脉方法八病位应从变中求九正常人脉象十真脏脉十一诊脉辨证(一)“独”字求病位(二)阴阳求病性(三)比较求病势十二脉象反映病理变化十三寸口脉主病脉辨(一)外感病脉辨(二)五脏病脉辨(三
- 王立忠:六郁与越鞠丸
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他明确提出了郁病有六,即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血郁者,四肢无力,脉沉涩;痰郁者,动则喘,寸口脉沉滑;火郁者,瞀闷,小便赤,脉沉滑;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寒则发,脉沉细;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寸口脉繁盛。但六郁病机,实乃相互挟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可以单独为病,也可以相因而发病。 治六郁的代表方越鞠
- 神昏谵语
其气血盛,故不知人。”《金匮·中风篇》云:“邪入于府,即不识人。”赵以德注谓胃为六府总司,诸府经络受邪,必归于胃,胃热甚,津液壅溢,结为痰涎,闭塞隧道,堵其神气出入之窍,故不识人。徐忠可注谓将颈两人迎脉按住,其气即壅遏不识人。人迎者,胃脉也。夫所谓不知人、不识人者,非即神昏而何?此则神昏又属诸胃。裴兆期《医谈》曰:“人谓神昏之病原于心,心清神乃清。”余谓神昏之病原于胃,胃清神乃清.胃气一有不清,
- 第四十一章妇人血风白虎历节走疰方论
乾姜(炮〔、芍药(炒〔、茯苓、人叁、右草、桂心(各五分〔、白术(一钱五分〔,右水煎服。一方去桂,用熟地黄二钱。妇人两踝乍痛,上行膝髀肩肘,痛如锤锻,至夜尤剧,六脉皆紧,一剂而愈。又邓安人夏月患此,人迎脉虚,此因暑而得,用酒蒸黄连丸,一服亦安。附方东垣清燥汤:治元气虚,湿乘之,遍身酸软,或肺金受邪,绝寒水生化之源,肾无所养,小便赤少,大便不调,腿腰痿软。或囗乾作渴,体重麻木,头目晕,饮食少思。或自
-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二内经要旨(上)]病能篇第三
下为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此虽肾肺二脏之病,要皆水气所留也。平人气象论曰∶颈脉动喘疾咳,曰水。颈脉为耳下及结喉两旁人迎脉也。水气上溢则肺被热熏,阳气上逆,故颈脉鼓盛而咳喘也。目裹微肿如卧蚕之状,曰水。溺黄赤安卧者,曰黄胆。《正理论》云∶肾劳胞热,溺黄安卧,谓之劳疸,以女劳得之也。食已如饥者,曰胃疸。胃热则消谷,故食
- 《类证活人书》:[卷第二]脉穴图
(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右手关前一分。气口之位)\r气口脉\pt51a7.bmp\r\r人迎脉\pt51a8.bmp\r人迎在颈法象天地要会始终之门户。(人迎属太阴肺之经。而黄帝乃云。人迎亦胃脉何也。左手关前一分者人迎之位。挟喉咙两旁者人迎之穴。人迎之位属手太阴肺之经。人迎之
- 《叶天士医案精华》:积聚
疝之属。攻伐消导。必变腹满。以虚中挟滞。最难速功。近日痛泻。恐延秋痢。丁香浓朴茯苓炒白芍广皮煨益智仁据述泻血五日。血止即患咳呛。左胁下有形如梗。身动行走。必眩晕欲仆。春夏减食。秋冬稍加。交冬人迎脉络结瘿。诊脉虚。左关尺数。此肝肾精血。因惊恐忧劳所伤。阳失阴恋。络中空隙。阳化内风。鼓动不息。日就消烁。不肯复。为郁劳之症。四旬以外生气已浅。非治病可却。春夏。身中真气。不耐发泄可知。屏绝家务。关怀颐养
- 黄帝内经太素(修订版)
经脉之一经脉连环经脉病解阳明脉解黄帝内经太素卷第九 经脉之二经脉正别脉行同异经络别异十五络脉经脉皮部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 经脉之三督脉带脉阴阳乔脉任脉冲脉阴阳维脉经脉标本经脉根结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一 输穴本输变输腑病合输气穴气府骨空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二 营卫气营卫气别营卫气行营五十周卫五十周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三 身度经筋骨度肠度脉度黄帝内经太素卷第十四 诊候之一四时脉形真脏脉形四时脉诊人迎脉口
- 人迎气口十一
五色篇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黄帝曰:外内皆在焉。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气大紧以浮者,甚病益甚,在外。甚脉口浮滑者,病日进;人迎沉而滑者,病日损。其脉口滑以沉者,病日进,在内;其人迎脉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详人迎本足阳明之经脉,在结喉两傍;气口乃手太阴之经脉,在两手寸口。人迎为腑脉,所以候表;气口为脏脉,所以候里。故曰:气
- 《养生类要》:[后集春月诸症治例]芎苏香葛散
治春月感冒伤寒及山岚瘴毒疠气人感触之头疼身痛恶寒发热人迎脉浮大者是紫苏叶(一钱去梗)香附(炒)白茯苓(去皮)干葛陈皮藿香半夏(制)前胡(去芦)川芎(各八分)白芷防风(去芦各七分)甘草(三分)苍术(一钱五分)羌活(一钱)上用姜三片葱白连须二根水二钟煎一钟热服浓被覆汗出为度无汗再服忌鸡鱼猪羊肉《养生类要》明吴正伦公元1368年—1644年
- 《类经》:[五卷脉色类]十八、诊尺论疾
,必形于腕后,故但察尺部之肉,其外可知。是以独调其尺而病形定矣。)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目窠,目下卧蚕处也。痈,壅也,即新起微肿状。颈脉,人迎脉也。而不起,按之有窝也。是即风水肤胀之外候。风水义见疾病类三十一。肤胀义见疾病类五十七。窠音科。痈,去声。音夭。)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阳受风气,故病风者,尺肤滑而淖泽也。尺肉弱者,解安卧,脱
- 《金匮钩玄》:[卷第一]六郁
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阴寒则发,脉沉细;痰郁者,动则即喘,寸口脉沉滑;热郁者,瞀,小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紧盛者是也。气血中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气郁∶香附子、苍术、川芎。湿郁∶苍术、川芎、白
- 《丹溪心法》:[卷三]六郁五十二
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气郁者,胸胁痛,脉沉涩;湿郁者,周身走痛,或关节痛,遇寒则发,脉沉细;痰郁者,动则喘,寸口脉沉滑;热郁者,瞀闷,小便赤,脉沉数;血郁者四肢无力,能食便红,脉沉;食郁者,嗳酸,腹饱不能食,人迎脉平和,气口脉繁盛者是又方气郁香附(童便浸)苍术(米泔浸)抚芎湿郁白芷苍术川芎茯苓痰郁海石香附南星(姜制)栝蒌(一
-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二]四气兼中证论
中肾为相感,则无所不通。谓湿不及心肺,未为确论,故缺以俟明哲。暑病亦然。况六淫均被,四气皆能中人。中风则有汗,脉必浮弦,恶风走注;中寒则无汗,脉必紧数,恶寒疼痛;中暑则昏愦面垢,脉必虚缓,倦怠;中湿则重着,脉必轻缓,四肢节疼痛,皆能交络互织,所谓风寒、风湿、风温、寒湿、湿温等,当以人迎脉证别之,令无差误。更有七情内忤,亦能涎潮昏塞,手足曳,一如中风,不可例作六淫气治,其至夭枉。及素蓄痰涎,随气上
- 《伤寒括要》:[卷上]类伤寒六症
。头不痛。不恶寒。不浮紧。与伤寒异。四曰香港脚。足受寒湿。头痛身热。肢节作痛便闭呕逆。但脚肿痛。或枯细。与伤寒异。五曰瘀血。跌触损伤。胸胁腹痛。手不可近。但头不痛。脉不浮紧。与伤寒异。六曰内痈。发热恶寒。胸痛而咳。浊唾腥臭。右寸数大。为肺痈。小腹重痛。便数如淋。皮肤甲错。腹皮肿急。脉滑而数。为肠痈。胃脘大痛。人迎脉盛。胃脘痈也。但无头痛。项强。与伤寒异。《伤寒括要》明李中梓公元1368-1644年
- 《医学纲目》:[卷之十九·心小肠部痈疽所发部分名状不同]内痈有三
满、肾满、肺满,皆实,即为肿。(王注云∶满谓脉气满实,肿谓痈肿。)肺之痈,喘而两满。(仲景云∶肺痈吐脓如米粥,咽燥振寒。)肝痈,两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痈,脚下至少腹满。(大奇论林亿云∶脚下当作下。《千金》云∶肠痈之为病,小腹肿强,按则痛,便数似淋。仲景云∶肠痈小腹痞坚,盖小腹痛而痞坚者,肾痈也。小便数而似淋者,肠痈也。即肺痈肝痈之属。)胃脘痈,人迎脉逆而盛。(全文见后胃脘痈条。)《医学纲目》明
-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二诸证门]胃脘痈证
(主痈。出《素问·病能论》)胃脉沉细,阳气不得下通,寒痈,阳热聚于胃口,腐坏成脓。射干汤主之∶治胃脘痈,人迎脉逆而甚,嗽脓血,营卫不流,热聚胃口成痈。射干(去毛)栀子仁赤茯苓(去皮)升麻(各一两)赤芍药(一两半)白术(半两)上为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入地黄汁一合、蜜半合,再煎,温服,不计时候。《黄帝素问宣明论方》金刘完素公元1115-1234年
- 《外科心法要诀》:[卷七腹部]中脘疽
中脘疽由胃火生,脐上四寸隐隐疼,坚硬漫肿无红热,不食呕哕毒内攻。【注】此证一名胃疽,发于心胸之下,脐上四寸,任脉经中脘穴。隐痛日久,向外生疽,坚硬漫肿,皮色无红无热,由过食炙爆,以致胃腑火毒而成。人迎脉盛,是毒瓦斯攻里,作呕不食,咳嗽脓痰者逆。初宜服仙方活命饮,色紫坚硬,宜服山甲内消散。脓势将成,内外治法,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若起长脓迟,或疮不痛者,急用艾壮隔独头蒜片,置患上灸之回阳。\r中脘
-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腹部]中脘疽
中脘疽由胃火生,脐上四寸隐隐疼,坚硬漫肿无红热,不食呕哕毒内攻。【注】此证一名胃疽。发于心胸之下,脐上四寸,任脉经中脘穴。隐痛日久,向外生疽,坚硬漫肿,皮色无红无热,由过食炙搏,以致胃腑火毒而成。人迎脉盛,是毒气攻里,作呕不食,欬嗽脓痰者逆。初宜服仙方活命饮,色紫坚硬,宜服山甲内消散。脓势将成,内外治法,俱按痈疽肿疡、溃疡门。若起长脓迟,或疮不焮痛者,急用艾壮隔独头蒜片,置患上炙之回阳。方剂:山
- 《明医指掌》:[卷四]内伤一
形即与伤寒似,误汗令人病卧床。【论】夫饮食劳役之证,当补而不当泻。外感风寒客邪,当泻而不当补,二者若霄壤之不侔。内伤之证,亦有头痛发热之候,粗工多作外感治之,大发其汗,其误甚矣!祸不旋踵。东垣云∶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伤,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外伤则寒热齐作而无间;内伤则寒热间作而不齐。外伤恶寒,虽近烈火不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则解。外伤恶风,乃不禁一切风;内伤恶风,惟恶些少贼风。外伤证显在鼻,故鼻
- 《证治准绳·杂病》:[第一册寒热门]发热
。间有颇知发热属虚,而用补药,则又不知气血之分,或气病而补血,或血病而补气,误人多矣。故外感之与内伤,寒病之与热病,气虚之与血虚,如冰炭相反。治之若瘥,则轻病必重,重病必死矣。可不畏哉。内外伤辨,人迎脉大于气口为外感,气口脉大于人迎为内伤。外感则寒热齐作而无间,内伤则寒热间作而不齐。外感恶寒,虽近烈火不能除;内伤恶寒,得就温暖而必解。外感恶风,乃不禁一切风寒;内伤恶风,唯恶夫些少贼风。外感证显在
- 《杂病广要》:[脏腑类]关格
下,阳脉盛者阳气格于上,然而未至于死。阴阳俱盛则既关且格,格则食不下,关则二阴闭,不得大小便而死矣。若脏腑气和而相荣,阴不复,阳不溢,何关格之有。(《统旨》)(按∶此说亦出《医统》。)《内经》云∶人迎脉四盛以上为格阳,寸口脉四盛以上为关阴。夫脉至四盛以上亦太盛矣,阳太盛则阴不能荣,阴太盛则阳不能和,阴阳阻绝,天地不交而成否矣。夫饮食虽运夫阳,而无阴则不能下,故格则吐逆者,阳独盛于上也。便液虽生乎
- 暑
乃知药病相对,有如此者。此方本徐州沛悬市门,忽有板书钉其上,或传神仙救人者。沈存中王圣美,皆著其说,而吴亲验之。出石林老人《避暑录》。陈斗岩治伦司成,舟中遇昏晕不知人,自汗瘛疭,医以为中风。陈曰:人迎脉过盛,病因饮后便凉,痰火妄动,非中风也。以清暑益气汤一剂而愈。汪希说治一壮男子,形色苍黑,暑月客游舟回,患呕哕,颠倒不得眠,粒米不入六日矣。脉沉细虚豁,诸医杂投藿香、柴、苓等药,不效,危殆。汪曰:
- 《内经》论水肿
middot;论疾诊尺》曰:“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张介宾注云:“目窠,目下卧蚕处也。痈,壅也,即新起微肿状。颈脉,人迎脉也。窅而不起,按之有窝也。是即风水肤胀之外候。风水即外感于风而致水肿,可见风水当有表证,其病本在肾,常见面目浮肿,小便不利,咳嗽,身体疼痛,恶风,脉浮等。 2.溢饮证 《素问·
- 伤食发热
补·发热章》:“伤食发热,必气口紧盛或沉伏,头疼,呕恶,噫气吞酸,胸口饱闷,或胀或痛,手不可按,蒸蒸然然。”《金匮翼·发热统论》:“食积者,当暮发热,恶闻食臭,时时嗳腐,其脉滑或实。活人所谓伤食令人头痛,脉数,发热,但左手人迎脉平和,身不疼是也。”治宜消食导滞以退热,用枳术丸、保和丸、枳实导滞丸、大柴胡汤等方。《幼科全书》:小儿食积不化引起的发热。其热先见于腹部,以后手足俱热,而以腹背较甚,嗳气吐
- 《灵素节注类编》:[卷二阴阳脏腑总论]经解
,则气结成痈;阴脉不和,则血留而瘀。甚则阴阳各不相营,即成孤阳独阴,阳不营于阴,名曰关;阴不营于阳,名曰格。关则不得小便,格则吐逆,食不能下。夫人迎之脉,主六腑之阳∶寸口之脉,主五脏之阴。故脉论言人迎脉至四盛以上为格,寸口脉至四盛以上为关。此以阴阳各不相营而成关格,而曰阳太盛、阴太盛,则其人迎、寸口之脉,亦必倍盛,而成孤阳独阴,故不得尽天年之期而死也。《难经》单以寸口之脉覆溢为关格,名真脏脉,其
- 《玉机微义》:[卷九热门(发热附)]论诸发热病本不同
厥阴病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欲愈面赤身微热为郁冒呕而发热小柴胡与夫太阴病中风四肢烦疼是三阴皆有发热明矣但寒伤阴经发热则为逆手足不和两胁俱热如火先少阳也从内而之外者先有形也为内伤内经曰人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入六腑则身热不得卧上为喘呼活人书曰伤食令人头痛脉数发热但左手人迎脉平和身不疼痛是也难知曰脉人迎气口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