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述
十五世纪意大利的达·芬奇 (da Vinci,L. 1452~1519)曾注意到燃烧时必须不断补充新鲜空气。1603年波义耳证明金属燃烧后增重,但是他忽略了容器内空气重量的变化,臆想有一种“火微粒”在燃烧时穿过容器壁与金属结合。由于十七世纪学者没有摆脱炼金术士的思想,故未能揭示火和燃烧的本质。
燃素说最早由德国化学家贝歇尔(Becher,J.J.1635~1682)提出,他在1669年出版的《土质物理》(PhysicaSubterranea)一书中,认为各种物体都由三种基本“土质”所组成,一种叫“油土”,存在于一切可燃烧的物体中;一种叫“汞土”,是一种“流动性土”;另一种叫“石土”或“玻璃性土”,存在于一切固体物质中,这三种土质和炼金家的硫、汞和盐相对应。物质燃烧时放出其中的“油土”成分,剩下“石土”或“汞土”成分。1703年普鲁士王的御医斯塔尔(Stahl,G. E. 1660~1734)出版《贝歇尔学派范本》(Specimen Becherianum),后来在他的《化学基础》(Fundamenta Chymiae)一书中进一步发挥了贝歇尔的理论,将“油土”改名为“燃素”(phlogiston),此说遂大行于世。
按照斯塔尔的理论,燃素充塞于天地之间,地球上的动、植、矿物中都含有燃素。斯塔尔认为动物之呼吸也是一种燃烧作用,呼吸时体内的燃素从肺中呼出,动物籍燃烧以保持体温。
1773年舍勒(Scheele,K. W. 1742~1786)和1774年普利斯特里(Priestley,J. 1733~1804)相继发现了氧气。普利斯特里发现烛火在这种气体中烧得更旺,小动物在其中活得更久,但是,由于燃素说的蒙蔽,他仍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区别仅在于燃素含量的不同,从氧化汞分解出来的系一点燃素都没有的空气,所以吸收燃素的能力特别强,助燃能力也特别大,他把这种空气叫做“脱燃素空气”;他认为寻常的空气已经吸收了不少燃素,助燃力就比较差了;一旦空气被燃素所饱和,它就不再会助燃,变成“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由于舍勒和普利斯特里被传统的燃素说所束缚,他们未能从发现中认清燃烧的本质。
燃素说的确立,得使大多数化学现象在燃素说的基础上得到统一的说明,化学“借燃素说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但是,燃素说把燃烧现象当成燃烧的本质,由于“映象被当作了原形”,结果同炼金术一样,在燃素说中,金属被看成是锻渣和燃素的化合物,锻渣却成了构成金属的元素。“真实的关系被颠倒了”。燃素说不能解释金属经锻烧逸出燃素变成锻渣后,何以重量倒反增加了,为了说明这一点,燃素论者硬说燃素和“灵气”一样,与地心是相排斥的,它具有负重量。由于燃素说不能解释全部燃烧现象,特别是人们对化学反应更多地进行定量研究后,在大量事实面前,燃素说陷入了四面碰壁、理屈词穷的境地。
1756年俄国的罗蒙诺索夫(Ломоносов,М.В.1711~1765)、1774年法国的贝岩(Bayen,P.)曾经向错误的燃素理论作过冲击。但是,拉瓦锡(Lavoisier,A. L. 1743~1794)通过定量分析,才真正揭露了燃素说的矛盾。拉瓦锡的实验证实,金属经锻烧后成为锻灰,它所增加的重量即是容器中失去的部分空气的重量。当时,他重复了普利斯特里分解氧化汞的实验,实验证实氧化汞所分解出来的气体,即是原先汞和空气相结合的气体,他第一次将这种气体命名为氧气(oxygene)。拉瓦锡的发现,否定了燃素说的谬误,从而建立了燃烧的氧化理论。拉瓦锡的燃烧说要点: ①燃烧时放出光和热;②物体只有在氧存在时才能燃烧;③空气由二种成分组成,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时,吸收了其中的氧,因而加重,所增加的重恰为其所吸收的氧气之重; ④一般可燃物质(非金属)燃烧后通常变为酸,氧是酸的本质,一切酸中都含有氧元素,金属锻烧后变为锻灰,它们是金属的氧化物。从此燃烧氧化的本质才真相大白。氧化理论的确立,使得人们对于呼吸生理和能量代谢的机制有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