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词条:染色单体 (最后修订于2010/3/17 1:03:34)[共109字]
摘要:染色单体是在减数分裂或有丝分裂过程中,复制了的染色体中的两条子染色体。每个染色单体是由一条脱氧核糖核酸(DNA)双链经过紧密盘旋折叠而成。中期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两者在着丝粒(centromere)部位相互结合。......
>>>查看全文
相关文献:
- 肝癌放射治疗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预测研究
【摘要】目的利用早熟染色体凝集技术预测γ射线对肝癌细胞辐射效应。方法用60Co产生的γ射线照射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以克隆形成法测定经照射后的细胞存活率,用化学诱导剂Calyculin-A.诱导的早熟染色体凝集技术研究染色体损伤。结果G2期细胞染色单体和等点染色单体断裂数与照射剂量之间存在着线性相关性;染色单体断裂总数与细胞存活率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相关性。结论辐射诱导的染色单体断裂是预
- 姐妹染色单体差别染色
姐妹染色单体区分染色法(Sisterchromatiddifferentiation,SCD)是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染色体处理技术。Latt(1973)在培养的细胞中加入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当用Hoechst33258荧光染料染色时,发现了姊妹染色单体的色差反映和它们之间互换的现象。1974年KORenberg和Froeed-Lender改进了这一技术,建立了较简易的BrdU-Gi
- 日本发现使姐妹染色单体呈十字形的蛋白质
2007年07月30日新华网新华网东京7月27日电(记者钱铮)日本研究人员27日报告说,他们发现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使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形成十字形的关键蛋白质。细胞的有丝分裂被划分为间期、前期等多个阶段,在分裂间期,细胞中的每个染色体都会复制出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分裂前期,这一对姐妹染色单体在着丝点处相互连接,呈十字形。之后,它们分开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并由纺锤体连接着向两极移动,最终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
- 肝癌放射治疗癌细胞辐射敏感性的预测研究
【摘要】目的利用早熟染色体凝集技术预测γ射线对肝癌细胞辐射效应。方法用60Co产生的γ射线照射人肝癌细胞系SMMC-7721,以克隆形成法测定经照射后的细胞存活率,用化学诱导剂Calyculin-A.诱导的早熟染色体凝集技术研究染色体损伤。结果G2期细胞染色单体和等点染色单体断裂数与照射剂量之间存在着线性相关性;染色单体断裂总数与细胞存活率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相关性。结论辐射诱导的染色单体断裂是预
- 证明姐妹染色单体聚集机制的最直接证据
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每个染色体对的两个版本(姐妹染色单体)被名为粘合素(cohesin)的蛋白复合物聚集在一起。三个粘合素亚单元聚成一个环,人们认为,姐妹染色单体可能是通过被粘合素环环绕的方式而被聚到一起的。Haering等人发现,这种环的三个亚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共价交联,可在一个能够抵抗蛋白变性的结构中将姐妹DNA束缚在一个环形粘合素分子内。这一发现为支持该假设提供了迄今最直接的证据。作者:
- 一种重离子辐照诱发细胞内染色体断裂的理论计算方法*
射线相比,重离子的高治疗效率与其物理特性密切相关,如布拉格峰区的高线性传能密度、低侧向散射等。先前的研究[2~7]表明,细胞在不同的射线辐照下都可以造成染色体断裂,包括染色体不连续、末端错误重排、染色单体环等等。这些潜在的改变都有可能导致细胞的癌变[1,7]。自1995年Gotoh[8]报道了化学诱导的早熟染色体凝集方法以来,该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放射生物学和肿瘤学中染色体损伤的研究。Murakam
- 6-5真菌的遗传分析
果有一对等位基因A和a,如果交换发生在A和着丝点之外,那么在第一次减数分裂时A和a就完全分开进入不同的两极,至于各向哪一极移动是随机的,但一旦确定就决定了以后子囊孢子排列的位置。第二次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各自分开,分别进入4个孢子,进一步有丝分裂形成了8个子囊孢子,野生型为黑色,营养缺陷型为白色,4黑4白有序排列(图5-9),这种类型表明在A和着丝点之间未发生交换,或没有有效的交换。此称为第一次分
- 身体不对称有新解LRD蛋白起作用
艾玛凯勒解释说当细胞开始分裂时,会在“女儿细胞”中分配不同的DNA。艾玛和他的同事将他们的新发现发表在最新一期《科学》期刊上。研究表明,当细胞再生时,细胞首先复制每一个染色体,这些染色体包含各种基因。每一个染色体的复本称作染色单体,之后它们会进入到每一个“女儿细胞”中。科学家们过去认为细胞拥有的染色单体是随机的。但是,现在凯勒和他的同事们在希腊雅典的hippokrateion医院实验室的老鼠体内
- 研究揭示水稻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分离机制
I就有提前分开的趋势,而到后期II姊妹染色单体发生随机分离,表明OsSGO1对维持姊妹染色单体着丝粒处黏着的重要性。免疫荧光定位研究表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和有丝分裂前期,OsSGO1从核仁中逐渐转移到染色体的着丝粒上,中期后逐步从着丝粒上脱离。并且在Ossgo1突变体中,联会复合体延迟形成并提早消失,说明它对于维持联会复合体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揭示了植物界shugoshin蛋白在减数分裂前期I的
- 13-2有丝分裂
-3)的主要事件是:①染色质凝缩,②分裂极确立与纺锤体开始形成,③核仁解体,④核膜消失。 前期最显著的特征是染色质通过螺旋化和折叠,变短变粗,形成光学显微镜下可以分辨的染色体,每条染色体包含2个染色单体。图13-3前期两个中心体向两极移动 早在S期两个中心粒已完成复制,在前期移向两极,两对中心粒之间形成纺锤体微管,当核膜解体时,两对中心粒已到达两极,并在两者之间形成纺锤体,纺锤体微管包括(图1
- APC指导的泛素化可加速检查点失活
正是因为有着严谨的检查机制,真核细胞才得以有效地生活和分裂,例如,纺锤体检查点(spindlecheckpoint)可以确保染色体的准确分离。 有丝分裂过程中,在所有动粒(kinetochore)结合到两极的纺锤体之前,纺锤体检查点就会阻碍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检查点蛋白非常严格地抑制着促后期复合物(anaphase-promotingcomplex;APC)的活化,而APC对于染色体的分离和分
- 研究发现修复受损DNA的“染色体胶水”
a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能解释这些修复过程的新机制。结果发表在《Science》上。这一研究主要针对一种称为结合的过程,它是细胞核中两个染色体通过一个称为cohesin的蛋白联合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现象。在细胞分裂过程中这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新复制的染色单体需要结合在一起,以等待合适的时机分离。如果染色单体分离得过早,则子代细胞存在染色体数量错误的风险,这在肿瘤细胞中常被观测到。而最近Cami
- “霍利迪连结体”的破坏
“姊妹染色单体”交换形成四链“霍利迪连结体”(Hollidayjunctions),是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自然出现的,以将“姊妹染色单体”保持在一起,同时在各种不同的修复事件中也是自然出现的。在真核细胞中,躲过被解旋酶/拓扑异构酶(BTR)复合物溶解的“霍利迪连结体”,会被几种被称为“解离酶”的核酸酶当中的一个处理。在这项研究中,StephenWest及其同事确定了在BLM(BTR的解旋酶部分,在Bl
- 一转位蛋白对DNA负载的作用
环状染色体二聚体是由于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的重组而产生的,它们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无法被成功分离到子代细胞当中。在2008年8月22日出版的《分子细胞》(MolecularCell)上,来自英国的一组科学家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结果,他们表示通过研究找到了一种细菌DNA转位蛋白-FtsK的3个γ区域,并且阐述了这种转位蛋白对于DNA负载和染色体重组等发生作用的内部机制。研究人员对大肠埃希氏菌(Esche
- 3-1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e)(图2-2)。图2-2百合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图像 1.前期 此期染色体开始逐渐变得清晰可辨,逐渐凝缩使其缩短变粗,收缩成螺旋状,这种形状易于移动。当染色体变得明显可见时,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染色单体(chromatids)(图2-2c),互称为姐妹染色单体(sisterchromatids)。通过着丝粒(centromere)把他们相互连接在一起,到前期末,核仁(nucleoli)逐渐消失,
- NaAsO2干扰作用下的人淋巴细胞的微生态学研究
mg/ml,5号针头加5滴),然后继续培养48h;微核率分析,置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70h。在终止培养收获细胞前4h向培养物中加入秋水仙素。 1.3制片按常规方法经过收获细胞、低渗、固定、制片和染色制作装片[1]。 1.4观察CA分析,每个浓度分析完整的200个人淋巴细胞中期分裂相并记录染色体畸变数,染色体畸变按Bukˉton及吴文等人方式记录;SCE分析,每个浓度分析100个中期分裂相,并
- 一基因突变会引起罕见多系统疾病
rff补充发现了另外两个基因SMC1A和SMC3的突变。在新研究中,儿童医院CdLS研究小组将焦点放在了cohesin复合物,一组形成环绕姐妹染色单体的手镯样结构的蛋白质上。Deardorff说:“Cohesin有两种作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它将姐妹染色单体连结在一起,它确保了正常的转录即信息从DNA向RNA传递。Deardorff补充说破坏正常cohesin功能的突变可以干扰正常的人类发育。Cd
-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分裂新发现登国际刊物
strandbreakrepairduringmeiotichomologousrecombinationinArabidopsis”的文章,发现了一种基因:AtRFC1能通过影响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单体的均等分离,调控花粉遗传物质的分布,为深入阐明减数分裂中同源重组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相关成果公布在植物学领域权威刊物ThePlantJournal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武大生科院赵洁教授,
- Nature新文章:染色体的骨架
以前就存在,因此有可能提供了塑造DNA的一个古老机制。细胞生物学家已经非常了解cohesin和它在细胞分裂中的作用。这一蛋白质复合物是染色体正确分配到子细胞中去的必要条件。它形成了一个分子环将姐妹染色单体捆在一起,直至正确的时刻姐妹染色单体发生分离。奥地利分子病理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于1997年发现了cohesin的这一功能和分子结构。Jan-MichaelPeters研究小组的博士后Antonio
- 中美科学家合作发现调控细胞有丝分裂新机制
胞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排列与分离。1月24日,该成果在线发表于《发育细胞》上。有丝分裂是细胞将遗传物质染色体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的过程。有丝分裂异常会引起细胞病变甚至死亡,并在多细胞生物中导致遗传疾病或肿瘤发生。同时,有丝分裂过程受到复杂而精细的调控,以保证其既快速又准确。为了保证染色体的均等分离,染色体上的动粒需要与来自纺锤体两极的微管建立“双极连接,即姐妹染色单体上的动粒分别结合
- 应用不同剂量米非司酮中期引产对胎儿脐血染色体稳定性影响的临床研究
2006年04月26日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2005Vol.6No.4P.256-258,30611(北京)为了探讨米非司酮用于中期引产对胎儿姐妹染色单体交换率(SCE)和微核(MN)率的影响。评估不同剂量米非司酮对母亲及胎儿染色体稳定性影响。研究者选择符合研究条件的中期引产患者120例,随机分为4组,1~4组分别口服米非司酮0、150、200、300mg加水囊引产,于产后取脐血进行SCE交换试验和细
- 1月22日《自然》杂志精选
,同时他们还发现,“内吞蛋白-A2”与“发动蛋白”和“肌动蛋白”一起发挥作用。Meikin蛋白调控染色体分离在产生生殖细胞的第一次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动粒被来自同一纺锤体极的微管捕捉,以使姐妹染色单体能够被分离进同一子细胞中。现在,YoshinoriWatanabe及同事发现MEIKIN是人们长期寻找的减数分裂特定的动粒因子,它在小鼠生殖细胞中确保单一取向,并在第一次减数分裂过程中保护姐妹染色
- 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常规核型的标本制备
标本面朝下放在染色槽中,加入染液染10分钟,自来水冲洗,晾干后观察。(三)结果低倍镜下,制片质量较好的标本上可看到有较多的分裂相,染色体之间分散良好,互不重叠。油镜下观察可见每一条染色体都含有两条染色单体,两条单体由着丝粒相结。分区计数染色体数目并判定性别,或拍照后进行核型分析。三、肿瘤细胞的染色体标本制备(一)原理利用肿瘤细胞无限繁殖的特点,掌握其体外生长动态,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便可获得丰富
- 酿酒酵母所有重组产物的高分辨率分布图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分裂形成生殖配子,来自每个子染色单体的DNA链交换伙伴。这种重组有两种可能的遗传结果:Crossovers和Non-crossovers。Crossovers在整个基因组范围内的分布以前被测定过了,但关于Non-crossovers分布的数据却因在侧翼标记没有被交换时识别重组的DNA有困难而缺乏。现在,Mancera等人获得了酿酒酵母所有重组产物的高分辨率分布图。这一里程碑式
- 江西发现一例人类罕见异常染色体
江西省妇幼保健院近日从一名3岁男孩身上发现一例人类罕见异常染色体核型:46,XY,dup(4)(p12p16)。据医院产前诊断中心主管技师李宇中介绍,这一异常染色体经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鉴定,属世界首次发现。李宇中分析认为,这一染色体可能是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之间非对等交换或染色单体之间非对等交换形成重复片段而产生。根据基因的致病性程度,可能会导致患者先天性的非进行性智力低下,生长发
- 研究发现姐妹染色体分离所需关键蛋白
Cohesin是一个多亚基蛋白,在从果蝇到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都相当保守。S期时,cohesin将姐妹染色体束缚在一起,当细胞进入有丝分裂前期后,大多数Cohesin与染色体臂分离,导致中期时出现两个可辨别的染色单体。尽管已经解别出此过程中的两个有丝分裂激酶,但对于这种Cohesin介导的连接发生变化的过程仍然不为人知。wingsapart-like蛋白(Wapl)最初被发现于Drosophilam
- 正反馈在细胞周期中所起作用
不可逆转地发生分裂。单个细胞分析显示,Start是一个依赖于正反馈的开关,协调一大组细胞周期基因的同时转录及一个子细胞的出芽(budding)。Holt等人研究了有丝分裂的后期,在这个阶段染色体对突然地、自发地分开。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粘附关系被名为分离酶的酶分开,而分离酶则被保全素(securin)所控制。一个调控保全素的泛素化和破坏的正反馈环,似乎使得有丝分裂的后期成为一个开关一样的事件。作者:
- 镰刀菌毒素DON、NIV的细胞毒性和致突变、致畸、致癌研究进展
麦粗毒素纯化物和病麦提取物中的dON纯品做ames实验发现,加与不加s-9混合液对于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均具有致突变作用,并有剂量-反应关系。而nIV可通过延长g2期而影响细胞周期,并使姐妹染色单体交换频率增加,它在极低的浓度下就可引起v79细胞染色体畸变:如染色单体断裂、染色体断裂、双着丝点,表明nIV具有较强的致突变和遗传毒性作用(10)。 dON、nIV的诱癌实验尚未成功,国内外也无
- 从纺锤体微管的形成到染色体分离的研究进展
bilizer)。染色体分离是以微管动态不平衡性为基础的。通过纺锤体微管的形成、黏附和解聚作用,染色体逐步向细胞的两极运动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本文旨在对国内外学者从事细胞有丝分裂从纺锤体的形成到姊妹染色单体分离过程中一些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1纺锤体微管的形成及其动态不平衡性 1.1纺锤体的形成研究表明,在脊椎动物中的纺锤体微管成核于位于中心体周围物质(PCM)上的γ-微管蛋白环形复合体
- 《细胞》:世界首个女性个人遗传图谱绘制完成
进。在这项研究中,通过对单个卵子全基因组进行高精度的分析,研究人员成功地对二倍体的人类基因组进行分型,确定了卵母细胞减数分裂中的同源重组位点,首次建立了人类女性的个人遗传图谱,并且对交叉互换干扰和染色单体干扰等遗传重组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人员进一步探索了该研究成果对植入前遗传学诊断的重要指导意义。通过对每个卵子两个极体的基因组进行高精度的分析,研究人员能够准确地推断出卵子中基因组的完整性以及
- 【动图注意!】显微镜下的生命之美
)的分裂。等胞质间的联系完全断开,细胞分裂也就完成了。断点处的特殊结构(中体,绿色)好像子细胞在即将各奔东西之前最后伸手握别。13.传承这些棒状结构是一个母细胞中,成对并联在一起的姐妹染色体,每条染色单体(姐或妹)包含一条双链DNA。其中的一条DNA链是其为孩子亲手制作(复制),另一条链则来自于其母亲(紫红色)或更遥远的祖辈。而且,这个母细胞还像它母亲一样把姐妹染色单体的有些区域互换了位置(重组,
- 1月10日《自然》杂志内容精选
造成致癌基因异常及自发性遗传疾病的一个原因。“黏连蛋白”环的分离是DNA修复的构成部分在DNA修复过程中,一个双链断裂的端部被核酸酶的活性切除,留下单链DNA尾巴。这些尾巴与同源序列(尤其是与姐妹染色单体中的那些同源序列)配对。这种偏好被“黏连蛋白”(一个具有环形结构的复合物,它将姐妹染色单体紧密保持在一起)增强。LuisAragon及其同事发现,被连接到DNA损伤点上的“黏连蛋白”是被“分离酶”
- 6-3交换和重组值
斜率接近于1,重组率几乎等于交换率,可以直接看作是图距。(2)当图距大于10时线性,此重组率总是小于交换率,不能直接看作为图距,必须加双交换的值予以校正。(3)重组率最大值不可能超过50%,无论染色体上两点距离如何大,一次交换只可能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之间,另外两条单体并未发生交换,即使是每个初级性母细胞都如此,重组率也只有50%,其实当重组率达到50%时已是染色体间的自由组合了。作者:
- 研究发现在细胞分裂中起关键作用的蛋白
美国佐治亚大学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对细胞分裂中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起重要作用的蛋白。研究人员发现,使这种蛋白沉默会导致染色体非整倍性或数目异常。KellyDawe及其同事的研究表明,在减数分裂的第一个阶段,决定生殖细胞或配子形成的细胞分裂过程是由着丝粒控制的。着丝粒是染色体中的一种蛋白结构,纺锤丝在细胞分裂期间与之结合,从而使染色体分离。研究人员进一步说明了抑制着丝粒蛋白MIS12如何导致染色体分离失败
- 16-2肿瘤形成
类似物,如5-溴尿嘧啶、5-氟尿嘧啶、2-氨基腺嘌呤等,由于其结构与正常的碱基相似,进入细胞能替代正常的碱基参入到DNA链中而干扰DNA复制合成;⑦氯乙烯,目前应用最广的一种塑料聚氯乙烯,是由氯乙烯单体聚合而成。大鼠长期吸入氯乙烯气体后,可诱发肺、皮肤及骨等处的肿瘤。通过塑料工厂工人流行病学调查已证实氯乙烯能引起肝血管肉瘤,潜伏期一般在15年以上;⑧某些金属,如铬、镍、砷等也可致癌。 化学致癌物
- 中国科学家找到新型致病基因突变,为膀胱癌诊断治疗提供新可能
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简称市二院)等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通过对99个膀胱癌患者样本进行全基因组及全外显子测序研究,发现了与姐妹染色单体结合及分离(sisterchromatidcohesionandsegregation,SCCS)相关的基因突变,为膀胱癌诊断、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最新研究成果于2013年10月13日在《自然·遗传学》(NatureGenetics)杂志上发表。膀
- B超检查会影响胎儿健康发育吗?
生物效应,使发生生物效应的局部细胞受到损害。在人体的多数器官中,损伤少数几个细胞无关紧要,但如果损害了生殖细胞或处于发育敏感阶段的胚胎,其后果是严重的。 曾有人利用新生儿脐带血的淋巴细胞做“姐妹染色单体互换”试验,简称“SCE”试验,对妊娠3个月以内,孕4~6个月及孕7月至足月首次接受B超检查和怀孕后未做过产科B超检查的新生儿脐血中的SCE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早孕期间做过产科B超的新生儿脐血中S
- 《Nature》:发育异常与一种特异基因组结构有关
目的。他们在寻找胚胎干细胞维持细胞活性决定基因时,发现Meditor和cohesin定位于活性细胞特异性基因上。Meditor在过去的研究中被证实在基因激活中发挥作用,而cohesin则可以将姐妹染色单体凝聚在一起。Newman称他们没想过Meditor和cohesin形成了一种新型复合物,在活性细胞特异性基因上生成稳定的DNAloops结构。当研究者们在胚胎干细胞中敲除Meditor或cohes
- 生物物理所揭示着丝粒功能建立与维持关键因子的装配机制
ll期刊于2014年12月31日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国红课题组研究着丝粒区域染色质特有的细胞周期依赖性装配机制的最新成果,为长期困扰着丝粒生物学领域的CENP-A装配机制问题提供了答案。着丝粒是一段结构与功能高度特化的染色质区域,在细胞分裂期指导动粒的组装,并在纺锤丝的牵拉下实现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并向细胞两极移动。CENP-A,作为着丝粒区域染色质的标识分子,是组蛋白H3的变体,可
- 遗传发育所在纺锤体组装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程祝宽课题组利用图位克隆的方法,在水稻中克隆了植物中首个Bub1同源基因BRK1(Bub1-relatedkinase1)。brk1突变体营养生长正常,但在减数分裂后期I姊妹染色单体提前分离,最终导致完全不育。BRK1具有保守的TPR和激酶结构域,而缺失了GLEBS结构域。BRK1在减数分裂及有丝分裂过程中始终定位在着丝粒蛋白复合体的外层,与酵母及多细胞动物相似,BRK1对于
- 新基因谱揭示基因组交叉地带
如贫血症的遗传学原因。当然,该基因图谱也在欧洲人后裔的遗传疾病研究中起了作用。该基因图谱帮助识别遗传病根源的原理在于:人类单个正常受精卵中有两条同样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性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亲本的这两条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这一过程称为基因重组(此处指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并且只发生在特定基因组的交叉地带)。基因重组过程中,有可能发生错误—基因序列的某个片
- 第十六章 男性生殖系统--一、睾丸
。 (3)次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secondaryspermatocyte)位置靠近管腔,直径约12μm,核圆形,染色较深,染色体核型为23,X或23,Y(2n,DNA)。每条染色体由2条染色单体组成,通过着丝粒相连。次级精母胞不进行DNA复制,即进入第二次成熟分裂,染色体的着丝粒分开,染色单体分离,移向细胞两极,形成两个精子细胞,精子细胞的染色体核型为23,X或23,Y(1nDNA)。由
- 宫颈癌组织中PTTG、bFGF和cmyc的表达及其意义
研究证明PTTG是一种强有力的肿瘤转化基因,在没有其他辅助癌基因参与下即能独立引起细胞转化[8],其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①促进细胞转化;②促进其他原癌基因及促瘤因子的表达;③干扰姊妹染色单体分离;④促进bFGF参与的肿瘤血管生成。在大肠癌、食管癌和子宫内膜癌等上皮性癌组织中,PTTGmRNA与晚病理分期、高微血管密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是肿瘤发生转移的分子标志之一[7~9]。3.1
- 砷化物细胞毒性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基是砷剂诱导细胞凋亡的重要化学感受器,砷剂诱导细胞凋亡的通路主要包括半胱氨酸蛋白酶家族依赖性凋亡通路和线粒体依赖性凋亡通路。 2.4.1促使PML-RARα融合蛋白降解APL的特异性细胞遗传标志是染色体t(15;17)易位,导致PML基因和维甲酸(RA)受体α(RARα)基因融合,PML-RARα融合蛋白是APL发病的主要分子基础[40,41]。钟璐等[42]研究表明,在不同诱导剂(ATRA、雄
- 第十八章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概述--第一节 核酸的分子结构
缩了6/7。120个螺线管又盘绕成直径为400nm,高为30nm的超螺线管,DNA分子长度又被压缩了40/41,此超螺线管即染色体的单位纤维(unitfiber),长20~60nm。从单位纤维形成染色单体(chromatid),实际长度为2~10nm,DNA分子长度又被压缩了5/6~6/7。这样从许多核小体组成的串珠样纤维经多层次螺旋化结构到形成染色单体,DNA分子的长度已被压缩至近1/10000
- 第一章 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第一节 基因诊断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H1及大约60-100个碱基对DNA组成。一个完整的核小体由核心颗粒与连接区组成。各个核小体彼此相联沿染色质纤维的纵轴列成一种串珠状重复性结构。串珠状核小体长链可进一步卷曲,形成螺旋筒结构。在形成染色单体时,螺旋筒再进一步卷曲、折叠。人体每个细胞中长约1.7μm的DNA双螺旋链,最终被压缩8400多倍,分布于各染色单体中。 三、RNA分子结构 (一)RNA类型 细胞内含有三类主要的RNA,即
- HJBM:Z-DNA的特点、功能与相关疾病
;另一方面,由Z-DNA诱导的DNA双链断裂也很可能导致基因重组,如非等位姐妹染色单体会发生交换。人类疾病自身免疫疾病:在自身免疫疾病中,已发现有抗Z-DNA的抗体存在。抑制多胺的药物能够治疗涉及Z-DNA的人类自身免疫疾病。阿尔兹海默症:研究发现,阿尔兹海默症(AD)大脑海马区出现Z-DNA,而发现Aβ多聚体(非单体)可能促进DNA的Z-B转变,同时使用Aβ聚合抑制剂姜黄素能阻滞DNA的Z-B
- 第二章 染色体病--第一节 人体染色体
2+Y。 染色体在细胞周期中经历着凝缩(condensation)和舒展的周期性变化。在细胞分裂中期,染色体达到凝缩的高峰,轮廓结构清楚,因而最有利于观察(图2-1)。 每一中期染色体都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它们各含一条DNA双螺旋链。两条单体仅在着丝粒外互相连接,该处为染色体的缩窄处,故又称为主缢痕。着丝粒是纺锤丝附着之点,在细胞分裂中染色体的运动密切相关,失去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通常不能在分裂
- DNA拓扑异构酶Ⅱ是沙尔威辛作用于酿酒酵母的主要靶点
l/L。实验结果表明,t2-5的突变使细胞对VP16和SAL均产生了耐受,提示这两个化合物可能有着类似的TOPO作用位点。 3讨论 TOPOⅡ是一种重要的核酶,在DNA复制、转录,DNA复制后染色单体的解离、染色体结构的组织等方面发挥这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肿瘤细胞快速增殖的特性,其TOPOⅡ的含量及活性远远高于正常体细胞,因此TOPOⅡ成为一个著名的抗癌药物的作用靶点。SAL使一种新的TOPO
- 卡培他滨联合羟基喜树碱治疗晚期消化系统肿瘤临床观察
时对核分裂有抑制作用,阻止细胞进入分裂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DNA聚合酶,影响DNA合成,或与DNA结合,使DNA易受内切酶的攻击有关。在细胞水平上,羟基喜树碱可选择性地杀伤S期细胞,诱导广泛的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和染色体畸变,可抑制DNA和RNA合成,对DNA抑制是不可逆或部分可逆的,对RNA抑制则是可逆的;并可引起染色体DNA断裂,触发细胞程序性死亡,促进肿瘤细胞的诱导分化,加快肿瘤细胞凋亡。 4
- 9月13日《自然》杂志内容精选
信号作用的激发涉及BCR的一个区域向同一受体不同区域上的“自表位”的结合。这一发现对于了解CLL的病理以及潜在的新型治疗方法都有重要意义。“德朗热综合征”中的HDAC缺陷“黏连蛋白”复合物对于姐妹染色单体黏连和染色体分离以及如基因表达和DNA修复等其他染色体过程都很重要。“德朗热综合征”(CdLS)是一种与较大认知缺陷和结构性出生缺陷相关的一种人类发育病。它是由编码“黏连蛋白”复合物或“黏连蛋白”
- >>点此搜索更多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