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目录

1 拼音

qū tǐ gǎn jué yòu fā diàn wèi

2 英文参考

SEP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

3 操作名称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4 适应症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适用于躯体感觉传导通路损害的病例。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周围神经损伤、后根病变、脊髓后角、后索、内侧丘系、丘脑投射系统及皮层感觉区的损害均可使相应部位躯体的深或浅感觉减弱或消失,由此可以引起长潜伏期或短潜伏期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改变。目前该技术主要用来检查深感觉传导通路的障碍。

5 检查前准备

1.由经治医师填写检查申请单,写明有关病史、症状及神经系统检查阳性体征,感觉障碍的种类、分布及程度,申请检查的项目。

2.检查者应复习病历,全面体检,以确定所需检查的神经、记录电极的位置。应向受检者说明检查时的感觉以取得受检者配合。

6 仪器设备

仪器灵敏度一般为1-5μV/cm,放大器频率带上限常用3kHz,在检查上肢短潜伏期的体感诱发电位时,扫描速度为2-5ms/cm,总的分析时间为20-50ms;下肢体感诱发电位检查时扫描速度为10-20ms/cm,总的分析时间为100-200ms。如需分析长潜伏期的诱发电位,可根据需要改变扫描速度。信号要经平均器处理,平均次数一般在200次以上。平均完毕,得到较理想的电位曲线后,可利用仪器设备,在荧光屏上读出各波潜伏期、电位幅度。并描记平均后的曲线以备分析。

7 方法及内容

1.受检者取仰卧位,保持平静,尽量使肌肉放松,以减少肌电干扰。

2.刺激电极安放在周围神经走行部位的皮肤表面。将刺激电极在生理盐水中浸湿,使其与皮肤接触良好,用塑料带固定,在刺激电极近心端放置接地电极。用阴极电流刺激(刺激电极用双电极时、计算传导速度时,应从阴极处计算),刺激电流脉宽200μs,刺激强度为受检者神经感觉阈值的3倍,或以引起远端肌肉的轻度收缩为指标,刺激频率3-5/s。

3.记录部位皮肤经乙醇脱脂,然后用导电糊或细砂纸轻轻摩擦皮肤,以降低皮肤电阻。使用银制盘状电极记录,涂满导电糊后,用胶布将电极固定在记录部位,记录电极的接触电阻最好小于5kΩ。根据检查需要选择记录部位:上肢神经刺激时,记录电极一般选在Erb点、颈7、颈2,刺激对侧的皮层手感区(部位为两耳后连线中点旁开7cm处),并可根据需要增减刺激点,参考电极可置于前额、耳垂或刺激对侧前臂。下肢神经刺激时,记录点一般在颈部(颈2后 1cm即颈2'),可在不同的脊椎平面及周围神经走行的浅表部位安放监测电极(如臀纹中点、窝、腓骨小头等处)。

8 注意事项

1.应测量受检查者皮肤温度,以免因体温过低影响检查结果,固检查时肢体暴露时间较长,应使用毯子等遮盖保温,并使室温保持在20-25℃。

2.刺激点应选择准确,刺激强度适当,过高会引起受检者不必要的痛苦,过低则诱发效果不佳。

3.每次测试完毕,关闭测试器,将刺激强度减至“0”,待下次测试时,从零点起逐渐增加刺激强度。浸湿刺激电极也要在刺激器关闭,电流强度为“0”时进行。

4.每次测试前后,都要检查记录电极电阻,以免因电极松动、电阻增大而影响测试结果。

9 报告内容

诱发电位检查报告主要描述电位的图形,潜伏期是否正常,双侧对比有无差异,如有异常表现应写明波形改变,潜伏期延长,波形消失情况,双侧潜伏期及波形对比有无显著差异。由此可帮助估计损伤部位、范围、程度及推测预后。

体感诱发电位常用的神经及其刺激部位:

1.正中神经  刺激点在腕部掌侧,刺激引起拇、示、中指运动。

2.尺神经  腕部掌尺侧,刺激引起小指、无名指运动。

3.挠神经  腕部背桡侧,刺激引起桡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反应。

4.肌皮神经  肘部肱二头肌肌腱外侧缘,刺激引起肌皮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反应。

5.腓总神经  刺激踝部背侧,引起趾背伸。

6.胫后神经  刺激内踝后侧,引起趾蟅屈。

此外还可检查腓肠神经、隐神经、牙髓神经等。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