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丸

目录

1 拼音

qū fēng wán

2 《御药院方》卷五

2.1 方名

祛风丸

2.2 组成

车前子1两,赤茯苓(去皮)1两,木香1两,槟榔1两,枳壳(麸炒,去瓤)2两,青皮(去白)2两,陈皮(去瓤)2两,半夏(汤洗)2两,干生姜半两,大黄3两,黑牵牛(生)6两,皂角(烧存性)1两。

2.3 功效

清膈化痰,降气消谷,宣通蕴滞,调顺三焦。

2.4 主治

痰饮。

2.5 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2.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3 《圣济总录》卷十

3.1 方名

祛风丸

3.2 组成

没药(研)1两,木鳖子1两,防风(去叉)半两,乳香(研)1分,血竭(研)半两,乌头(炮裂,去皮脐)1两半,荆芥穗半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五灵脂(研)2两半。

3.3 主治

风,身体疼痛。

3.4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热酒送下。

3.5 制备方法

上9味,除研者外,为细末,再和匀。用醇酒熬成膏,为丸如鸡头子大。

4 《直指附遗》卷四

4.1 方名

祛风丸

4.2 组成

防风(去芦)2两,防己2两,荆芥2两,当归(酒洗)2两,川芎2两,生地黄(酒洗)3两,陈皮(去白)2两,白术(炒)2两,桑寄生2两,薏苡仁2两,栀子仁1两,牙皂2两,何首乌2两,川乌2个,白芍药(酒炒)1两半,羌活1两半,独活1两半,黄芩(酒炒)1两半,半夏(便煮)2两,木瓜2两,青藤2两,牛膝(酒洗)2两,沉香2两,白豆蔻2两,木香1两,桂枝1两,光乌(酒浸,去皮)2两。

4.3 主治

历节风。

4.4 用法用量

每日五更时用茶清送下70-80丸,少许时再服大补元丸。

4.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酒打米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5 《医门补要》卷中

5.1 方名

祛风丸

5.2 组成

苦参、当归、白蒺藜、熟地、羌活、独活、灵仙、大胡麻、制首乌、蝉衣、火麻仁、天麻、紫浮萍、黑芝麻。

5.3 主治

赤白游风。

5.4 制备方法

上为末,白蜜为丸服。

6 《圣济总录》卷一三六

6.1 方名

祛风丸

6.2 组成

槐牙(焙干)1斤,皂荚牙(焙干)1斤,苦参3两,防风(去叉)1两3分,羌活(去芦头)1两3分,乌蛇1条(酒炙,去皮骨),使君子1两半。

6.3 主治

一切癣、疥、癞疮。

6.4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酒送下,夜蜜汤送下。

6.5 制备方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7 《医方类聚》卷二十三引《经验秘方》

7.1 方名

祛风丸

7.2 组成

木香1两,槟榔1两,青皮(去瓤)1两,陈皮(去白)1两,枳壳(麸炒)1两,车前子(炒)半两,防风(去芦头及叉)半两,天麻(去苗)半两,半夏1两半(洗7次),川大黄2两半(去皮,生熟各半,),黑牵牛(头末)4两,干生姜1两,猪牙皂角(烧灰存性)1两。

7.3 功效

去上热,暖下元。

7.4 主治

风痰。

7.5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生姜汤送下。

7.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生姜汁稀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8 《玉机微义》卷四十引易老方

8.1 方名

祛风丸

8.2 组成

黄耆、枳壳、防风、芍药、甘草、熟地、地骨皮、枸杞子、生地。

8.3 主治

疥癞。

8.4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白汤送下。

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9 《宣明论》卷三

9.1 方名

祛风丸

9.2 组成

绿豆粉1两,川乌头(炮)1两,草乌头(炮)1两,天南星1两,半夏1两,甘草3钱,川芎3钱,藿香叶3钱,苓苓香3钱,地龙3钱,蝎梢3钱,白僵蚕(淘米泔浸,去丝)半两,川姜半两(炮)。

9.3 主治

中风偏枯,手足战掉,语言謇涩,筋骨痛。

9.4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细嚼,茶酒送下;食后初服3丸,渐加。

9.5 制备方法

上为末,每1两,用绿豆粉1两,(又一法:用药1两,以白面2两),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10 《普济方》卷一六五引《卫生家宝》

10.1 方名

祛风丸

10.2 组成

半夏4两(生姜4两1处拌,作饼阴干),白矾1两(生用),荆芥4两(去土),槐角子1两(麸炒黄),陈皮1两(去白),朱砂1两(水飞,半入药,半为衣)。

10.3 功效

宽中祛痰,搜风理气,和血驻颜,延年益寿。

10.4 主治

痰饮聚于胸膈,满则呕逆,恶心涎漉,一臂麻木,升则头目昏眩,降则腰脚疼痛,深则左瘫右痪,浅则蹶然倒地,因味喜咸酸,饮酒过多,色欲无戒所致者。

10.5 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生姜汤或皂角子仁汤送下,临卧服。

10.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用4两,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