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拼音
qì yì
2 英文参考
interstitial keratitis[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murky-eye nebul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stromal keratit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mixed nebul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interstitial keratiti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目赤痛、眵泪都可。但青睛(即黑睛)如浊烟笼罩,色泽欲死。甚者若混镜呵气,不能照人面目,以侧面视之,始隐隐微见金井(即瞳神)。……究其病源,乃热症寒药,交伤脂膜,而又靳惜药饵,神劳岁久,不为将息而致。分明是外障,而风轮光滑,无障可去,故曰气翳。”
混睛障(murky-eye nebula;stromal keratitis)为病证名[2]。见《审视瑶函》。又名混睛(《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混障证(《证治准绳·杂病》)、混睛外障(《秘传眼科龙木论》)、气翳(《目经大成》)。是指以黑睛深层起灰白色翳障一片,混浊如雾,漫掩黑睛,妨碍视力,且羞明流泪,眼珠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眼病[3]。病程经过缓慢,往往进行数月治疗,方能逐渐减轻,但多数仍留瘢痕而影响视力。
混睛障类似西医的角膜实质炎[2]。此外,沙眼角膜血管翳的某些病情亦与之相似[2]。
气翳类似西医的角膜实质炎[1]。
4 气翳的病因病机
混睛障多因肝经风热或肝胆热毒蕴蒸于目,邪伏风轮,热灼津液,瘀血凝滞引起;或邪毒久伏,耗损阴液,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
5 气翳的症状
混睛障初起,患者怕热羞明,眼睑难睁,眼珠疼痛,视力下降,抱轮暗红或白睛混赤,黑睛深层呈圆盘状混浊,或混浊自中央或周边开始,逐渐漫掩整个黑睛,致黑睛晦暗无华,如磨砂玻璃状。细察之,隐约可见黑睛探层有灰白线条,赤脉自黑睛边际蔓人中心,最后侵及整个黑睛,呈现一片赤白混杂的翳障,严重障碍视力,甚至难辨人物。经数月翳障可逐渐变薄,但不能全部恢复,遗留厚薄不等的翳障,影响视力。与黑睛病变同时,即可发生瞳神紧小或干缺,故须注意,以免处理不当,导致失明。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混睛之证,初起白睛混赤,渐生赤脉,遮漫乌睛,或白或赤,漫珠一色,白忌光滑如苔,赤忌赤脉外散,其证初起则先痒后痛,渐致碜涩泪出,羞明隐痛,视物昏矇。”
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此症目赤痛、眵泪都可。但青睛(即黑睛)如浊烟笼罩,色泽欲死。甚者若混镜呵气,不能照人面目,以侧面视之,始隐隐微见金井(即瞳神)。……究其病源,乃热症寒药,交伤脂膜,而又靳惜药饵,神劳岁久,不为将息而致。分明是外障,而风轮光滑,无障可去,故曰气翳。”
6 气翳的诊断
一、黑睛深层呈灰白色混浊增厚,晦暗无光泽,如磨砂玻璃状。
二、抱轮暗红或白睛混赤。
7 需要与气翳相鉴别的疾病
气翳应与宿翳相鉴别。宿翳是黑睛疾患痊愈后遗留之瘢痕翳障,其表面光滑,边缘清楚,无眼赤痛。
8 气翳的治疗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混睛之证……此乃肝脏毒风与瘀血上凝所致。先宜劆洗去瘀,后服地黄散,外点磨障灵光膏。”
气翳的辨证,须细审因。肝经风热所致者,治宜疏风清热;肝胆热毒所致者,治宜泻肝解毒;阴虚火炎者,治宜滋阴降火。外治以消障退翳和扩瞳为要。
8.1 辨证治疗
肝经风热者,宜祛风清热,平肝退翳,用地黄散加减;热甚血瘀者,宜清热泻火,活血祛瘀,用龙胆泻肝汤加活血化瘀之品;阴虚湿热者,宜养阴清热除湿,用甘露饮重加土茯苓[1]。
8.1.1 肝经风热
8.1.1.1 症状
黑睛混浊,抱轮红赤,畏光流泪,头眼俱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8.1.1.2 证候分析
黑睛为风轮,内应于肝。风热上犯,熏灼黑睛,使之混浊不清,抱轮红赤,畏光流泪。头为清阳之会,眼为清窍之所,风热上扰,故头眼疼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在表之征。
8.1.1.3 治法
祛风清热,平肝退翳。
8.1.1.4 方药治疗
可用地黄散加减。
羌活胜风汤加减。方中羌活、防风、独活、白芷、前胡、荆芥、桔梗、薄荷、柴胡、川芎辛散轻扬,善治外风,以清利头目;黄芩清热,且能监制羌防辛温之性;白术、枳壳调理胃气。《原机启微》认为:“窍不利者,皆脾胃不足之证”,故用白术、枳壳健脾和胃,若体健脾胃不虚者亦可去之。全方以祛风为宅,清热为辅。若嫌清热力弱,可酌加银花、连翘、栀子;若系先天性梅毒所致者,宜重加土茯苓驱梅解毒。
8.1.2 肝胆热毒
混睛障·肝胆热毒证(murky-eye nebula with pattern of heat-toxin in liver and gallbladder)是指肝胆热毒,以黑睛混浊,赤脉贯布,抱轮暗赤,疼痛流泪,便秘溺赤,口苦苔黄,脉数为常见症的混睛障证候[3]。
8.1.2.1 症状
黑睛混浊,赤脉贯布,抱轮暗赤,刺痛流泪,便秘溺赤,口苦苔黄,脉数。
8.1.2.2 证候分析
肝胆热毒炽盛,上攻黑睛,故黑睛混浊。因热致瘀,故赤脉贯布,抱轮暗红,刺痛流泪。便秘溲黄,口苦苔黄脉数,为热毒炽盛之候。
8.1.2.3 治法
泻肝解毒。
8.1.2.4 方药治疗
银花解毒汤加减。方中胆草清泻肝胆;黄芩、桑白皮、花粉清热泻火;银花、蒲公英清热解毒;大黄、枳壳通腑泻下以清热;蔓荆子疏风清热,合之为泻肝清热解毒之方。若热毒炽盛者,重用银花、蒲公英,再加野菊花、止茯苓以清热解毒;若瘀滞甚者,可加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若大便数日不解,可加玄明粉,以协助大黄通腑泻下。
8.1.3 阴虚火旺
混睛障·阴虚火旺证(murky-eye nebula with pattern of yin deficiency and fire effulgence)是指阴虚火旺,病情日久,以黑睛混浊,赤脉蔓入,疼痛不显,抱轮微红,眼干不舒,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常见症的混睛障证候[3]。
8.1.3.1 症状
病情反复发作,疼痛不显,抱轮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8.1.3.2 证候分析
邪毒久伏,伤阴耗液,阴津不足,虚火上炎,故见症较轻。津液不足,故舌红少津;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若兼咽燥干咳等,为肺阴不足,津不上承;若兼头晕耳鸣等,为肝肾阴亏,相火妄动。
8.1.3.3 治法
滋阴降火。
8.1.3.4 方药治疗
肺阴不足者,宜滋阴润肺,用百合固金汤加减。方中百合、生地、熟地、贝母滋阴清热,润肺化痰;玄参、麦冬、桔梗、甘草滋阴生津,降火利咽;当归、白芍质润养血,滋阴柔肝。若肝肾阴亏,相火妄动者,可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8.1.4 湿热上攻
混睛障·湿热上攻证(murky-eye nebula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attacking upward)是指湿热上攻,以黑睛漫珠混浊,赤脉自周边伸入,呈毛刷状,黑睛后壁有沉着物,白睛混赤,眼痛,畏光,流泪,头痛而重,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混睛障证候[3]。
8.1.5 脾气虚
混睛障·脾气虚证(murky-eye nebula with spleen qi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脾虚气弱,以黑睛灰白色混浊增厚,抱轮微红,视物模糊,肢楚乏力,纳呆便溏,舌淡有齿痕,苔薄,脉细为常见症的混睛障证候[3]。
8.2 遗留瘢痕翳障的治疗
病至后期,遗留瘢痕翳障者,参照宿翳处理。
8.3 外治法
(二)从早期起即应结合滴用1%阿托晶液充分扩瞳。若扩瞳不及时,愈后往往遗留瞳神干缺,严重影响视力。
(三)内服药渣煎水过滤作湿热敷,日3次。
9 气翳的预后
气翳病程长,往往要经过数月治疗,混浊才能逐渐减轻,赤脉才逐渐消退,但也可复发,也有部分愈后仍遗留瘢痕,影响视力。在治疗过程中,若扩瞳不及时,愈后往往遗留瞳神干缺,严重影响视力。
10 文献摘要
《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混睛障证:谓漫珠皆一色之障也,患之者最多。有赤白二证,赤者易治于白者,赤者怕赤脉外爬,白者畏光滑如苔,有此二样牵带者,必难退而易发。若先因别证而生混障,则障去而原病见矣。若无别证,到底只是一色者,若混障因而犯禁触发者,则变证出,先治变证,后治本病。”
11 参考资料
- ^ [1]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17.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55.
- ^ [3]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中医药学名词(201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治疗气翳的方剂
- 楮实散
散:处方:楮实子(研细)。功能主治:肝热生翳;及气翳细点,小儿翳眼。用法用量:上以蜜汤调下,食后服。...
- 清肝退翳散
。痘疹结痂后,开眼之时,眼白作红,内有翳膜,乃热气重蒸肝肺而成。用法用量:水煎服。加减:或加白芍、...
- 血竭香附散
,生草1钱。功效:调气和血,除翳止痛。主治:眼目红痛,内中生翳,属气血凝滞者。用法用量:竹叶、灯心...
- 阿魏搐鼻散
能主治去星翳。主用法用量炼熟蜜和箸头上,令中空通气,外裹乌金纸,去箸,每夜塞鼻中,星翳自退。摘录《...
- 百点膏
刻即可。功能主治:散风清热,去翳除障。治翳膜遮睛,视物不明,有如云气之状。用法用量:每用少许点眼,...
- 更多治疗气翳的方剂
治疗气翳的穴位
- 翳风
挛等。翳风穴的别名:耳后陷者中(《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出处:《针灸甲乙经》:翳风,在耳后陷者...
- 耳后陷者中
耳后陷者中为经穴别名,即翳风。见《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翳风为经穴名(yìfēngTE17)。出...
- 屋翳
明胃经。屋乃深室,翳即隐蔽,穴当肺之中段,呼吸之气至此如达深室隐蔽,故名屋翳。主治咳嗽,气喘,支气...
- 池泉
,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唾血,腹胀,腹中诸气痛,癔病,中风,咳嗽,气喘,唾血,腰痛,现代又用...
- 中泉
肺胀满膨膨然,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腹中诸气痛,腹中气痛,癔病,中风,咳嗽,气喘,唾血,腹痛...
- 更多治疗气翳的穴位
治疗气翳的中成药
- 八宝眼药
许,点入大眼角内,一日三次。功能主治:功能消炎去翳,明目止痛。治暴发火眼,两眼肿痛,羞明畏光,见风...
- 六锐散
项规定(附录10页)。功能与主治:清热凉血,明目翳。用于血、胆、疠引起的头痛病,云翳等眼病。用法与...
- 通窍散
分,冰片5分。功效:通心肺二窍。主治:痘后眼生星翳。用法用量:若翳在右目,吹左耳;翳在左目,吹右耳...
- 消朦片
/功能主治:明目退翳,镇静安神。用于角膜云翳、斑翳、白斑、白内障及神经衰弱。规格:每片重0.5克用...
- 拨云退翳丸
嚼,茶水送下。每服1丸,1日2次。治眼引子于后:气障眼,煎木香汤送下;服常昏暗,条清汤送下;眼睛青...
- 更多治疗气翳的中成药
气翳相关药物
- 眼药锭
方药药品。【功能主治】清热,消肿,退翳。用于云翳气蒙,暴发火眼,眼睑红烂。【用法与用量】将眼药锭沾...
- 珍珠末
品宜餐后服用。3.服药期间要保持情绪乐观,切忌生气恼怒。4.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病、肾病等...
- 珍珠粉胶囊
辣、油腻食物。2.服药期间要保持情绪乐观,切忌生气恼怒。3.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病、肾病等...
- 更多气翳相关药物
古籍中的气翳
- 《目经大成》:[卷之二八十一证]气翳六十九
将息而致。分明是外障,而风轮光滑,无障可去,故曰气翳。最不能治。若暴病翳退似此者,此元气未复,不得与...
- 《审视瑶函》:[卷四运气原证]痘疹
知瞳子既有淡白色。既非外之障翳。乃内之障气也。但气翳二字。要辨明白。宜主孰治。不可错治。庶不误终身之...
- 《目经大成》:[卷之二八十一证]飞尘眯目六十四
芒刺,不受尘埃半点,侵之青睛,何当刺蔽三日,竟成气翳,嗟嗟!医者,意也。乃无妄之疾,治之大故,二医之...
- 《目经大成》:[卷之一]证治语略
障滑如磁,周遭红色净尽。与夫能近怯远、能远怯近、气翳、气轮落、神悴、神水枯、皮急、睑废者,不能治也。...
- 《普济方》:[卷八十眼目门]目生肤翳
令青白翳见于大。及足太阳少阴经中郁。遏足厥阴肝经气。不得上通于目。故青白翳内阻也。当于太阳少阴经中...
- 更多古籍中的气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