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疹性红皮病

目录

1 拼音

qiū zhěn xìng hóng pí bìng

2 疾病分类

皮肤性病科

3 疾病概述

丘疹性红皮病于1984年日本太藤首先报告4例,皮损为红褐色扁平丘疹、排列成条纹状,有别于经典型红皮病,可能为一独立的疾病。其后在日本及欧美国家陆续有报道。

4 症状体征

多见于老年男性,发病年龄57~79岁。皮疹为孤立扁平的红色丘疹,周围为正常皮纹包绕形成特征性条纹,丘疹之间皮纹仍为正常皮色,似砖墙样外观,称帆布椅征。背部皮疹可沿着皮肤张力线(Langer线)分布。皮损亦可呈泛发性湿疹样变,可伴掌跖角化过度和皲裂。好发部位:初起于四肢,然后扩展至躯干、头颈,而面部较少累及,腋窝、腹股沟、胭窝、肘窝等皮肤皱折部位常无皮疹,不侵犯粘膜。瘙痒剧烈且持续时间长,可伴淋巴结肿大,周围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

5 疾病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为非特异性反应,其中朗格汉斯细胞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也有认为本病是恶性淋巴瘤的前驱症状。有部分病例将来发展为淋巴瘤。太藤认为本病虽与肿瘤有一定关系,但本身不是淋巴瘤。

6 病理生理

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肥厚,有海绵形成。真皮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组织细胞浸润,可见多核巨细胞。免疫病理显示朗格汉斯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增多。

7 诊断检查

周围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免疫病理显示朗格汉斯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增多,可区别经典型红皮病、扁平苔藓和异位性皮炎。

预后:本病为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病程长可持续9个月至6年,有自限性。少数病例可发展为淋巴瘤或合并其它癌肿,合并恶性肿瘤者预后差。

8 治疗方案

PUVA治疗有显著效果,每周3次共6周。总剂量39~40J/cm2。口服泼尼松每日30mg,症状缓解后,可用维持量5~10mg/d。外用皮质类固醇制剂通常无效。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