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拼音
- 2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秦艽汤
- 3 《妇科玉尺》卷四:秦艽汤
- 4 《性病》
- 5 《症因脉治》卷三
- 6 《幼幼新书》卷十七引张涣方
- 7 《保命集》卷下
- 8 《普济方》卷三四五
- 9 《准绳·疡医》卷五
- 10 《郑氏女科万金方》卷五
- 11 《医略六书》卷三十
- 12 《金鉴》卷六十九
- 13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 14 《不知医必要》卷一
- 15 《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 16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 17 《麻症集成》卷四
- 18 方出《圣惠》卷五十八,名见《本草纲目》卷十三
- 19 《圣济总录》卷五十三
- 20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
- 21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 22 《圣济总录》卷十九
- 23 《圣济总录》卷十一
- 24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 25 《普济方》卷二九二引《圣惠》
- 26 《圣济总录》卷一五四
- 27 《外台》卷三引《近效方》
- 28 《外台》卷三十七引《古今录验》
- 29 《外台》卷十四引《深师方》
- 30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 31 《圣济总录》卷一○七
- 32 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 33 《圣济总录》卷—一六
- 34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 附:
2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秦艽汤
2.1 秦艽汤的别名
2.2 处方
秦艽(去芦)30克、 防风(去芦)黄芩 麻黄(去节)甘草(炙)玄参(去芦)犀角屑 牛蒡子(炒)枳壳(去瓤,麸炒)川升麻各22克
2.3 制法
上药哎咀。
2.4 功能主治
疏风凉血,清热解毒。治风热毒气,客于皮肤,遍身疙瘩,形知豆瓣,堆累成片,皮肤瘙痒。
2.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6 摘录
《证治准绳·疡医》卷五
3 《妇科玉尺》卷四:秦艽汤
3.1 处方
秦艽 石膏各3克 炙草 川芎 当归 白芍 羌活 独活 防风 黄芩 白术 熟地 茯苓各1.5克 生地1.8克 白芷2.1克 细辛0.9克
3.2 功能主治
3.3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3.4 摘录
《妇科玉尺》卷四
4 《性病》
4.1 方名
秦艽汤
4.2 组成
秦艽1钱5分,甘草(炙)8分,川芎8分,当归8分,芍药8分,生地8分,熟地(自制)8分,茯苓8分,羌活8分,独活8分,白术8分,黄芩8分。
4.3 主治
4.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5 《症因脉治》卷三
5.1 方名
秦艽汤
5.2 组成
5.3 主治
6 《幼幼新书》卷十七引张涣方
6.1 方名
秦艽汤
6.2 组成
秦艽(去苗)1两,鳖甲(醋炙微黄,去裙襕)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半两,麻黄(去根节)半两,竹茹1分,甘草(炙)1分。
6.3 主治
小儿寒热往来。
6.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1盏,加葱白2寸,同煎至5分,去滓温服。
6.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6.6 附注
7 《保命集》卷下
7.1 方名
秦艽汤
7.2 组成
秦艽8钱,人参3钱,防风4钱半,芍药半两,柴胡8钱,黄芩4钱半,半夏3钱,甘草4钱(炙)。
7.3 功效
祛风。
7.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7钱,水1盏,煎至7分,温服,不拘时候。
7.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8 《普济方》卷三四五
8.1 方名
秦艽汤
8.2 组成
熟地黄3分,当归1分半,白芍药1分半,秦艽1分半,柴胡1分半,甘草1分半,地骨皮1分半。
8.3 主治
8.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上计1两2钱,挑5钱,水1盏半,煎至8分服,日3次。热退住服。
9 《准绳·疡医》卷五
9.1 方名
秦艽汤
9.2 秦艽汤的别名
秦艽牛蒡汤
9.3 组成
秦艽(去芦)1两,防风(去芦)7钱半,黄芩7钱半,麻黄(去节)7钱半,甘草(炙)7钱半,玄参(去芦)7钱半,犀角屑7钱半,牛蒡子(炒)7钱半,枳壳(去瓤,麸炒)7钱半,川升麻7钱半。
9.4 主治
风热毒气客于皮肤,遍身生(疒咅)(疒畾)如麻豆。
9.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1中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9.6 用药禁忌
宜避风凉。
9.7 附注
秦艽牛蒡汤(《金鉴》卷七十四)。
10 《郑氏女科万金方》卷五
10.1 方名
秦艽汤
10.2 组成
人参、白芷、羌活、独活、防风、白术、生地、当归、白芍、川芎、茯苓、细辛、黄芩、甘草。
10.3 主治
10.4 加减
遇天阴,加生姜7片;痞,加枳实。
10.5 附注
本方名秦艽汤,但方中无秦艽,疑脱。
11 《医略六书》卷三十
11.1 方名
秦艽汤
11.2 组成
秦艽2钱,人参1钱半,防风1钱半,当归3钱(酒炒),川芎1钱,黄耆3钱(酒炙),炙草1钱半。
11.3 主治
11.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11.5 各家论述
产后血气两虚,风邪留恋于经络,故筋脉失养,瘛疭不休焉。熟地补阴滋血,人参补气扶元,黄耆补中益卫气,当归养血荣筋脉,川芎入血海以行血气,白芍敛营阴以和血脉,防风疏风于表,炙草益胃于里,秦艽活血祛风以舒筋脉也。水煎,入竹沥、姜汁,使血气内充,则输精于元府,而风邪自散,四肢得禀血气于胃,无不屈伸如度,何瘛疭之有哉。
12 《金鉴》卷六十九
12.1 方名
秦艽汤
12.2 组成
秦艽6钱,石菖蒲3钱,当归3钱,葱白5个。
12.3 主治
妇人阴疮。
12.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水2钟,煎1钟,食远服。
13 《圣济总录》卷一六一
13.1 方名
秦艽汤
13.2 组成
秦艽(去苗土)1两,玄参1两,芍药1两,艾叶(炙)1两半,白芷1两半,续断1两半,当归(切,焙)1两半。
13.3 主治
产后恶露不断。
13.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3.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4 《不知医必要》卷一
14.1 方名
秦艽汤
14.2 组成
羌活1钱5分,当归2钱,川芎1钱,熟地3钱,秦艽1钱5分,白芍(酒炒)1钱5分,独活1钱5分。
14.3 主治
风中经络而痛。
14.4 加减
如有热,加防己1钱,黄芩1钱5分;有寒,加制附子1钱,肉桂4分。
15 《圣济总录》卷一六二
15.1 方名
秦艽汤
15.2 组成
秦艽(去苗土)1两,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1两,乌梅(去核,炒)1两,甘草(炙)1两,麦门冬(去心,炒)1两,青蒿子1两,常山1两,柴胡(去苗)1两,鳖甲(醋炙,去裙襕)1两,大黄(炮,锉)1两,当归(切,焙)1两,赤茯苓(去黑皮)1两。
15.3 主治
15.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3片,煎至8分,去滓,当未发前服,欲发时再服。
15.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6 《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16.1 方名
秦艽汤
16.2 组成
秦艽(去苗土)1两,柴胡(去苗)1两,知母1两,甘草(锉,炙)1两。
16.3 主治
16.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6.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7 《麻症集成》卷四
17.1 方名
秦艽汤
17.2 组成
秦艽、知母、黄芩、防风、僵蚕、尖生、当归、元红、苏荷、甘草。
17.3 主治
18 方出《圣惠》卷五十八,名见《本草纲目》卷十三
18.1 方名
秦艽汤
18.2 秦艽汤的别名
18.3 组成
秦艽1两(去苗)。
18.4 主治
小便难,蜘蛛螫伤。小便难,胀满闷。由草中花蜘蛛螫伤,仍被露水所搭而致的天蛇疮,肌肤似癞非癞。痘6-7日,热不退。
18.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大盏,煎取7分,去滓,食前分为2服。
18.6 附注
秦艽散(《治痘全书》卷十三)。
19 《圣济总录》卷五十三
19.1 方名
秦艽汤
19.2 组成
秦艽不拘多少(去苗土)。
19.3 主治
胞转、肠风脱肛、痘热不退。
胞转不得小便。肠胃湿热及有风而脱肛不止。痘6-7日热不退。
19.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温服。并服以愈为度。
19.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0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
20.1 方名
秦艽汤
20.2 组成
秦艽(去苗土)半分,柴胡(去苗)半分,常山1分,乌梅肉3枚,糯米1撮。
20.3 主治
20.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用水2盏,煎至1盏半,去滓,分温2服,未发前服之。取吐利。
20.5 制备方法
上锉散。
21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
21.1 方名
秦艽汤
21.2 组成
秦艽(去苗土)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甘草(炙,锉)半两,木通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玄参半两,芍药1两,桔梗(炒)1两,吴蓝1两,山栀子仁1两,枇杷叶3分(拭去毛,姜汁炙)。
21.3 主治
21.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1.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2 《圣济总录》卷十九
22.1 方名
秦艽汤
22.2 组成
秦艽(去苗土)半两,菖蒲半两,桂(去粗皮)半两,当归(切,焙)半两,蔓荆实半两,人参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黄芩(去黑心)半两,甘草(炙)半两,远志(去心)半两,防风(去叉)半两,龙骨3分,赤石脂3分,白茯苓(去黑皮)3分,白芍药3分,芎藭3分,防已3分。
22.3 主治
22.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2.5 制备方法
上锉散。
23 《圣济总录》卷十一
23.1 方名
秦艽汤
23.2 秦艽汤的别名
23.3 组成
秦艽(去土)半两,连翘半两,升麻半两,芍药半两,防风(去叉)半两,羚羊角(镑屑)半两,木香半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薏苡仁半两。
23.4 主治
23.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以水2盏,加生姜5片,煎取1盏,去滓,缓缓温服。
23.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分为6服。
23.7 附注
升麻汤(《普济方》卷九十五)。
24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24.1 方名
秦艽汤
24.2 组成
秦艽、杜仲、川断、艾叶、地榆、香附、陈皮、前胡、阿胶、防风、黄耆、白术、黄芩、川芎、白芍、葱白。
24.3 功效
24.4 主治
妊娠每下血似月信至者,或孕妇血盛气衰,或营分受风则经血妄动。
24.5 加减
血盛者,加生地、麦冬,倍黄芩、白芍。
24.6 用药禁忌
血盛者,不宜服此汤;艽、防、芎、前不可过用。
24.7 各家论述
卫主气,营主血,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血属阴,风属阳,风伤营血则肝火动而魂不藏,风热相搏,阴血消烁则血下行而胎不安。是方秦艽、防风、川芎皆风药也。秦艽益肝胆二经血而能祛风;川芎能引诸血药入厥明血分,上至髓海,下入丹田;防风通行十二经。加以地榆(炒黑)、黄芩(酒炒凉血)、杜、断、艾、芍安胎养血,耆、术益气,附、陈行气,清以前胡,引以葱白,立方之旨尽矣。
25 《普济方》卷二九二引《圣惠》
25.1 方名
秦艽汤
25.2 组成
秦艽(去苗土)半两,连翘半两,青橘皮(去白,焙)半两,槟榔(煨)半两,犀角(镑)3分。
25.3 主治
25.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加木通少许,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
25.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6 《圣济总录》卷一五四
26.1 方名
秦艽汤
26.2 组成
秦艽(去苗土)半两,鹿角胶(炙燥)半两,地榆(锉)半两,甘草(炙,锉)半两,白芷半两,人参半两,芎藭半两。
26.3 主治
妊娠胎动下血,身体烦热倦怠。
26.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糯米50粒,煎至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6.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27 《外台》卷三引《近效方》
27.1 方名
秦艽汤
27.2 组成
27.3 主治
27.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1大升半,牛乳1大升,煮取7合,分为2服。老小以意量之,1剂不愈,更吃1剂。
27.5 制备方法
上切。
27.6 附注
《圣济总录》有大黄。
28 《外台》卷三十七引《古今录验》
28.1 方名
秦艽汤
28.2 秦艽汤的别名
秦艽牛乳二味汤、秦艽煮散、秦艽煎
28.3 组成
秦艽3两(细切)。
28.4 主治
服石药后饮酒,热盛充满经络,心腹少胀,欲心下(疒畐)(疒畐)不消,或时聚如坚,随复消者;或发黄,小便赤,心坚痛者。伤寒心神烦躁,口干烦渴。
28.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以牛乳1大升,煮取1小升。去滓,顿服之,得利即愈。若老弱可量气力进之。热气散后,黄色纵彻皮肤,是愈候,勿怪;热散后,慄慄寒颤,若困颤,黄复出外者,是谓余热欲散也,勿厚覆,但使饥肤中少寒颤即止。
28.6 用药禁忌
饮食宜清冷,不得浊热。
28.7 附注
秦艽牛乳二味汤(《外台》卷四引许仁则方)、秦艽煮散(《圣济总录》卷六十)、秦艽煎(《卫生总微》卷七)。
29 《外台》卷十四引《深师方》
29.1 方名
秦艽汤
29.2 秦艽汤的别名
29.3 组成
桂心1两,防风1两,黄芩1两,干姜1两,茱萸1两,秦艽1两,甘草1两。
29.4 主治
29.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以水5升,煮取1升半,分再服,汤令热。不愈,更作。
29.6 制备方法
上切。
29.7 用药禁忌
29.8 附注
桂心汤(《圣济总录》卷十七)。
30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30.1 方名
秦艽汤
30.2 组成
秦艽(去苗土)4两,青蒿子(用童便浸1宿,洗,滤干,焙)2两,知母(焙)2两,贝母(去心)2两,常山(洗,焙)2两,甘草(盐水浸,炙黄)2两,鳖甲(去裙襕,醋浸,炙)4两,枳壳(去瓤,麸炒)4两,柴胡(去苗)4两,半夏(汤洗后,用姜汁浸1宿,晒干)4两,陈橘皮(去白,焙)4两,肉桂(去粗皮)4两。
30.3 主治
骨蒸热劳。
30.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水1盏,加乌梅1个(拍破),生姜3片,煎7分,去滓热服。如浑身壮热,并吃2服。
30.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1 《圣济总录》卷一○七
31.1 方名
秦艽汤
31.2 组成
秦艽(去苗土)1两,枳实(去瓤,麸炒)1两,升麻1两,柴胡(去苗)1两,知母(焙)1两,当归(切,焙)1两,芍药1两,芎藭半两。
31.3 主治
31.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31.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2 方出《圣惠》卷五十三,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32.1 方名
秦艽汤
32.2 组成
秦艽2两(去苗),甘草3分(炙微赤,锉)。
32.3 功效
除烦躁。
32.4 主治
消渴。
32.5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2.6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3 《圣济总录》卷—一六
33.1 方名
秦艽汤
33.2 组成
秦艽(去苗土)1两,石膏(碎)1两,甘草(炙)1两,升麻1两,桑银白皮(锉)1两,大黄(锉,炒)1两,枳壳(去瓤,麸炒)3分,葛根3分。
33.3 主治
因高声呼吸冷风,或因哀哭伤气,或饮食热气所冲,皆致伤肺,使气喘促,皮肤风痒,四肢痠疼,鼻塞干痛。
33.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淡竹沥半合,煎至7分,去滓温服。
33.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34 《圣济总录》卷一五一
34.1 方名
秦艽汤
34.2 组成
秦艽(去苗土)1两,马鞭草1两,甘草(炙,锉)1两,柴胡(去苗)1两,芎藭2两,芍药2两,桂(去粗皮)2两,荆芥穗3两,半夏(汤洗去滑,生姜汁制,炒干)半两,白芷3分。
34.3 主治
34.4 秦艽汤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水1盏,加乌梅1枚(拍破),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温服。
34.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古籍中的秦艽汤
- 《张氏医通》:[卷十六祖方]四物汤(局方)
无便溺阻隔。宜此养血营筋。血行风自灭矣。四物汤加秦艽、生地黄、羌活、独活、防风、细辛、茯苓、白术、白...
- 《类证治裁》:[卷之一]中风论治
补中汤。瘦人血枯筋急,木旺风淫者,四物汤加钩藤、秦艽、防风、木瓜。肥人色白多痰者,六君子汤加秦艽、天...
- 《简明医彀》:[卷之二]中风
牛黄丸。次主方加当归、川芎、芍药、羌、防、枳实、秦艽;减乌梅、白芷、僵蚕、天麻。便秘有痰,滚痰丸(痰...
- 《医宗金鉴》:[卷四杂病心法要诀]中风死候
,形气虚者也.偏废,谓半身不遂也.灭参珍,谓八珍汤减去人参,加入秦艽,生地,石膏,羌活,独活,白芷...
- 《明医指掌》:[卷二]真中风一
气,乌药顺气散、对星香散。若兼中脏,大便秘,三化汤。失音舌强,大秦艽汤。痰涎盛者,稀涎散、竹沥汤、...
- 更多古籍中的秦艽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