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散

目录

1 拼音

qín jiāo sǎn

2 《太平圣惠方》卷十:秦艽散

2.1 处方

秦艽30克(去苗)柴胡30克(去苗)枳壳22克(麸炒微黄,去瓤)桑根白皮22克(锉)麦门冬30克(去心)葛根22克(锉)

2.2 制法

上药捣为粗末。

2.3 功能主治

治伤寒汗后,余热不除,四肢拘急,胸膈不利,呕逆,不思饮食。

2.4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以水300毫升,入生姜4克,芦根16.5厘米,煎至180毫升,去滓,不计时候,频频温服。

2.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十

3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秦艽散

3.1 别名

秦艽汤(《圣济总录》卷六十)。

3.2 处方

秦艽30克(去苗)旋复花15克 赤茯苓1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锉)

3.3 制法

上药捣筛为散。

3.4 功能主治

治阴黄。不欲闻人言语,小便不利。

3.5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以牛乳30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津,不计时候温服。

3.6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

4 《全生指迷方》卷四:秦艽散

4.1 别名

秦艽汤(《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二)。

4.2 处方

秦艽 阿胶 艾叶等分

4.3 制法

上药研为细末。

4.4 功能主治

养血安胎。治妊娠胎动不安。

4.5 用法用量

每服15克,用水300毫升,加糯米100粒,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

4.6 摘录

《全生指迷方》卷四

5 《博济》卷二

5.1 方名

秦艽散

5.2 组成

秦艽(炙)1两,柴胡(去芦)1两,贝母(炮)1两,桔梗1两,麻黄1两,陈皮1两(去白),甘草3分(炙),诃子1两半(煨,去核,用肉,秤)。

5.3 主治

肺痿劳,咳嗽不止,时觉寒热,涕唾稠浊。

5.4 用法用量

每服2钱,用小便1盏,乌梅1个,同煎3-5沸,空心、晚食前温服。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6 《传信适用方》卷上

6.1 方名

秦艽散

6.2 组成

秦艽(去土)、当归(去芦)、桔梗、黄连(去须)、乌梅(去核)、甘草(炙)、青皮(去瓤)、柴胡(去芦)、干姜(炮)、芍药各等分。

6.3 功效

解暑。

6.4 主治

中暑,心痛,泻痢,骨热。

6.5 用法用量

分为2服,解暑,浓煎灯心汤下;心痛,煎菖蒲汤下;泻痢,米饮下,常服熟米下;骨热,地骨皮汤下。

6.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7 方出《本草纲目》卷十三引《圣惠》,名见《全生指迷方》卷四

7.1 方名

秦艽散

7.2 组成

秦艽、阿胶(炒)、艾叶各等分。

7.3 主治

胎动不安。妇人脏腑不调。

7.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大盏,糯米50粒,煎服。

7.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7.6 附注

本方方名,《妇人良方》引作“秦艽汤”。

8 《圣济总录》卷一二九

8.1 方名

秦艽散

8.2 组成

秦艽(去苗土)。

8.3 主治

附骨疽久不愈,或愈年岁再发。

8.4 用法用量

涂敷疮上,以帛缚定口2-3次。

8.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9 《圣惠》卷八十八

9.1 方名

秦艽散

9.2 组成

秦艽1两(去苗),甘草1两(炙微赤,锉)。

9.3 主治

小儿5岁至10岁以来,骨热及手足心烦闷,不欲饮食。

9.4 用法用量

每服1钱,以水1小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9.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0 《圣惠》卷七十七

10.1 方名

秦艽散

10.2 组成

秦艽(去苗)3分,防风(去芦头)3分,葛根(锉)3分,独活1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半两,桂心半两,当归半两(微锉,炒)。

10.3 主治

产后中风,口噤不开,神志昏迷,肩背急强。

10.4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0.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11 《圣惠》卷七十五

11.1 方名

秦艽散

11.2 组成

秦艽半两(去苗),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鹿角胶半两(捣碎,炒令黄燥)。

11.3 主治

妊娠胎动,烦热不安。

11.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大盏,入糯米50粒,煮米熟为度,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1.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2 《传家秘宝》卷中

12.1 方名

秦艽散

12.2 组成

秦艽(净,焙)、川当归、藿香(净,去尘土)各等分。

12.3 主治

劳气虚弱,汗出,烦躁气逆。

12.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盏,童便1盏,入乌梅3个,桃、杏仁各24个(去尖),桃、柳枝各7茎,长1握,葱白3茎,与药同入砂瓶子,文火煎至8分,去滓,临卧温服。

1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3 《圣济总录》卷五

13.1 方名

秦艽散

13.2 别名

桂心散、桂心汤

13.3 组成

秦艽(去苗土)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白术1两,桂(去粗皮)1两,石斛(去根)1两。

13.4 主治

中风汗出不止。

13.5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空腹温酒调下,日2次。

13.6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3.7 附注

桂心散(《圣济总录》卷十三)、桂心汤(《普济方》卷一〇七)。

14 《普济方》卷十四引《护命方》

14.1 方名

秦艽散

14.2 组成

秦艽(去土)1两,当归(切,焙)1两,羌活(去芦头)1两,独活(去芦头)1两,荆芥穗1两,连翘1两,虎杖1两,芎藭1两,牡丹皮1两,麻黄(去根节)1两。

14.3 主治

肝气实壅,上攻头目,筋脉拘急疼痛,大小便赤热,及臂上脚内疼痛。

14.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薄荷汤调服。

14.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15 《圣济总录》卷九十三

15.1 方名

秦艽散

15.2 组成

秦艽(去苗土)2两,柴胡(去苗)2两,甘草(炙,锉)2两,乌梅(取肉,焙)2两。

15.3 主治

骨蒸潮热,烦渴引饮,不思饮食。

15.4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匕,食后、临卧以沸汤调下。

15.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6 《小儿药证直决》卷下

16.1 方名

秦艽散

16.2 组成

秦艽(去芦头,切,焙)1两,甘草(炙)1两,干薄荷半两(勿焙)。

16.3 主治

潮热减食,蒸瘦。

16.4 用法用量

每服1-2钱,水1中盏,煎至8分,食后温服。

16.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末。

16.6 各家论述

《小儿药证直诀类证释义》:秦艽退蒸,薄荷清热,炙甘草和中,故能治潮热减食,蒸瘦。

17 《幼幼新书》卷二十引张涣方

17.1 方名

秦艽散

17.2 组成

秦艽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半两,黄耆半两,赤小豆半两,糯米半两。

17.3 主治

小儿肌热病。

17.4 用法用量

每服1钱,水1盏,煎至5分,去滓,食后温服。

17.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7.6 附注

《普济方》本方用法:入竹叶、薄荷各少许,煎五分,去滓,食后温服。

18 《幼幼新书》卷十九引郑愈方

18.1 方名

秦艽散

18.2 组成

秦艽1分,柴胡1分,大黄1分。

18.3 主治

小儿潮热。

18.4 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水5分,入韭白3寸,同煎至3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18.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19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三

19.1 方名

秦艽散

19.2 组成

秦艽、柴胡、前胡、葛根、紫苏、甘草、黄芩、白术、升麻、石膏、陈皮、桔梗、枳壳、云苓、葱白、焦栀。

19.3 主治

妊娠时气者,日久不治伤胎。

19.4 各家论述

时气传染,远近老小病形相类。大约头疼身热,肢节痠痛,感于外邪也;恶心呕吐,周身寒慄,感于寒也;昏冒眩晕,头重目暗,上吐下泻,感干湿也;多汗肌热,心烦脉虚,感于暑也。加以内伤饮食,心胸痞满,与伤寒病情相似,妊娠遇此先治其标,后培其本。是方柴、芩入少阳,秦艽、芎、升、膏、葱白入阳明,芩、栀入太阳膀胱利湿清热,枳、桔、陈、苏清肺快膈,前胡兼除六腑痰热,白术配黄芩安胎圣药,所云先治标也。服1-2剂后,感冒既清,仍以安胎为主。

20 方出《圣惠》卷五十八,名见《圣济总录》卷九十五

20.1 方名

秦艽散

20.2 组成

秦艽1两(去苗),冬瓜子2两。

20.3 主治

小便不通、出血。

20.4 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以温酒调下。

2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20.6 附注

方中冬瓜子,《圣济总录》作“冬葵子”。

21 《妇人良方》卷六引《妇人经验方》

21.1 方名

秦艽散

21.2 组成

麦门冬1两,秦艽1两,生地黄半两,当归半两,地骨皮1分,郁金1分,苏木1分。

21.3 主治

血经有热,月脉凝滞,五心烦倦。

21.4 用法用量

每服1钱半,水1盏,加红花少许,同煎至7分,温服。此方可服1年。

21.5 加减

若经脉调,减红花。

21.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21.7 用药禁忌

忌酒与热物。

21.8 各家论述

《济阴纲目》:此方以生地、麦冬凉血热,秦艽、地骨除骨热,其3味皆治血脉凝滞之物也。少加红花,以见生血之功。专忌酒热,以免助热之累,然非真郁金,不能服1年也。

22 《圣惠》卷七十四

22.1 方名

秦艽散

22.2 别名

秦二散

22.3 组成

秦艽1两(去根),柴胡1两(去苗),石膏2两,赤茯苓半分,人参(去芦头)半分,前胡(去芦头)半分,甘草(炙微赤,锉)半分,犀角屑半分,葛根(锉)半分,川升麻半分,黄芩半分。

22.4 主治

妊娠时气,至5-6日不得汗,口干,多吃冷水,狂语逆食。

22.5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淡竹茹1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2.6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2.7 附注

秦二散(《伤寒图歌活人指掌》卷五)。

23 《普济方》卷二○○引《如宜方》

23.1 方名

秦艽散

23.2 组成

北柴胡1两,常山1两,秦艽半两,甘草(炙)半两。

23.3 主治

久疟似成痨瘵,热寒往来。

23.4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酒、水、童便各半盏煎,当发日五更服。

24 《普济方》卷六十五

24.1 方名

秦艽散

24.2 组成

秦艽、大黄、防风、栀子、薄荷、连翘各等分。

24.3 主治

牙肿痛。

24.4 用法用量

水煎,漱。

25 《疮疡经验全书》卷七

25.1 方名

秦艽散

25.2 组成

秦艽、川椒、人参、茯苓、牡蛎、细辛、麻黄、瓜蒌、干姜、白附子、白术、桔梗、桂心、独活、当归、黄芩、柴胡、牛膝、天雄、石南、杜仲、莽草、乌头、甘草、川芎、防风。

25.3 主治

手足痠痛,皮肤一身尽痛,眉毛脱落,耳聋湿痒。

25.4 用法用量

酒浸服之。

26 《鸡峰》卷九

26.1 方名

秦艽散

26.2 组成

秦艽1两,金钗石斛1两,茯神1两,山药1两,人参1两,五味子1两,当归1两,远志1两,白芍药1两,牡丹皮1两,黄耆1两,苁蓉2两,熟干地黄2两,葳蕤3分。

26.3 主治

虚劳羸瘦,身体发黄,食少忪悸,头昏眩晕,上焦虚热,口干烦郁。

26.4 用法用量

每服50丸,空心米饮送下。

26.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26.6 附注

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秦艽丸”。

27 《千金》卷八

27.1 方名

秦艽散

27.2 组成

秦艽3两,独活3两,黄耆3两,人参3两,甘菊花3两,茵芋18铢,防风2两半,石斛2两半,桂心2两半,山茱萸2两半,附子30铢,芎藭30铢,细辛30铢,当归30铢,五味子30铢,甘草30铢,白术30铢,干姜30铢,白鲜皮30铢,麻黄1两,天雄1两,远志1两。

27.3 主治

半身不遂,言语错乱,乍喜乍悲,角弓反张,皮肤风痒。

27.4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渐渐加至2匕,酒送下,日2次。

27.5 制备方法

上治下筛。

28 《圣济总录》卷—一七

28.1 方名

秦艽散

28.2 组成

秦艽(去苗土)1两,柴胡(去苗)1两。

28.3 主治

虚劳口疮久不愈。

28.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匕,割猪肝2-3片,用酒煮之,去肝,取酒调药,温服10服,当愈。

28.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29 《千金》卷七

29.1 方名

秦艽散

29.2 组成

秦艽1两,干姜1两,桔梗1两,附子1两,天雄30铢,当归30铢,天门冬30铢,人参30铢,白术30铢,蜀椒30铢,乌头18铢,细辛18铢,甘草半两,白芷半两,山茱萸半两,麻黄半两,前胡半两,防风半两,五味子半两。

29.3 主治

风无久新,卒得不知人,四肢不仁,一身尽痛,偏枯不随,不能屈伸,洒洒寒热,头目眩倒,或口面斜。肝气逆,面青多怒。

29.4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若老人,少服之。

29.5 制备方法

上治下筛。

30 《圣惠》卷五十五

30.1 方名

秦艽散

30.2 组成

秦艽1两(去苗),柴胡1两(去苗),鳖甲1两(涂醋炙微黄,去裙襕),黄耆半两(锉),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黄芩半两,犀角屑半两,甘草半两。

30.3 主治

忧黄。面色青黄,手足痛疼,多吐涎沫,咳嗽不止,兼吐脓血,肌肤消瘦,行步欲倒。

30.4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入生地黄汁1合,温服,不拘时候。

30.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1 《医心方》卷十二引《令李方》

31.1 方名

秦艽散

31.2 组成

秦艽1分,陈芥子2分。

31.3 主治

小便利多。

31.4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3次。

31.5 制备方法

上药治下筛。

32 《圣惠》卷三

32.1 方名

秦艽散

32.2 组成

秦艽3分(去苗),茯神3分,桑根白皮3分(锉),犀角屑3分,木通3分(锉),麦门冬3分(去心),防风3分(去芦头),羌活3分,汉防己3分,酸枣仁3分(微炒),甘草3分(炙微赤,锉)。

32.3 主治

肝中风,语涩,筋脉舒缓,面上浮肿,行履不稳。

32.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2.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33 《圣惠》卷十

33.1 方名

秦艽散

33.2 组成

秦艽1两(去苗),柴胡1两(去苗),枳壳3分(麸炒微黄,去瓤),桑根白皮3分(锉),麦门冬1两(去心),葛根3分(锉)。

33.3 主治

伤寒汗后,余热不除,四肢拘急,胸膈不利,呕逆,不思饮食。

33.4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入生姜半分,芦根5寸,煎至6分,去滓,温频服,不拘时候。

33.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34 《圣惠》卷十一

34.1 方名

秦艽散

34.2 别名

秦艽汤

34.3 组成

秦艽1两(去苗),鳖甲1两(去裙襕,涂酥炙令黄),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34.4 主治

伤寒潮热不退,发歇无时。

34.5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豉半合,葱白2茎,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4.6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4.7 附注

秦艽汤(《圣济总录》卷二十三)。

35 《圣惠》卷十四

35.1 方名

秦艽散

35.2 组成

秦艽1两(去苗),人参3分(去芦头),鳖甲1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白术1两,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五味子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柴胡1两(去苗),黄芩半两,桔梗半两(去芦头),麦门冬半两(去心),黄耆1两(锉)。

35.3 主治

伤寒后夹劳,黄瘦体热,四肢烦疼,不欲饮食。

35.4 用法用量

每服5钱,以水1大盏,加生姜半分,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5.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6 《圣惠》卷十五

36.1 方名

秦艽散

36.2 组成

秦艽(去苗)3分,黄芩3分,木通3分,犀角屑3分,麦门冬(去心)3分,玄参3分,蓝叶3分,栀子仁3分,甘草(炙微赤,锉)3分,赤芍药1分,桔梗1分(去芦头)。

36.3 主治

时气热毒,躁闷语言,口舌干,渴不止。

36.4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6.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7 《圣惠》卷四十五

37.1 方名

秦艽散

37.2 组成

秦艽1两(去苗),玄参1两,地骨皮1两,独活1两,黄耆1两,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槟榔1两,杏仁1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

37.3 主治

脚气风毒,生疮肿痛。

37.4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中盏,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37.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38 《外台》卷十七引《集验方》

38.1 方名

秦艽散

38.2 别名

秦艽汤

38.3 组成

秦艽4分,白术14分,桔梗4分,干姜5分,附子3分(炮),牡蛎(熬)、防风6分,人参4分,茯苓4分,椒子2分(汗),黄芩3分,桂心5分,细辛3分,甘草3分(炙),杜仲3分(1方加钟乳粉1两)。

38.4 主治

风冷虚劳,腰脚疼痛诸病。

38.5 用法用量

每服方寸匕,酒送下,日2次。

38.6 制备方法

上为散。

38.7 用药禁忌

忌桃、李、雀肉、生葱、生菜、猪肉、冷水。

38.8 附注

秦艽汤(《圣济总录》卷八十五)。

39 《圣惠》卷十六

39.1 方名

秦艽散

39.2 组成

秦艽(去苗)1两,柴胡(去苗)1两,芎藭1两,桔梗(去芦头)1两,葛根1两,黄芩1两,甘草(炙微赤,锉)1两,川大黄(锉碎,微炒)1两,桑根白皮1两。

39.3 主治

时气壮热,腹满心下硬,不能食,发黄。

39.4 用法用量

每服半两,以水1大盏,煎至5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9.5 制备方法

上锉细和匀。

40 《圣惠》卷二十五

40.1 方名

秦艽散

40.2 组成

秦艽(去苗)1两,人参(去芦头)1两,白术1两,当归1两,天雄(炮裂,去皮脐)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川乌头(炮裂,去皮脐)1两,干姜(炮裂,锉)1两,川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1两,防风(去芦头)1两,桂心1两,汉防己1两,萆薢(锉)1两,白蔹1两,黄耆(锉)1两,桔梗(去芦头)1两,麻黄(去根节)1两,山茱萸3分,细辛3分,莽草(微炙)3分,五味子3分,甘草(炙微赤,锉)3分。

40.3 主治

一切风,无问新久。

40.4 用法用量

每服2钱,以温酒调下。

40.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散。

40.6 用药禁忌

忌生冷、鸡、猪肉。

41 《圣惠》卷二十三

41.1 方名

秦艽散

41.2 组成

秦艽3分(去苗),防风1两(去芦头),枳壳1两(麸炒微黄,去瓤),大麻仁1两,槟榔1两,川朴消1两半,羚羊角屑1两,木香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

41.3 主治

大肠风热,秘涩躁闷。

41.4 用法用量

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煎至6分,去滓,食前温服。

41.5 制备方法

上为粗散。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