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艽

目录

1 拼音

qín jiāo

2 英文参考

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朗道汉英字典]

radices gentianae macrophyllae[朗道汉英字典]

gentiana macrophylla[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entianae macrophyllae,radix[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argeleaf gentian root[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adix Gentianae Macrophyllae(拉)[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largeleaf gentian root[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秦艽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麻花秦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 或小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 的干燥根[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Radix Gentianae Macrophyll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largeleaf gentian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别名

左秦艽、西秦艽、大秦艽[2]

秦胶、秦纠、左扭、左秦艽[3]

7 来源

秦艽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ylla Pall.或粗茎秦艽G.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ill等的根[3]

8 产地

秦艽主产甘肃、陕西、山西、四川、云南等地[3]

9 性味归经

秦艽味苦、辛,性平;入胃、肝、胆经[3]

10 秦艽的功效与主治

秦艽具有祛风除湿,和血舒筋,退黄疸,清虚热的功效,治风湿痹痛,筋骨拘挛,肢体酸疼烦热,湿热黄疸,肠风便血,骨蒸潮热,小儿疳热[3]

秦艽为眼科常用祛风湿药,具有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的功效。用于风湿阻络所致风牵偏视、视一为二等。本品能祛风除湿、疏通经络,常配伍防风、白附子等,如正容汤。

11 秦艽的用法用量

煎服:4.5~9g[3]

12 秦艽的化学成分

秦艽根含秦艽碱甲(龙胆宁碱),秦艽碱乙(龙胆次碱)和秦艽碱丙(Gentianol);还含龙胆苦苷(Gentiopicrin)、当归苦苷挥发油等[3]

13 秦艽的药理作用

秦艽碱甲能抑制中枢神经,对大鼠有镇痛和镇静作用;大剂量时反而出现兴奋[3]

秦艽对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有抗炎作用;还有抗过敏性休克及抗组胺作用,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3]

秦艽具有短暂降压和升高血糖的作用[3]

秦艽醇浸液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痢疾、伤寒等杆菌有抑制作用[3]

秦艽水浸液能抑制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3]

14 秦艽中毒

秦艽中含秦艽碱甲(龙胆宁碱)、秦艽碱乙(龙胆次碱)、秦艽碱丙、糖类及挥发油,还含龙胆苦苷[3]。秦艽开花期间的地上部分及小秦艽根中亦含龙胆苦苷[3]。具有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的功效[3]

14.1 不良反应机制

[4]

秦艽碱甲小鼠灌胃及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486mg/kg及300mg/kg,静脉注射250~300mg/kg;亚急性毒性试验:分别以50mg/kg、90mg/kg、1200mg/kg的剂量给大鼠腹腔注射,1/d,连续14d,各动物外观无改变,病理切片发现肾小球及肾小管内均有蛋白出现,部分动物有肺水肿现象。

药理作用:

1.抗炎作用

秦艽碱有抗炎作用,其作用是通过神经系统以激动垂体,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而实现的。

2.抗过敏作用

秦艽碱甲能明显减轻组胺对豚鼠喷雾引起的哮喘及抽搐,显示抗组胺作用。

3.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秦艽具镇静、镇痛、解热及抑制反射性肠液分泌的作用。

4.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秦艽碱甲能降低豚鼠血压,其降压作用随剂量加大而增加,无快速耐受现象,阿托品及切断迷走神经不能阻断此种作用。因此降压作用可能为直接抑制心脏的结果。

5.对糖的影响

秦艽碱甲能使大鼠、小鼠的血糖显著升高,并使肝糖原明显下降,该作用随剂量加大而增强。此作用可能主要通过肾上腺的释放所致。

14.2 秦艽中毒的症状

秦艽中毒时出现严重恶心、呕吐等症状[4]

14.3 治疗

秦艽中毒的治疗要点为[5]

对症治疗。

15 秦艽的药典标准

15.1 品名

秦艽

Qinjiao

GENTIANAE MACRoPHYLLAE RADIX

本品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 macrophμlla Pall.、麻花秦艽Gentiana straminea Maxim.、粗茎秦艽Gentiana cras-sicaulis Duthie ex Burk.或秦艽Gentiana dahurica Fisch.的干燥根。前三种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秦艽”和“麻花艽”,后一种习称“小秦艽”。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泥沙;秦艽和麻花艽晒软,堆置“发汗”至表面呈红黄色或灰黄色时,摊开晒干,或不经“发汗”直接晒干;小秦艽趁鲜时搓去黑皮,晒干。

15.2 性状

15.2.1 秦艽

呈类圆柱形,上粗下细,扭曲不直,长10~30cm,直径1~3cm。表面黄棕色或灰黄色,有纵向或扭曲的纵皱纹,顶端有残存茎基及纤维状叶鞘。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显油性,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气特异,味苦、微涩。

15.2.2 麻花艽

呈类圆锥形,多由数个小根纠聚而膨大,直径可达7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裂隙呈网状孔纹。质松脆,易折断,断面多呈枯朽状。

15.2.3 小秦艽

呈类圆锥形或类圆柱形,长8~15cm,直径0.2~1cm。表面棕黄色。主根通常1个,残存的茎基有纤维状叶鞘,下部多分枝。断面黄白色。

15.3 鉴别

(1)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10ml,超声处理15分钟,滤过,取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龙胆苦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5μl、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醇-水(10: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2)取栎瘿酸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制成每1m1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鉴别](1)项下的供试品溶液5pl和上述对照品溶液1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甲酸(50:1:0.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5.4 检查

15.4.1 水分

不得过9.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第一法)。

15.4.2 总灰分

不得过8.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5.4.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3.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5.5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Ⅹ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24.0%。

15.6 含量测定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测定。

15.6.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0.1%醋酸溶液(9:91)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nm。理论板数按龙胆苦苷峰计算应不低于3000。

15.6.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龙胆苦苷对照品、马钱苷酸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分别制成每1ml含龙胆苦苷0.5mg、马钱苷酸0.3mg的溶液,即得。

15.6.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20ml,超声处理(功率500W,频率40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5.6.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两种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5~10μ1,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龙胆苦苷(C20H30O5)和马钱苷酸(C20H28O4)的总量不得少于2.5%。

15.7 饮片

15.7.1 炮制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类圆形的厚片。外表皮黄棕色、灰黄色或棕褐色,粗糙,有扭曲纵纹或网状孔纹。切面皮部黄色或棕黄色,木部黄色,有的中心呈枯朽状。气特异,味苦、微涩。

15.7.2 浸出物

同药材,不得少于20.0%。

15.7.3 鉴别、检查、含量测定

同药材。

15.8 性味与归经

辛、苦,平。归胃、肝、胆经。

15.9 功能与主治

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退虚热。用于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湿热黄疸,骨蒸潮热,小儿疳积发热。

15.10 用法与用量

3~10g。

15.11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15.12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6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72.
  3. ^ [3]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367.
  4. ^ [4]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72-273.
  5. ^ [5] 张彧主编.急性中毒[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8:273.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