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剂

目录

1 拼音

qīng rè jì

2 英文参考

heat-clearing formula[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清热剂(heat-clearing formula[1])是指以清热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暑、解毒、清虚热等作用,治疗里热证方剂的统称[2][2]。分清气分热剂、清营凉血剂、清热解毒剂、清脏腑热剂、清热解暑剂、清虚热剂等[2]

4 清热剂的适应证

清热剂适用于表证已解,热已入里,或里热已盛而尚未结实的里热证[2]。里热证究其原因,不外内伤和外感两个方面[2]。因于外感者,或表邪入里化热,或温热火毒为病;因于内伤者,则多由脏腑偏胜,五志过极化火所致[2]。由于里热病证有热在气分、血分之异,有实热、虚热之分,有脏腑偏胜之殊,故清热剂又可分为6类,即清气分热剂,适用于热在气分证;清营凉血剂,适用于热入营血证;清热解毒剂,适用于热盛成毒证;清脏腑热剂,适用于火热偏胜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热证;清热祛暑剂,适用于暑热证;清虚热剂,适用于虚热证[2]

5 使用注意

运用清热剂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清热剂多由寒凉之品组成,寒凉易于伤脾胃,不可过服,过服能伤人阳气[2]。对平素虚寒者,虽有里热证亦应慎用,以免损伤阳气[2]。清虚热剂多含滋阴之品,滋阴多腻滞,早用可留邪,故不宜用之过早[2]。注意辨别热证的真假和虚实[2]。真寒假热证者,不可误用本类方剂[2]。凡实热证者,当以寒凉清热方剂直折其热;若为虚热证,当以甘凉养阴之剂以清退其热[2]。在对热病患者使用清热剂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情注意配伍养阴药,以达到顾护阴液的目的[2]。清热剂属寒凉之品,重用久用易败胃气,损伤脾阳,故使用时须适度,不可过量、过剂[2]。必要时可配伍健脾和胃之品,使祛邪而不损伤脾胃[2]

6 清热剂的分类

6.1 清气分热剂

清气分热剂,适用于热在气分证,热盛伤津,或热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症见高热、烦渴、多汗、脉洪大等[2]。常用凉而不遏的清气分热药物如石膏、知母、竹叶、栀子等为主组成方剂[2]。由于邪热易伤津耗气,故常配伍益气生津之品,如人参、麦冬等[2]。代表方为白虎汤、竹叶石膏汤[2]

6.2 清热解毒剂

清热解毒剂,适用于实热火毒壅盛于里的病证,症见发热、心烦、错语、发斑、吐衄,或身热面赤、胸膈烦热、尿赤便秘,以及疮疡疔毒等[2]。常用清热解毒泻火药物如黄芩、黄连、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黄等为主组成方剂[2]。疫毒发于头面红肿者,可配伍辛凉疏散之品,如牛蒡子、薄荷、僵蚕等;热入气分配伍泻火药,如石膏、知母等;热入血分则配伍凉血药,如水牛角、丹皮、生地等[2]。代表方为黄连解毒汤、普济消毒饮、仙方活命饮、凉膈散等[2]

6.3 清营凉血剂

清营凉血剂,适用于邪热传营或热入血分证,症见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或斑疹隐隐,神烦少寐,吐血、衄血、发斑,或蓄血发狂,舌绛起刺等[2]。常用清营凉血药物如水牛角、生地、玄参等为主组成方剂,或配用金银花、连翘、竹叶以透热转气;或配用丹皮、赤芍等凉血散瘀,使止血而不留瘀[2]。代表方为清营汤、犀角地黄汤[2]

6.4 清脏腑热剂

清脏腑热剂,适用于邪热偏盛于某一脏腑所产生的火热证候[2]。其临床表现根据火热偏盛的脏腑不同而不同[2]。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心胸烦热、口渴面赤、口舌生疮、尿赤涩痛;头痛目赤、口苦胁痛,或阴痒阴肿、尿浊黄带下;发热喘咳、痰黄稠或腥臭脓血痰、胸中作痛;或牙痛龈肿、口臭齿松齿衄;或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脓血等[2]。本类方剂根据所属脏腑火热证候的不同,分别用相应的清热药为主组成方剂[2]。如常用清心胃之火的黄连、竹叶、莲子心,清肺热的黄芩、桑白皮、芦根,清肝胆湿热的龙胆草、夏枯草、栀子,清大肠湿热的白头翁、黄柏等分别为主组成方剂[2]。代表方如导赤散、龙胆泻肝汤、泻白散、清胃散、芍药汤、白头翁汤等[2]

6.5 清热祛暑剂

清热祛暑剂,适用于夏月暑热证[2]。暑为六淫之一,有特定的季节性[2]。暑热病常以身热烦渴、汗出体倦、小便不利、脉数等为主症[2]。常用擅长清暑的荷叶、石膏、滑石、西瓜翠衣等为主组成方剂[2]。暑多夹湿,若暑热兼有湿邪者,法当清暑利湿,配伍茯苓、泽泻、猪苓等药物;暑热易耗伤元气,若暑热兼气虚者,又当清暑热而益元气,配伍太子参、黄芪等[2]。代表方为六一散、清暑益气汤[2]

6.6 清虚热剂

清虚热剂适用于发热性疾病的后期,邪热未尽而阴液已伤,出现午后或傍晚低热,晨起热退;或肝肾阴虚,以致骨蒸潮热或低热日久不退的虚热证[2]。常以生地、玄参、麦冬、龟板、鳖甲等滋其阴;青蒿、知母、丹皮、地骨皮、银柴胡等透其热[2]。代表方剂如青蒿鳖甲汤、清骨散、当归六黄汤[2]

表3-1 常用清热剂的比较(出自《方剂一本通》)

分类

常用方剂

药物配伍

功用

主治

清气分热

白虎汤

石膏为君,知母为臣

清热生津

阳明气分实热

清营凉血

清营汤

犀角地黄汤

犀角为君,玄生麦为臣

犀角为君,生地为臣

清营解毒透热

清热凉血散瘀

热入营分

热入血分

清热解毒

五味消毒饮

银花为君,地丁天葵为臣

清热解毒消疮

各种疔疮热毒

清脏腑热

苇茎汤

白头翁汤

龙胆泻肝汤

苇茎为君,冬瓜仁为臣

白头翁为君,连柏为臣

龙胆为君,芩栀为臣

清肺化痰排脓

清热凉血止痢

清肝胆实湿热

热毒蕴肺(肺痈)

热毒蕴肠

肝胆实热和湿热

清热祛暑

清暑益气汤

荷梗翠衣为君,参冬为臣

清暑益气养阴

暑热伤气阴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为君,地知为臣

养阴透热

阴虚发热

7 参考资料

  1.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基本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 [2] 魏睦新,王刚.方剂一本通[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