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脾汤

目录

1 拼音

qīng pí tāng

2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清脾汤

2.1 处方

厚朴120克(姜制炒)乌梅(打,去仁)半夏(汤去滑)青皮 良姜各60克 草果(去皮)30克 甘草(炙)15克

2.2 制法

上药锉散。

2.3 功能主治

温脾化痰。治疟疾,发作有时,先觉伸欠,乃作寒栗,鼓振颐颔,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战已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冷,或痰聚胸中,烦满欲呕;亦治胸膈痞闷,心腹胀满,噫气吞酸。

2.4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300毫升,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至210毫升,去滓,未发前,并三服。

2.5 注意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时果。

2.6 摘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六

3 《重订严氏济生方》:清脾汤

3.1 别名

清脾饮子(《保婴撮要》卷七)、清脾饮(《济阴纲目》卷九)。

3.2 处方

青皮(去白)厚朴(姜制炒)白术 草果仁 柴胡(去芦)茯苓(去皮)半夏(汤泡七次)黄芩 甘草各等分

3.3 制法

上药叹咀。

3.4 功能主治

祛痰除湿,和胃截疟。治瘅疟,脉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能食,口苦舌千,心烦口渴,小便黄赤,大便不利。

3.5 用法用量

每服12~20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3.6 摘录

《重订严氏济生方》

4 《袖珍小儿》卷六

4.1 方名

清脾汤

4.2 组成

白术、茯苓、厚朴(制)、青皮(炒)、陈皮、半夏(泡)、大腹皮(洗)、槟榔、三棱(煨)、莪术(煨)、木通、甘草。

4.3 用法用量

小儿疟疾作浮肿,兼有寒热不退,饮食不进。

5 《万氏家抄方》卷二

5.1 方名

清脾汤

5.2 组成

白芍、淡竹叶、麦门冬、石膏、甘草、黄连。

5.3 主治

脾热消渴。

5.4 用法用量

水煎服。

6 《得效》卷十四

6.1 方名

清脾汤

6.2 组成

青皮、厚朴(去粗皮,姜汁炒)、白术、草果仁、柴胡(去芦)、茯苓、半夏(汤洗)、黄芩、甘草、人参各等分,常山1半。

6.3 主治

妊娠作疟,热多者。

6.4 用法用量

每服4钱,加生姜5片,地骨皮少许,水煎,温服,不拘时候。或加麦门冬(去心)20粒。未效,服胜金丸。

6.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7 《济生》卷一

7.1 方名

清脾汤

7.2 别名

清脾饮子、清脾饮、九味清脾汤

7.3 组成

青皮(去白)、厚朴(姜制,炒)、白术、草果仁、柴胡(去芦)、茯苓(去皮)、半夏(汤泡7次)、黄芩、甘草(炙)各等分。

7.4 主治

瘅疟脉来弦数,但热不寒,或热多寒少,膈满能食,口苦舌干,心烦渴水,小便黄赤,大便不利。妊娠疟疾。

7.5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钱,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7.6 各家论述

1.《医方考》:方曰清脾者,非清凉之谓,乃攻去其邪而脾部为之一清也。故青皮、厚朴清去脾部之痰,半夏、茯苓清去脾中之湿,柴胡、黄芩清去脾中之热,白术、甘草清去脾脏之虚,而草果仁又所以清膏梁之痰也。
2.《医方集解》:脾虚恶寒,胃虚恶热。寒热间作,脾亦有之,不独少阳也。虽十二经皆能为疟,而脾胃受伤者实多。故仲景小柴胡汤人参、甘草、半夏、姜、枣,皆脾胃药,其治少阳,独柴胡一味而已。严氏宗之,故以小柴胡加减而立清脾饮,是明从脾胃论治矣。

7.7 附注

清脾饮子《保婴撮要》卷七)、清脾饮(《济阴纲目》卷九、九味清脾汤(《泻疫新论》卷下)

8 《魏氏家藏方》卷五

8.1 方名

清脾汤

8.2 组成

草果仁1两(炒),厚朴1两(去粗皮,姜制,炙),川姜1两(炮,洗),甘草(炙)1两,陈皮半两(去瓤),木香(煨)半两,麦糱2两,神曲(炒)2两,舶上茴香3分(炒)。

8.3 主治

疟痢。

8.4 用法用量

食后入盐沸汤点服。

8.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9 《三因》卷十六

9.1 方名

清脾汤

9.2 组成

黄耆、香白芷、升麻、人参、甘草(炙)、半夏(汤去滑)各等分。

9.3 主治

意思过度,蕴热于脾,口干唇燥,瀋裂无色。烦渴饮水,小便赤。

9.4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1盏半,加生姜5片、大枣2个、小麦30粒,煎7分,去滓服,不拘时候。

9.5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0 《三因》卷八

10.1 方名

清脾汤

10.2 组成

茯苓2两,橘皮2两,草果2两(去皮),白术2两,人参1两,桂心1两,白芷1两,甘草1两(炙),川芎1两,半夏3两(洗7次)。

10.3 主治

脾湿热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舌本强,体重,面黄,右胁满痛偏胀,口唇干裂,寒热如疟。

10.4 用法用量

每服4大钱,用水2盏,加生姜7片,紫苏3叶,煎至7分,去滓服。

10.5 加减

欲通利,加大黄。

10.6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1 《三因》卷六

11.1 方名

清脾汤

11.2 别名

小清脾汤

11.3 组成

厚朴4两(姜制,炒),乌梅2两(打去仁),半夏2两(汤去滑),青皮2两,良姜2两,草果(去皮)1两,甘草(炙)半两。

11.4 功效

温脾化痰。

11.5 主治

胃疟,发作有时,先觉伸欠,乃作寒栗,鼓振颐颔,中外皆寒,腰背俱痛,寒战既已,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饮冷,或痰聚胸中,烦满欲呕,或先热后寒,先寒后热,寒多热少,寒少热多,或寒热相伴,或但热不寒,但寒不热,或隔日一发,1是1发,或3-5日一发者。及胸膈痞闷,心腹胀满,噫醋吞酸等。因食伤脾,停滞痰饮,发为寒热。

11.6 用法用量

每服4钱,以水2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煎7分,去滓。疟未发前,并3服。

11.7 制备方法

上为散。

11.8 用药禁忌

忌生冷、油腻、时果。

11.9 附注

小清脾汤(《得效》卷二)。

大家还对以下内容感兴趣:

用户收藏:

特别提示:本站内容仅供初步参考,难免存在疏漏、错误等情况,请您核实后再引用。对于用药、诊疗等医学专业内容,建议您直接咨询医生,以免错误用药或延误病情,本站内容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